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遠兮,有誰能到盡頭?人生之短暫兮,走完則無悔!命運之不濟兮,無顧則不懼!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人心中的“西天”和華夏文明的起源

(2008-08-04 17:51:20) 下一個
關於“西天”這個詞語,可以說是不論男女老少人人皆知。比如:“歸西了!”,“去西天了!”,“送你上西天!”,“西天取經”。可見,在中國人的心中,西天是個“及樂世界”,是天堂,是人們向往的聖地,是人們死後靈魂的歸屬之處,以至於佛經也用了這個名詞,把佛祖所在地也稱為“西天”。可為什麽中國人死了後也要向往“西天”?這個西天到地在哪裏?真的是古印度嗎?  不錯,佛經中確實把佛祖所在地稱為“西天”,是指古印度,但“西天”這個詞語在佛教產生之前就有了,中國人翻譯佛經時,隻不過是它借用了這個名詞,用於表達對佛教的尊敬。其實中國人早已知道,印度不在中國的西邊,之所以稱之為“西”是因為當時沒法穿過青藏高原直達印度,隻有向西行經中亞進入印度。那麽,古代中國人為什麽崇拜西方、向往西方,把西天作為死後靈魂的歸屬?這是於中國人的來源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來自西天,那個西天,就是古埃及!  現代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以及生物科學,特別是人類基因定位和分群的研究證明,人類起源於中非,而現代人的發源地則在北非的泥羅河流域,也就是古埃及所在。大約在六萬年前,一支北非的現代人開始向東遷移,沿著海岸線,經過中亞、印度,到達東南亞,直到澳洲。人類的第二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五萬年前,有一部分穿越歐亞大陸,到達中國的北部,一部分人向北到達歐洲北部。向東的人類,分幾支,不斷地向東北遷移,有的達到西北利亞,一直到達北美。東方人來自西方,已是不爭的事實了!發源於羌人薑氏部落(以炎帝部落為代表)、三苗部落(以伏羲部落為代表)和東夷(以蚩尤九黎部落為代表)是第一次人類大遷徙在中國的後裔,而夏氏部落(以黃帝為代表)則是人類第二次大遷移生存在河套地區的河套人的後裔。由於當時伸農氏(炎帝)受到蚩尤部落的威脅,就聯合了西北強大的草原遊牧部落,黃帝部落結合了上古來自非洲而定居在這裏幾萬年後以及後來不斷遷移來的先民們的智慧,代表了先進的青銅器文明,與第一次人類遷徙的後人們所創造了的農耕文明,創建了華夏文明。“夏”來自西方,“華”是先“夏”遷徙來到東方的以“炎帝”為代表的耕種民族。“夏”、“華”兩族的合並,就形成了所謂的“中華民族”。CHINA就是“夏華”。  為什麽當時的草原文明比耕種文明更強大呢?這主要是由於冶煉技術(青銅器)由中亞傳入草原和馬的馴化。遠古時代 大約在一、二萬年前,由於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北非大部分地區變成不毛之地,人們逐漸聚集到尼羅河流域,依靠河水泛濫的平原和沼澤地,過著漁獵采集生活。約公元前18000年,由於弓箭的使用,埃及進入舊石器時代末期或中石器時代。公元前6000年以後,進入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比較典型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是拜達裏文化、涅伽達文化Ⅰ(阿姆拉文化)和涅伽達文化Ⅱ(格爾塞文化)。涅伽達文化Ⅱ(約前3500~前3100)通常被看成是史前文化或前王朝文化的最後階段,但實際上已進入了文明時代。上述城邦文明文化和歐亞西部草原亦武亦牧部落的技術和思想相結合,大大促進了社會和政治的進一步複雜化。這一結合在軍事方麵的表現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發明了輕便雙輪馬拉戰車,不久這戰車就成為席卷歐亞的勝利之車。公元前3000年左右,草原牧民開始馴化馬匹。將馬匹套在輪式車輛上,是蘇美爾後裔美索不達米亞人最先搞起來的,但是他們的四輪馬車拐彎要靠拖轉,因此,不適於作戰。後來,一種雙輪馬車設計出來了,這種車采用輕便的輻輪,而且配有能將車體部分重量傳遞給馬匹的挽具,從而滿足了速度快、轉彎靈活的作戰要求。雙輪馬拉戰車是這一時期的新型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隨後,出現了威力極大的複式弓弩,與此同時,在開闊地上構築矩形土木築城這種作法也盛行起來。這樣,機動火力和快速追擊,往往使得那些頭戴銅盔、身著銅甲、隊形密集的步兵潰不成軍。為防止敵方突然襲擊馬拉戰車軍營,在其四周築起方形土城,從而為城市設防提供了基本模式。   隨著新戰法的采用,草原地帶的牧馬人將這種新戰法與其好戰的氣質和強有力的部落統率機構結合起來,從而變得不可一世,他們的擴張改變了歐亞大陸的社會麵貌。兩河流域的文明無力阻擋先進的戰車技術。連綿不斷的征掠極大地改變了權力的分布,造成了人們的遷徙和同化。馬拉戰車戰術的一統天下在西歐和北歐的山林地帶受創。這是因為箭術和戰車隻能在開闊地上發揮特長,而能使之發揮特長的開闊地位於東方。因此,到了公元前1300年,新技術、新戰法迅速而間接地擴散到黃河流域,並在公元前1500年到1200年間由雅利安人傳入印度北部。長期的征討和具有資本主義特征的戰爭形式導致剩餘產品集中,而這不僅維持了地方暴力、剝削和殘忍,而且也哺育了文明藝工和一個有閑階級。這種基於陸地的黷武主義使早先沿歐亞南部的海上聯絡慢慢中斷了,取而代之的是各文化發達程度不等的民族之間發生不斷的侵略性的競爭,從而推動了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極大的推進了一係列同期性文化的發展,以適應增強建設和擴展勢力的需要。  那麽,人類的遷徙就隻能是單向的?遷徙出去的人就沒有與自己的“發源地”進行交流?顯然不是!從人類的心理上講,就向現代人類一樣,向往美好未來新大陸和眷戀“故土”,永遠是等同的。上古具有文明特征的東方人的祖先來自北非的古埃及,西方就是他們心中永遠的聖地。而在東方黃河流域興起的新型的夏華文明-草原文明與耕種文明的結合,亦成為西方人向往的“移民”之地,正是這種人類對故土-西天的眷戀和新的世界-東方的向往,才使得東西方自有了人類以來,就從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化、思想、物質和一切文明的交流。黃帝部落,就是駕馭著這種馬拉戰車(軒轅),揮舞著手中的銅鑄兵器,聯合炎帝部落,以摧枯拉朽之勢,征服了以木石為兵器的蚩尤和其它黃河流域的各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夏華部落和燦爛輝煌的夏華文明。也正是由於戰爭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人類開始了幾千年殘酷的部落之間、民族之間的戰爭和不斷的侵略擴張,同時,產生了許多一係列同期性的人類文明。華夏族的崛起,對北,阻止北方草原文化的繼續入侵,對南,進行了侵略擴張,逐漸行成了中華特有的文化、人文思想和千年的軍事戰略思想,長城就是這種人文和軍事思想的產物。正是由於這種思想,形成了中國相對封閉、窩裏鬥的曆史。正是:軒轅劍指處,九州巨龍騰。炎黃創世紀,華夏血脈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