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81)
2013 (1)
2019 (221)
2020 (228)
2021 (76)
2022 (97)
2023 (95)
《七絕》父愛
人間母愛受一生,天下誰識父子情。
個個癡兒須教養,哀哀父母性相同。
“父”,是一個會意字,指事。甲骨文中的“父”字,象右手持棒之形。《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表示行使責打教育權力的尊者。也有人(如郭沫若)說“父”是手拿著斧子的形象,“父”與“斧”同音,應是同源,是以手持斧表示從事此類勞作的家庭勞動力。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合理,這個字到底表達了什麽意思,當然與人類社會的進化有關,一開始與人類的性別無關。
在母係社會裏,女人是氏族的首領,這個“父”字當然是行使責打教育權利的人,這個時期還沒有“家”的概念,說“家長”為時過早。當人類社會進化到父係社會時,男人就是狩獵、耕種、戰爭的主力,這個“父”的權利自然而然就轉移到了男人手中。隨著私有財產和“家”的出現,人們就可以知道誰是這個群體的“父”了,於是就把這個“父”與血緣關係和“家”連係在一起,“父”就是生我、養我、教我的人,同時又是權力的象征,是家長、勞力和戰士。所以,當“父“讀第三聲時,表示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
從人類對父親的稱呼上看,“父”一開始與人類的血緣關係無關,純屬權力的象征。因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語言中,關於父親的稱呼都非常接近“爸爸”的發音。中國人關於父親的稱呼是“爸”、“爹”、“大”等等,再後來的書麵語中,才把活著的“爸”稱為“父”,死了“爸”叫做“考”。後來,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為了表達自己對“爸”的尊敬和關係的親密程度,就有了無數的詞語。阿父、阿爸、阿爹、老爸、老父、皇父、家父、老子等等。
把“父”和“親”放在一起是近代的事,因為人們知道“父”並不“親”,“父”是棍棒、教訓和權威,“君為臣綱、父為子綱”,老子叫兒子幹啥,你隻有老老實實的份,不能反駁或不從,否則就是不孝,違反人倫、道德。所以人們時時刻刻都在讚美媽媽,讚美爸爸,那是他死後的事,即便是讚美,但愛的成份遠遠少於媽媽,特別是那些有成就、偉大的曆史人物眼中,媽媽比爸爸偉大的多。因此,曆史上讚美媽媽的詩詞有無數,但讚美爸爸的詩詞卻少得可憐。
同樣,父親節也是在母親節之後,為了表達對爸爸的愛才出現的,是為了避免爸爸尷尬。因為,不管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如何、親近疏遠,必須同時有爸爸和媽媽才有我們自己。和讚美媽媽截然不同的是,讚美爸爸不外乎什麽大樹、大山、雨傘、堅定、威嚴、嚴父、沉默、寬厚肩膀、避雨港灣等等,和對媽媽的讚美,從心底裏就少幾分愛。在美國也一樣,母親節都是給媽媽(妻子)送首飾、衣服,父親節則是給爸爸(丈夫)送工具(斧頭、棍棒,雖然不喜歡被教訓),這都是人類對父母的認知和他們在家庭、社會中的功能不同所決定的。
但隨著男女關係平等和現代家庭的文明,父母的關係和他們在社會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平等,父親的職責不僅僅是教養,而且更多的承擔起家庭瑣事和照顧兒女生活的“奶爸”,所以,人們對爸爸的讚美也逐漸趨向於親情和真正的與愛有關的父子(女)關係。比如,“他是第一個抱你的男人,第一個親你的男人,是最愛你的男人,是最值得信賴的男人,是永遠惦記你的男人。”
父愛和母愛,都一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