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麽?

(2018-10-03 12:53:55) 下一個

原文首發於微信“心中無一事”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TQ1MTQ4OQ==&mid=2247483714&idx=1&sn=a0a9852d1a44165aa605368d03161571&chksm=e87ecdccdf0944daba1d87248a4f425d692ebb150fd0b11031a87cef369ee0a851f5642fa05c&token=1155804579&lang=zh_CN#rd

 

提要:

  • 事務的發展總有兩麵性,當初為了簡單化,把儒學劃為封建,把佛道劃為迷信,與科學成了對立的關係。當初有多成功,現在要想轉變大家的思想,就有多困難。
  • 法製是仁義道德全失後,不得以才采取的措施,並不是先進的,更不是最好的方法,隻是無奈的底線。
  • 中國儒釋道的特點,就是“修”,主張個人的修行。西方的宗教則主張“信”。
  • 嚴格來講,儒釋道不是宗教,而是對於個人修行的教導。
  • 而且佛教與科學並沒有衝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儒釋道本來是一體的。
  • 入世的儒教是由出世的釋道兩教背書的,因果報應的慘烈使任何想破壞儒教規則的人都要三思而行。
  • 儒教已經徒具其表,缺乏精神,事實上處於失傳狀態。
  • 入世的儒教被打倒了,而此時出世的佛教則提倡入世,誰說冥冥中沒有注定呢?
  • “人間佛教”既有入世的教導,也有出世的修行。入世、出世結合在一起,則起到了更好的淨化人心的作用。

 

一、什麽是中華傳統文化?其核心是什麽?

二、傳統文化是先進的嗎?

三、傳統文化在中國失傳了嗎?若我們自己都沒有繼承傳統文化,那向世界推廣什麽?

四、現今社會,誰能代表中華文化之傳統?

五、在推廣中華文化過程中,政府應扮演什麽角色?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又稱“新文化運動”,是由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我們無需懷疑當時這些人的愛國救國之心,事實上由於當時中國的積弱,以及受十九世紀時,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這些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先輩,迫切地想要改進中國的落後麵貌,認為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全麵擁抱西方文化製度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這場運動的影響深遠,至今餘波未了,從之前的“全麵西化”,到最近的“全麵融入”,全是這場運動的餘波。

  當今世界的融合趨勢越來越緊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我們曾說過,要有“文化自信”。當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文化,並有能力進行全世界推廣的時候,必須審視一下,我們為何要“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麽?中華文化是先進的嗎?是先進的,當然要捍衛;若是腐朽的,放棄亦無不可。隻有形成了統一的認識,才能真正的“文化自信”

 

一、什麽是中華傳統文化?其核心是什麽?

 

  很多人能脫口而出,“儒釋道”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具體什麽是“儒釋道”,卻無法說清。這是當代中國人的共有現象,因為我們沒有接受過“儒釋道”的教育,不知其為何物。

         即使是對外交流,往往也流於表麵。書法、功夫甚至京劇,這些都是中國文化,沒有錯,但這隻是表,不是裏。當我們中國人都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精髓,那又如何來繼承發揚自己的文化呢?

   “儒釋道”,在中國乃至東亞的傳統文化中指的是儒教(或儒家)、佛教(釋教)、道教三家。“儒釋道”三教合一是在中國發展、完善而成的,解決人類根本生死問題的基石,三教各有側重而又圓融統一。

  明代憨山大師曾說,“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岀世”。又說,“以餘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幼師孔子;以人欲為諸苦本,誌離欲行,故少師老莊;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依佛。”簡明扼要的點明了三者的關係。孔子曾作《春秋》,立儒教,是經世之法,所有讀書人必修之課。所以小時候,憨山大師先學習儒教思想。後來得知人的欲望是苦惱的根源,生出離心,想超越人道,就學習老子、莊子的道教。當了解到不管是三界還是十法界,以及所有法都是由心識影響幻化時,就皈依了佛門。

  依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修行,則能遠離生死輪回之門,得到最終的解脫。而在未解脫之前,則是按照因果率而輪回轉世。

  佛教、道教均有轉世輪回之說,輪回至善道如人道、天道,還是惡道如地獄、餓鬼、畜生,則根據人生前的行為。簡單的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問題是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依據什麽來判斷,普通人則並不清楚。有些人明明在作惡,自己卻以為做了善事。所以必須有一個標準。最高標準當然是依教(佛教)奉行,最後證得佛道。但不是所有人都會信佛,所以會有孔聖人出世,製定入世的標準——儒教。儒教,很大程度上相當於人的行為準則,或者說是戒律,嚴格依儒教的指導來規範自己的行為,至少不會犯錯,不會墮入惡道。而道教精於忘我的教導,則有助於定力的修持。《首楞嚴經》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正是了煩惱、了生死的方法。

二、傳統文化是先進的?還是腐朽的?

 

        談到佛道,總會有人認為這是迷信。這源於上世紀我們為了盡快步入現代國家,開展的“反封建反迷信”的運動。

        不管什麽思想,到了一定階段,總會有僵化的問題。就拿儒教來說,後人不理解前人製定規則的初衷,教條主義嚴重,則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桎梏。

        傳統上,我們注重個人品性的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讀書人的追求或者標準。至於生產、勞作,在讀書人的角度來看,那不重要。提高生產率,改進質量,那也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麵。中國有著傳統上的輕商主義,也因此導致中國人缺乏創新。聖人留下的道理,後人能繼承,消化就不錯了,任何改動都是多餘,何論創新。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這都沒錯。然而上世紀上半葉的情況是,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國將不存,談什麽個人修養。緊要的任務是發展國力。思想僵化會阻礙生產力的提高。直到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我們還在不斷地提解放思想。這個思想雖然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之分,但也有傳統思想和現代科學思想的鬥爭。從宏觀上看,甚至文化大革命,也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繼承發揚。所謂先破後立,乃至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也是建立在文化大革命先破的基礎上。舊思想去了,才能接受新的東西。

        從結果來看,應該說我們成功的讓民眾接受了科學思想,這也奠定了本世紀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但西方重利輕義的思潮,卻也影響了國人。而這種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也慢慢走進了死胡同,不是長遠之計。

  事務的發展總有兩麵性,當初為了簡單化,把儒學劃為封建,把佛道劃為迷信,與科學成了對立的關係。當初有多成功,現在要想轉變大家的思想,就有多困難。

       儒釋道是封建迷信嗎?簡單的說是與不是,顯然不能令人信服。我們還是來具體分析一下史料,再來判斷。

 

  中國是公認的地球上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本來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基本都是獨立發展的,當年馬可波羅回歐洲後寫的中國見聞,對歐洲來講,仿佛是另一個星球的事。而中國對自己傳下來的曆史記錄,也基本沒有懷疑過。直到中國大門被強行打開,西方文明慢慢占了上風,中國也按照西方的考古分代方法,把曆史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然後發覺中國遠古的曆史太令人驚訝,然後就說這是神話,不可信。我們也就隨之而懷疑自己的文明了。其實按西方自己的方式照搬過來套在中國的曆史上並不公平。所謂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也遠比西方的同時代要文明得多,老百姓的生活也要好得多。這當然有儒釋道教化的功勞。

  儒釋道出現的年代大致相同,佛教雖然發源於古印度,傳入中國晚些,但卻是在中國發揚光大。漢傳佛教自六祖大師後,已從印度禪轉變為中國禪,有了中國特色。三教有時會有些觀點上的衝突,但那是因為所處見地不同,對應出世、忘世、出世不同的境界,本質上卻是“同源於心”。

  那麽儒釋道出現之前,中國的狀況是如何的呢?聖人沒出現,是不是社會就亂作一團了呢?

  我們先看一下《道德經》的一段經文:“……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儒教又稱之為禮教,是因為道德仁義失去後才遵守的規範。周朝的周公,製禮作樂,可見更早時期,則是有道德仁義的時期。

       春秋時期,所謂“禮崩樂壞”,所以法家盛行。可見法製是仁義道德全失後,不得以才采取的措施,並不是先進的。

        漢朝時還有舉孝廉的製度,後來不得不依賴於科舉取士,可見世風是日下的。

  依照佛經的說法,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呈現拋物線的形狀。平均壽命上升時,叫做“增劫”。平均壽命下降時,叫做“減劫”。增劫的時候,人類的平均壽命從最低的十歲算起,每過了一百年各增加了一歲,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為止。然後進入減劫,每過一百年,又各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為止。十歲以後,人的平均壽命又逐漸增加,宛如晝夜循環不已。(參閱《立世阿毗曇論》、《阿毗達磨俱舍釋論》第九卷)

  釋迦牟尼佛在減劫出世時,人壽正減至百歲。七千年後,人壽十歲,佛法滅盡。入第十增劫,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後入減劫,減至八萬歲時,彌勒佛出世,住世六萬歲,正法像法各六萬歲。

  釋迦牟尼佛誕生時,當時正是周朝昭王時代,所以周朝的成王和康王時期,超過一百歲的人很多。例如周武王活了九十三歲,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堯舜時代又比周朝早了一千多年,所以人類的平均壽命應當再增加十幾歲,所以夏禹活了一百零六歲,虞舜活了一百一十歲,唐堯活了一百一十七歲。帝嚳在位七十年,他的長壽可以推理而知。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比起帝嚳又增加了一些。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又比顓頊增多。軒轅黃帝在位一百年,又比少昊長了一些。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又比黃帝長了許多。伏羲氏以前有因提紀、循蜚紀和敘命紀等,到了人皇氏不知又過了幾十萬年,所以人皇氏九個兄弟,合計四萬五千六百年。到了地皇和天皇代,又不知過了若幹萬年,所以他們兄弟各活了一萬八千歲。

   人的身高有古代大而現今小的差殊。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人身皆長八尺(佛的化身一丈六尺),今已過三千餘年,故今世之人大抵以五尺為上下。有人挖掘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比今時人骨長三尺左右。《天人感通記》載:蜀都舊址本在青城山上,今時成都在那時還是大海。昔迦葉佛時,有人從西耳河邊回,舟過於此,見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此兔乃海神,海神大怒,遂蹋翻其船,而壅沙成地。後至晉朝,有僧見地上有多處裂痕,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長三丈,以迦葉佛時,人壽皆二萬歲故。《周禮》記載:柯(斧柄)長三尺。博(握持)三寸。證知古人之手大於今人之手,甚至服物器皿,凡在千年前,必較大於今人。以證人的身形漸小,所用的物品亦隨之而小。

  人的福報有古人厚重今人輕淺之驗證。德與福有內在的因果關聯。壽命減少之後,一切相應的福報皆減,人心道德漸澆漓,其福報受用亦漸減損。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水的美味營養超勝一百年後的牛奶。一阿羅漢因神通知曉此事,曾潸然淚下。至於容貌漸醜陋、資稟漸昏愚、精神漸衰弱、風俗漸驕慢、六親漸不和、賦役漸繁重、水火盜賊漸熾昌、佛法漸凋廢、善人漸衰殘、真儒漸稀少、謗佛之人漸被人推崇、富人漸鄙吝等,皆是減劫中人類福報日薄之相(參見《安士全書》)。

  這些都為史料記載,與佛經相互印證。

  由此可見,儒釋道並不是封建迷信的,而是真實可證的。中國儒釋道的特點,就是“修”,主張個人的修行。西方的宗教則主張“信”。嚴格來講,儒釋道不是宗教,而是對於個人修行的教導。

  而且佛教與科學並沒有衝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三、傳統文化在中國失傳了嗎?若我們自己都沒有繼承傳統文化,那向世界推廣什麽?

 

        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先哲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

        作為中國人,自然有義務使之發揚光大,造福全人類。

  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繼承了傳統文化?若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核心都糊裏糊塗,又怎樣在世界上作表率。

  佛學傳播靠出家人,道教靠道士。但佛道兩家,畢竟是出世的,總不如入世的儒教傳播廣泛。

  儒教作為一種入世的思想,是律法之外的處世道德準繩,一直得到國家的支持。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至民國初期,儒教一直有著國教般的地位。隋朝開始的科舉製度,更是培養了大批儒學人才。讀書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上至廟堂,下至鄉紳,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體係。以儒教為標準的一些大戶人家的家法,甚至比國家律法還要嚴苛。

        後來西學漸進,儒教衰落。隻是因為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慣性,使之沒有在國人中完全湮沒。現在由於政府的提倡,中國興起了國學熱,可是真正懂國學的人才卻少了。

        儒教已經徒具其表,缺乏精神,事實上處於失傳狀態。

        雖然我們需要一種象儒教一樣的入世法來作為社會道德的補充力量,但是否一定要恢複儒教呢?

        那也隻能“道法自然”了。

        一來我們缺少儒家人才。自一百年前打倒孔家店、推廣白話文以來,至今日,我們能讀懂文言文經典的人越來越少。真正有修證的讀書人更是鳳毛麟角。    

        之前講過,儒釋道均“同源於心”,均是心的修證方法,隻是中國有儒釋道互為補充,入世才成為儒教的主要表現形式。事實上,由儒入道的也不少見。比如明朝王陽明,就是由儒悟道。真正的儒學大家,都是有證悟的,並不是隻會讀書考試的書呆子。

  二來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佛教所講的減劫時代,注定整體社會道德是下滑的時代。《史記》記載,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希望能夠恢複周朝的禮儀製度。老子則回答:“……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意思是說:順其自然吧。孔子創立儒教思想,提倡仁義。到後世,道德依然每況愈下,儒教表現在外,隻剩一個徒有其表的“禮”字而已。

  很多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為法製才為最高準則,對照道德經及佛經,就知道我們正處在一個退步的曆史階段。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就討論過這個問題,法製絕不是最好的方法,隻是無奈的底線。隻是中國曆史上一直是地區的強國,可以獨立自主地推行自己的政策,甚至影響周邊的國家。而現在世界不是孤立的,相互融合滲透不可避免。

        那我們是否就順其自然,任由整個社會腐化下去呢?當然不是。

        三教聖人,皆主張先自修,再由已及人而利他。對國家來講,也是先做好自己,自然會吸引其他國家的人來學習。當年釋迦牟尼佛本來應該在彌勒菩薩成佛之後才成佛,但釋迦牟尼精進修行,先於彌勒菩薩成佛,否則我輩也聽不到佛法了。

  然而我們還是需要一個中華文化的代表,由國家主導來推廣,深入人心,來提高整體的道德水準,進而提高世界文明的道德水準。雖然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民眾的教化,也推出過各種行動來提高民眾的道德水平。然而沒有釋道兩教的背書,具體說沒有輪回報應的因果教育,教育效果隻能停留在口號階段。

  儒釋道本來是一體的。

  入世的儒教是由出世的釋道兩教背書的,因果報應的慘烈使任何想破壞儒教規則的人都要三思而行。

  那麽現如今,哪種教育能達到這種效果呢?換句話說,誰能代表中華文化呢?

四、現今社會,誰能代表中華文化之傳統?

 

  文化的傳播,需要幾個因素。

  第一需要有代表人物,如儒教之孔孟,道教之老莊,佛教之釋尊;

  第二需要有理論經典,如儒教《論語》,道教《道德經》,佛教《佛經》;

  第三需要有傳播人才,如儒生,道士,和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任何時代都有當代的英雄代表。就象春秋時代多亂臣賊子,則有孔子出而作《春秋》,正人心,定上下。

        放眼全球,對於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傳播,有一個人物不可能被忽視。那就是星雲大師和他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宣揚“人間佛教”,在世界五大洲均有道場,為中華文化及佛教在世界的傳播,起了積極的作用,是當代中華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

  “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是在民國初年由太虛大師倡導。後由星雲大師等在台灣發揚光大。主要的理念是讓佛教積極的走入人群。

  “人間佛教”的概念提出時,正值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話文的運動如火如塗之時。入世的儒教被打倒了,而此時出世的佛教則提倡入世,誰說冥冥中沒有注定呢?

  星雲大師,童年出家。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漢傳佛教比丘及學者,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初遷居台灣,1967年創辦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的寺院道場達300所以上,設立佛教學院16所,並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 、均一實驗高級中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推廣社會教育,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1992年創辦國際佛光會,國際佛光會於2003年起被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列為正式成員。

        結合現代人的語言特點,“人間佛教”在堅持傳統修持方法的同時,用現代白話文詮釋了經典。比如星雲大師寫的係列祈福文,用大家清晰易懂的現代語言,引導大家理解佛經的要義,幫助現代人更好的修行,不至於望文生畏。

 佛光山台灣總本山(高雄)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四大宗旨及“三好四給五和” 待人處事的行事信條,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

  • 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 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 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 五和: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佛光山除在世界五大洲成立寺院及別分院、道場以外,還有佛光會則遍布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此外,有印度、錫蘭、南非等十八個國家的青年就讀佛光山佛學院,十餘個國家人士來山從事專題研究,形成小聯合國的盛況。在不分膚色、種族融和的理念下,佛光山突破狹隘地域觀念,已達到佛教國際化的目標。

        佛光山有1,300位出家法師。於美國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目前分會亦遍世界各地,約有6,000,000名會員服務於世界各地。

20187月,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係係主任,國王學院院士James Laidlaw參加歐洲佛光山(巴黎)短期出家修道會

 

五、在推廣中華文化過程中,政府應扮演什麽角色?

 

        佛光山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祖庭,推廣“人間佛教”理念,雖然在全國各地的道場中,活躍著諸多人間佛教行者的身影,但與佛光山在世界上的發展相比,在大陸的發展則不盡如人意。

江蘇宜興大覺寺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我們的執政理念並不衝突。早期的共產黨員有著佛教徒般的自律,但因為沒有因果論的認知,很容易喪失信仰。

       “人間佛教”既有入世的教導,也有出世的修行。入世、出世結合在一起,則起到了更好的淨化人心的作用。

  看看一些名人對佛教的看法:

  • 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恩格斯

 

  • 無常的世界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了革命道路。——瞿秋白

 

  • 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

 

  • 佛法之廣大精深,餘所素信不疑者也。——陳獨秀

 

  •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魯迅

 

 

  理想的社會,就有如佛教之極樂世界。佛教的人間淨土,是通過每個人的自我修行來達到的理想境界,不用向外尋找,淨土就在心中。

  星雲大師推動的佛教現代化的改革,使佛光山成為當今世界佛教現代化轉型最為成功的典型。縱觀佛光山全球各道場,因為佛光山與時俱進的教育方法及修行策略,吸引了從兒童到老人各年齡段的人群,佛光山不僅僅是一處宗教活動場所,也是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場所。

  人間佛教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而民眾也有信仰的需求。民眾的信仰若缺乏正確的指導,則容易走偏。而人間佛教,則可以為民眾提供正確的心靈指導。

       星雲大師多次表示,他是中國人,他把佛法從大陸帶到台灣,進而推向全世界,也希望“人間佛教”在大陸能有很好的發展,為社會做貢獻。

  2014年2月19日,星雲大師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的會中發言,針對“中國夢與人間佛教”,提出了四點看法,包括:

  1. 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
  2. 兩岸和平要以五和為基礎。
  3. 心靈富足要實踐三好四給。
  4. 人間佛教有益於國家社會。

  

“大師送我的書,我全都讀完了。”佛光山人士透露,這套書是《百年佛緣》全集,是在2013年底出版時送的。

 

       兩岸同屬一家,文化相同,語言相同。

  相信“人間佛教”在大陸的發展,若能得到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則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進而淨化人心、福利社會,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