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遠兮,有誰能到盡頭?人生之短暫兮,走完則無悔!命運之不濟兮,無顧則不懼!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也說嶽飛

(2005-11-18 04:44:24) 下一個
嶽飛在中國似乎是人人皆知的曆史人物,是民族英雄的典範,也是曆史冤案受害者的代表。提起嶽飛,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痛罵昏君趙構和奸臣秦檜,無一人對嶽飛的所作所為提出任何議論。可這樁曆史悲劇之所以發生,嶽飛並不是無一過錯,在下看來,他至少有以下四點不足:

1.錯誤的政治口號失去了皇帝的支持 北宋初亡,上自朝廷,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喊著“直搗黃龍,迎接二聖回朝”,體現了全民的心願。可當康王趙構坐穩了皇帝後,這個願望隻是一個口號而已,對南宋朝廷而言,失去半辟江山雖然可痛,可要比二聖回朝後會失去皇位好的多,所以,當眾將穩定了半辟江山後,迎接二聖回朝已不是趙構一夥的真心事了。這徽欽“二聖”實際上是一對誤國、喪國之昏君,接他們何用?可嶽飛一直奉其為教條,始終堅持不懈地實行,根本不顧時局和人心之變化,從根本上觸動了南宋皇帝的擔心,使得趙構對嶽飛從完全相信和全力支持,逐漸地變為懷疑和反對。想想看,皇帝不願幹、不支持的事,大臣如何能成?

2.政治和軍事上,沒有靈活性,一昧地進攻 兩國交兵,特別是和一個強大於自己的國家交戰,無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局部時間和地點要以和求戰,以戰求和,麵對強大的敵人,如何能一鼓作氣地將對方消滅?當時他所麵對的不是一般的軍事家,而是兀術,非等閑之輩。看看兀術是如何表現的:勝時追擊,敗時立即求和,蓄積力量後馬上又來。這點上,老毛領導的共產黨表現的非常出色。要記住你的目的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江山、利益。嶽飛在著一點上作的太差,無論皇帝咋麽想,宰相、大臣們如何反對,其他人勸解,金國的求和,他就是不許,隻知道打、打、打,整個一個匹夫之勇。如果他能表現出一些靈活性的話,比如說,提出以土地和解的條件,給自己一些時間和必要的準備,等等,非要把人逼到死角,使自己內外交困,失去了一切。

3.不知道為誰而戰,違背了君臣之道 要說為民族、百姓而戰,在封建社會隻是一種口號而已,說穿了,就是為了皇帝、朝廷而戰,“普天之下,莫屬王土”。雖然肩負民族大業,但為臣者隻是皇帝的一個走狗而已。君喜則興,君怒則亡,如因自認為民族大業而忘聖命,就會自取滅亡,除非自立為王而能自主。就在嶽飛節節勝利的時候,嶽飛的一意表現,使的皇帝對他的信任變為零,所以就連連發出十二道金牌令,命其退兵,可嶽飛仍然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抗命不遵。我想,曆史就那麽巧合,當時趙構深知嶽飛會居功抗命,但又知他沒膽量反叛,所以就將十二道金牌令以次連續發出,不給嶽飛時間考慮,而且,隻要你沒有執行第一道令,便是抗旨不遵了。嶽飛卻恰恰地上了當,他理應知道抗旨不遵必是死罪,如果在收到第一道金牌令後,立即上書,表示執行,但請明需要時間,給自己留有餘地。正是由於他居功自敖,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裏,才敢再而三地抗命,可卻抗不過皇帝的十二道金牌令,這就是他的悲劇的開始。

4.不該空手回朝 自知犯了必死之罪,還僥幸皇帝會看功勞、念舊情饒了他,所以未帶一兵一卒,與嶽雲隻身回朝,真是愚蠢。既然敢抗旨,在自己、軍隊和國家生死攸關的時候,應當作出果斷的決策,移大軍南下,發告於天下,“清君側,除奸臣”,逼皇帝除去秦檜,不僅會挽救自己、嶽家軍以至於大宋,從此就可以大展自己的宏圖了,可他偏偏為了背上“精忠報國”的大字,選擇了錯誤的、滅頂的決定,如果他能多為大宋百姓、嶽家軍和將士們想一想,也許不會作出那樣錯誤的決策,真是圖名者亡己也! 抗旨不遵,株連九族,秦檜、趙構隻殺了嶽飛父子二人,說明了朝廷的心虛和對嶽飛功勞的肯定,一個“莫須有”,多好的罪名,非常適合嶽。人們大罵秦檜、趙構,其實不然,扣心問問你自己,如果你是皇帝,當時會咋麽作?李世民為了皇位,殺兄、誅弟,國民黨和蔣介石為了權利,何嚐沒有放棄民族利益、屈殺將軍? 對於嶽飛的曆史悲劇,小子以詩為歎:

背負精忠太沉重,
慘遭不幸己錯為。
英雄誌小誤大事,
走向斷頭非秦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