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浮誇的茶文化和裝逼的茶道
佳名癸卯八月
侯門顯貴酒魚蝦,山野村夫醬醋茶。
開水一壺衝泡葉,裝逼謂道太浮誇。
花茶、青茶、綠茶、紅茶、黑茶、黃茶到白茶,查來查去都是茶;
茉莉、菊花、龍井、毛尖、銀針和甘露,原料采摘的時差;
信陽、西湖、黃山、廬山、洞庭與武夷,產地不同因海拔;
喝茶、品茶、茶道、茶文化,裝腔作勢太浮誇;
菌茶、苦茶、香茶、名茶到奶茶,一大堆調味品胡亂加。
以上所有這些差別,其實都是虛榮、裝逼程度和意淫水平不等而已。中國人,把茶的營養、修身、養性誇大其詞,而把裝逼、虛偽賣弄的習俗和喝酒猜拳一樣,上升到“文化”概念,更是商家的推波助瀾的結果;而日本所謂的“茶道”,其實是來自妓女文化和武士道的東西,是自卑、自娛的虛妄表現。所謂的“茶道”和“茶文化”,就是把大缸中的茶水,分批倒入、逐漸變小的一係列杯子中,預熱一下各級器具,輕輕嘬一口(沒有多的),裝腔作勢,然後吧唧吧唧嘴巴:“噢!味道就是不一樣!喝了的都說好!大缸小杯不一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其實,用同樣的茶水飲驢,它也會發出不同的叫聲來。
茶者,荼也,是一種多年生的灌木或喬木樹,將其嫩葉焙製成可以保存與運輸的幹物產品,稱之為茶。其實,所有植物無毒的葉、莖、根和花,都可以當作飲料,隻是屬性和味道不同而已,所以,“茶”是一個廣義詞,並非隻由茶樹葉製成的產品叫“茶”。茶樹原產於印度、緬甸和雲南等地,後來慢慢地被引入中原,它比酒的曆史要晚幾千年。唐、宋之前,中原的王公、貴族沒有喝茶的習俗,他們招待客人和自己消遣時用的是酒,因為當時酒的濃度很低,人們就把酒當作飲料,大碗、大口地喝,稱之為“飲”。為了不傷及腸胃,要將酒加熱後才飲。這個時期,隻有貧民和鄉下人,因為買不起酒,才把這種樹葉子,用開水一泡,在勞動後或消歇時,以茶代酒,對茶當歌。大口吞下,忘苦以活,稱之為“喝茶”,從此以後,茶在下層民眾中就成了的一種苦難生活的調味品,也是消除勞動疲乏時的水份補充,直到吸煙的流行。富裕的人家,會加一些點心,故有些地方又叫“吃茶”。這樣就形成了中國人喝熱水的習慣,說什麽冷茶不能喝,會傷胃,那是沒有把茶葉渣過濾,看看洋人,專門喝冷(冰)茶,一個個缺肥頭大耳、大腹便便,不見得腸胃受到什麽傷害。
從元、明開始,蒙古人把茶水加到了奶裏麵,起到調味的作用,從此,茶在中國的上層中就流行開來,經過窮酸文人墨客們賣弄和誇張、通過妓女傳播,把喝茶、吃茶說成是文雅的“品茶”,這個“品”字,最盛行於荒淫、墮落的階層。茶本身幾乎沒有什麽味道,特別是三月的毛尖,茶的營養和味道,主要來自泡茶的水,所以,上等的茶葉,必須用純淨的山泉水,才能泡出心中的香味來。茶葉自身有三味:香、苦、澀,分別來自氨基酸、多酚和茶堿。而“茶水”也有三味:滋味、趣味和意味,滋味來源茶葉和水本身,好滋味要有好水才能泡出來;趣味在於和誰一起喝茶、聊天;而意味則來自個人的修養和意淫的水平。同樣一杯茶,共飲者不同,修養程度和意淫水平不同,味道截然不同,這就是為什麽茶的功能被文人墨客們誇大的原因。一位莊稼漢,他根本不會所謂的“品茶”,更不會描述茶的情趣和味道,就像說啤酒和馬尿一樣。
由於茶本身沒有什麽營養價值,所謂的稀有成分都是以毫克、微克來計算,再加上中國茶的烘焙和飲用(泡製)方法,從茶中攝取的營養和稀有成分,少之又少,與飯菜相比,可以忽略不計。現代研究證明,沒有任何根據說長期喝茶,會對健康帶來什麽顯著的效果;反而因為農藥的濫用,使得在茶葉中的有害物質超過了有益物質,除非你喝的是自家產的或是特供的茶葉,茶喝的多了,有十害而無一益。現在的茶葉價格一直飆升,因為是在中國的“禮儀”文化中,茶是除了煙酒以外的最佳禮品,而且行賄的嫌疑遠遠小於煙酒,結果造成煙酒的價格在降,而茶葉的價格在升,有些茶葉被吹噓的成了天價,貴於黃金,成了新一代行賄的產品。印度和歐洲茶品的製作,都是將茶葉磨碎、裝包,然後用高溫水泡(不是開水),其中的營養成分和稀有物質,要比泡整片葉子更快、更多地釋放出來。中國茶需要更高的水溫,甚至是開水沏,是因為葉子表麵的保護層,水溫低了,裏麵的營養成分就很難被汲取出來。
總而言之,茶高級是因為人高級,茶味之不同,無異於文人狎妓和農夫逛窯子的區別,都是一樣的樹葉子、一樣的器具,效果和享受來自於自身的修養、身份和環境的不同,而非感官和過程。
快哉!!
現在的中產不就是窮人嗎?
如果去什麽茶館,可能貴得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