提醒全球華文讀者:“NHK高管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的出發點一點都不簡單,它背後隱藏了NHK、日本官方的更大的敘事背景:否認整個侵華戰爭的責任。原因是我聯想到了我近些年因為教學研究曾經看過NHK精心製作的獲獎紀錄片《日中戰爭——戰爭緣何擴大》(以下即為“日中戰爭”),印象深刻,感觸良多。以至於不得不趕緊聯係環球品論,一吐為快。
NHK英文全名為 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被公認為對內對外的日本的國家廣播機構,相當於中國的中央電視台的政治地位。2006年他們拍攝的這一步片子日本觀眾甚眾,2006年底還被日本文化廳的“藝術節大獎”選為最佳電視片。
請注意這裏的“藝術”一詞。更吊詭的是,我用搜狗拚音在拚寫“片子”一詞的時候,電腦顯示屏上第一個首選詞語是“騙子”。至此,我想說的是,這是一部日本文化精英用日本式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製作的一部的日本角度的曆史電視片。它代表了戰後日本的主流的政治正確的對中日關係的觀念。我在這裏咬文嚼字。我不說它是紀錄片,其實它的背後是一部以紀錄片的名義的日本式的對侵華戰爭的極端隱蔽的辯護。我的良多感觸,就是因為這部片子可以歸結為七個字:”辯護,辯護,再辯護“。以事實的名義,以國際法的名義,根本來說以日本的利益來做的一個看似天衣無縫的侵華戰爭的辯護。所以,它對日本主流民眾來說是政治正確的,但對中國人來說是政治不正確的,對人類來說是道義的不正確。
首先,我向來是反對“日中戰爭”這一個詞語的。在英語的語境中,的確反應這段曆史的名詞有兩種,Sino-Japan War, 或者World War II in Asia。前者也是對中國讀者的一種侮辱,對非華人讀者的一種誤導,就是說“中日戰爭”,如果任何一個小學生會讀這幾個英文詞,就會解釋成為:中國和日本打仗。後一個英文注釋相對客觀一些,就是把日本侵華戰爭放入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框架中。日本人應該對中文是比西方人更有一份深入的了解。所以NHK這裏自己所用的片頭,就是“日中戰爭”,似乎比英文的“中日戰爭”進了一小步,因為他把戰爭的挑起者放在了前麵。然後,這遠遠不夠,對中國民眾來說,如果這一部片子要引入華人世界,最政治正確的詞應該改為漢字“日本侵華戰爭---戰爭緣何擴大”。在注重表情達意的中文語境裏,一字之差,一詞之差,意義重大。無論從曆史事實來說,還是從華人的價值判斷來言,這個片子所談的應該是關於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擴大入侵中國的,而不是中國和日本(或者說日本和中國)把那場戰爭一場一場擴大的。連小學生都知道,日本當時國力軍力的強大,相對中國的貧弱,這場戰爭初期的的戰略主動權,完全是日本人在控製著,中國人隻是被動地在陪著”打“。所以,”侵“一個字就非常恰如其分地點出了這場戰爭的本質:一個強權對弱國的積極主動的欺淩。(此處我又聯想到2013年底在與東盟的會談中日本首相安倍提及的“積極的和平主義”“proactive
role for peace”,日本官方重新又在政治上對中國發動主動攻勢,曆史又是驚人的的相似。)這個字是萬萬省不得的。也隻有中文讀者才能品味出其中深味。如果你再把它返回英文,invasion,都失去了原來所承載的曆史文化政治等所有因素的積澱,因為invasion 在英文中是一個中性詞,二戰德國作為非正義的強權侵占攻擊任何國家都是invasion, 之後蘇聯和美國等所有盟國正義的反擊德國也是invasion!
其次,該片旁征博引,跨越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美國等地詳實地解答了他們對這道主觀題的看法:為什麽日本侵華戰爭會從1931年以來步步擴大,遍及大部分中國,延至1945年日本投降,對中國也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損害?我在穀歌裏麵檢索了一下,發現絕大部分中文的網頁隻是轉帖介紹這部片子,但是像那種係統地多談談觀後感的網頁很少。偶遇一篇也是來自新浪的博客,作者竟然也是讚揚此片,原因大致是,看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史實,例如知道了在九一八以後在盧溝橋事件以後蔣介石堅定要對日本侵略者”雪恥“的日記行文,例如看到蔣介石處心積慮把反抗日軍的戰場安排在國際關注的上海,而非中國華北農村,以圖獲得更大的國際支持。例如納粹德國對中國軍隊長期出口現代化裝備和訓練精銳部隊等。我不僅長籲,該作者太容易滿足了,不經意間,自然而然間,輕易地陷入了NHK的隱晦的圈套之中。該片背後想要說的,但的確又是東方式的,不,準確地說是日本式地表達了這樣的邏輯:從九一八開始,日本好戰的少壯派的陸軍為主的精英們是被蔣介石先生牽著鼻子轉,被迷了魂,被蔣先生的高明的戰略部署所欺騙,加上他們自己的狂妄膨脹,所以才步步擴展了在中國的戰爭。你看,人家皇族和內閣開始隻是有限製的,隻想有限製地保護日本在華利益,嚇唬嚇唬一下中國人。你看,人家在淞滬戰場上還劃過了一條停止西進的戰略紅線,開始是命令日軍不準西進的。所以這裏矛盾的兩個主要方麵,一個是內因,日本陸軍部的狂妄;一個是外因,蔣先生的”陰森狡邪“(或是戰略誤判?)。合起來造成的戰爭逐步擴大,從東北,到華北,從上海,到南京,最終到大半個中國,再到東南亞。順便說一下,把日本人主動攻擊珍珠港也從要從美國人的經濟製裁說起。日本式邏輯是:你製裁我,雖然沒有武力攻擊我,但遲早我要倒黴的,所以我幹脆主動攻擊你了。哼,誰叫你先製裁我!至此,所有日式的邏輯外衣都被扒光了:無論你是武力想防禦我,還是對我複仇,還是你非武力限製我,我很自然都要主動攻擊你!你說我真是冤枉!要是你蔣先生不精兵強國,不抵抗我,那侵華戰爭就不會擴大,對中日都有好處!要是你美國人不對我禁運鋼鐵等原材料,我也不會殫精竭慮攻擊你珍珠港了!可是請整個地球人類來評評看,你強行闖入到我家客廳臥室占著,是不是我就不該把你趕出去?我麵對惡鄰把門關上,是否就該被惡鄰敲打?所以,侵華戰爭擴大化的矛盾其實隻有一個方麵,日本軍政國民的野蠻狂妄。蔣先生的所思所言所為,是一個正常人類,正常個人的正常的”政治生理“的應急反應而已,簡單得就像你的膝蓋骨被敲了一下,就會順勢反彈一樣。蔣先生的這一筆,是應該被中華國人所銘記的。你NHK花了老鼻子的日本公款,走了地球大半圈,就是找打了他在日記裏親筆寫下了”雪恥“二字,就煞有介事,別有用心地告之日本公眾,高明地轉移你的過錯。
且慢,有的讀者會詰問,人家拍的是紀錄片嗎,隻是反應曆史證據而已,並沒有在腳本裏說推卸戰爭責任二字呀?你這個人這篇文也太有感情色彩了?紀錄片就沒有背後隱藏的價值判斷嗎?非也!NHK,或者說日本主流精英的價值觀就更加隱晦地藏在他們的證據之後,有什麽樣的判斷,就要尋找什麽樣的證據。試想,他們怎麽可能漫無目的半個地球瞎逛,無意中在地攤上看到蔣先生的日記中的親筆”雪恥“二字,然後再把其他的曆史證據歸攏到一起,拍了這個片子。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是認定了以上內因外因兩條主線,然後四處費力佐證。套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說法,NHK的此片不是基於一個真正的質的研究方法路徑所拍攝的,所以不能說服華人觀眾。就算是他們真的是先涉獵了大量前所未覺的新的曆史證據,再做得最後的理論總結,那也隻能說他們的主觀的理論提升的過程還是基於日本人的辯護的角度,而非中國人的感受,而非普通人類的感受而發的。這正是我要批評的地方。你也可以說,發現了這些內因和外因,這是NHK的重大發現,最後你作為公眾媒體,有義務做一番中肯的理論總結,道德的評價。你把一大堆所謂的史實給大眾看,讓他們自己去做判斷?你的責任在哪裏?所有的研究,都是要發現意義。首先發現是什麽(what)?然後就要探及為什麽(so what?)。這對日本民眾反思這場戰爭才真有裨益的。
還沒有完!我下麵想要談的是本片的另一個問題,也是最讓我莫名驚詫甚至義憤填膺的,那就是本片中就對中國人大屠殺所談及的法律問題,國際法問題。這剛好和近日NHK高管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有關。早在2006年,在這部紀錄片中,在談及南京大屠殺的這一中日皆敏感的曆史事件的時候,NHK就已經煞有介事地提及了國際法對待戰俘問題。詭辯角度之新穎,令任何讀者都歎為觀止。NHK紀錄片的辯解的基本邏輯如下:日軍攻陷南京之後,如何對待中國戰俘,成了一個“重大課題”。“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現代化的“日本皇軍麵對一個“愚昧的、落後的、可憐的、非現代化“國家的勝利中陷入了一個關鍵的理論問題:因為日軍雖然攻陷了中華民國的首府南京,還是日本政府還沒有從正式對中國宣戰。可憐的中國政府也可能隻顧著倉皇抵抗,也“忘了”向日本政府宣戰。於是乎,戰爭中強者對弱者大肆殺戮的事實已經發生,但是日本政府和軍隊還沒有從法理上找到相應的法規來對付赤手空拳的中國戰俘:日軍想把他們抓起來關起來,可是雙方沒有宣戰,所以就沒有法律的的條款把他們看成戰俘了,所以也就沒有用“國際文明社會”對待戰俘的寬待的義務了(至少是不繼續殺戮他們)。(希望讀者到此為止沒有被繞昏了)。矛盾解決的最後,就是無視他們是事實的“戰俘”,繼續一了百了,把他們殺了吧。反正他們還是可以被看做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現在還是某種作戰的繼續。至於在此基礎上的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作法,波及無辜貧民,那就是“大大的遺憾了”。影片還特地播放了日本簽訂的國際對待戰俘的相關文本。至此一個人類現代文明史上最罪惡的一個曆史事件就被虛晃了一槍,洗白了日本天皇,日本占領軍,乃至那些粘著無辜者鮮血的日軍士兵們的任何責任:法律上的,沒有;道義上的,也就不用了。這裏,影片中有致命的邏輯漏洞。如果說絞盡腦汁收羅出日軍和政府之間關於戰俘處置的國際法的探討是為了彰顯偉大的日軍的“有法必依”的現代性的一麵,那麽日軍為什麽所謂的“擅自”違背政府命令(“法規”)從上海西侵?反正,你至此也可以看出來,所謂“法律觀念”,NHK是進行了靈活的運用:想辯解對戰俘和平民的殺戮,就搬出了所謂的“國際法”的疑惑;但披露日軍沿著滬寧線擅自突破大本營的禁令而西進的時候,隻提“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不說日軍的違法問題了(違反他們的上級的軍法命令)。如果日軍日本國民真有現代性的一麵,他們又為什麽濫殺無辜呢?(整個侵華戰爭中,又豈止是南京大屠殺區區一處呢?)此處,NHK想混用現代觀念“有法就有理”這樣的狡猾手段,是如何的令人憤懣!對這個曆史事件從法理的角度,從被屠殺人數的考證的角度,都反映出了當代日本國民的一個關鍵的問題:他們是如何從人性的角度來反思這一個問題?從人類道義和倫理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個問題?有,像東史郎先生,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先生,可惜,這些聲音大多被淹沒,隻是所謂日本民主社會下“百花齊放”的一朵小浪花。冒了一個泡而已,在右翼群體有組織有計劃的對抗下,他們顯得多麽渺小。
難怪影片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時至今日看似崔暮之年的看似慈眉善目的日本老老兵(他自己也殺了中國戰俘和”可能的中國戰俘“),麵對鏡頭輕聲輕語,慢條斯理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說那是屠殺,也可以“。諸君,他的話的確是隻能用句號結尾的,沒有感歎號結尾的必要。按照此話的中國受眾者來言,如果一個人一個群體犯了重罪,別說是法律正義的嚴懲,就是道德的鞭撻就可以讓他淹沒在人民的唾沫之中。而此君對這樣的事件,卻是如此的輕描淡寫,不盡情願。用了這樣一句假設句,“如果你(當代的日本受眾,中國受眾)願意那樣看待,那我也不反對”。也就是還暗含著另外一個判斷:“如果你不把它看作是屠殺,也可以”。此情此景,你隻能聯想起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對中國總理周恩來說因為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添了麻煩“,而周反駁說,添了麻煩之詞隻有弄髒了一個女人的裙子的時候才適合表達的歉意,和中國人所承受的傷痛是遠遠不能匹配的。至此,諸君,你可以看出了現代日本之國民性吧,從普通老兵到國家首相,對曾經發生過得重大事件可以輕描淡寫輕輕帶過。這又正好地佐證了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花與刀》中對日本國民性的著名論斷,日本人可以像菊花那樣沉靜低語謙美,不似玫瑰一樣張揚,但他的另一麵又是蘊含著像軍刀那樣的堅定和凶殘。以此延伸,當今中國人所還擔心的,不僅僅簡單地隻是擔心日本軍國主義的複活。中國的官方話語總是不厭其煩對國際社會說我們擔心日本的軍國主義的複活,這樣的論斷不太容易被西方主流媒體認同,是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有一個普遍印象:當今的日本整個國家也是民主的富裕的,而非當年軍閥的專斷的。但中國人更需要擔心的是一個民主的富裕的當代日本還有可能被他的民族主義情緒繼續驅使,被他的輕柔與殘暴的矛盾文化所強化,轉而用民主的法律的程序正義和他的發達的科技和經濟重新走上軍事方式進行國際利益的訴求。
囉嗦了這麽多,最後我想說,NHK的這個片子,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日本人做事刨根究底的那股認真勁兒,但它對這段戰爭的反思仍然是站在技術層麵上(一些細枝末節的角度)的,站在為日本人撇清責任的角度上拍攝的。它渲染了日本退伍老兵們的沉靜,讓人感覺到一種錯覺:這些老兵原本也都是一些平和的日本普通的村民罷了,他們怎麽可能是凶殘的“獸類的集團”(淪陷區的西方人士之語)?它在反應南京大屠殺慘案時,也走訪了一些南京郊區的老農民,披露了美國媒體對日軍殺戮的憤慨,但它並沒有(有意無意?)提及大屠殺中對平民女性的奸淫殺戮問題。它也不厭其煩地讓老兵們談及蔣介石德軍式裝備的精銳的先進武器,和希特勒政府長時間暗中對中國軍隊的武器出口。等等細節,不一而足。
在教西方背景的漢語學生寫中文文章的時候,我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其實任何語言的寫作又何嚐不是這樣呢?如此參照,NHK在擺事實方麵的確有其新意,挖掘了一些新的史料。然而,一篇文章,或者任意一個人類的語言作品,最終的落腳點是在後者:講道理。NHK所做的,故作不講道理,不對蔣介石的複仇計劃和日軍少壯派的狂妄西進這些事實進行價值評論。這樣做,表麵上是讓讀者觀眾自己評判,但它的效果隻會是以下幾類:對日本觀眾而言,他們會從自己的角度側重解讀蔣介石的“狡猾”,是他的戰略部署誘導日軍步步反擊,擴大戰場。日軍是無奈的,甚至無錯,無罪的。對中國觀眾而言,也是徒增憤懣而已,鬧了半天,中國人應該對日本侵華戰爭負責,因為蔣介石要複仇的計劃,才把日軍拖入泥潭,才讓中國引火燒身。
總之,這樣的紀錄“片子“,的確是一部“騙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