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遠兮,有誰能到盡頭?人生之短暫兮,走完則無悔!命運之不濟兮,無顧則不懼!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嚇死外行,氣死內行

(2018-09-02 05:54:53) 下一個
有位自稱為蠢瘋瘋的人,突然教導我們說,寫《七絕》必須要讀李白的詩。一看就是位扯虎皮拉大旗“作家”,也是坊間傳說的那種“嚇死外行、氣死內行”、“街上插柳吟歪詩,褲子開襠裝風流”之輩。
 
我沒有做過研究,但知道李白不是《律詩》專家,而是老杜,但小李比老杜大很多,死得也早。《全唐詩》裏,題目上沒有用《七律》、《七絕》的字樣,因為《律》的概念是在黨八股之後,為了統一評判標準,才形成的。律詩的形成有幾百年的曆史,規律的製定更是人為地強加之上。至於後來流行《七絕》、《五絕》之類,肯定是被閹割了的律詩,晚於《七律》、《五律》。看看“權威”的《百度》怎麽說:
----------
體裁沿革編輯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簡稱七律。律詩屬於近體詩範疇,因其格律嚴密,故名。
七言律詩的興起,晚於五言律詩。它起源於南北朝,萌芽於齊梁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之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煉,方使它在體製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這一時期的七言律詩雖亦有高華秀朗的名篇,但內容上絕大多數屬於奉和應製、酬贈,比之五言律詩更見狹窄。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打開藝術天地。杜甫全麵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至晚唐,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麵。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聖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把律詩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人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五中總結了唐代七言律詩的發展曆程:“唐七言律自杜審言、沈佺期首創工密。至崔顥、李白時出古,一變也。高、岑、王、李,風格大備,又一變也。杜陵雄深浩蕩,超忽縱橫,又一變也。”
-----------
我想,幸虧李白生的早,否則他怎麽會出名,因為他是一個不守規矩的詩人,他的詩詞三言兩語、五花六門、七長八短,啥都有。據說,《詞》就是根據李白的這種風格興起的。還有,如果李白看來蠢瘋瘋的那首《七絕》,一定會選擇自殺,羞為詩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