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在社區的角色
(2014-04-02 23:10:28)
下一個
“覺得疼就對了”係列之一 *
幾年前,我們在佛羅伊達州的一個老人社區開車,原先盡是鱷魚和水鳥的天堂的沼澤湖泊,眼下盡是成片的白晃晃的以退休平房為主的水泥堆堆。從東北部遷來的老人在這裏輪流著一批批地老去離去。那裡除了住房就是高爾夫球場、小水塘、商場,看不到行人,看不到推著嬰兒車的母親和在遊樂場蕩秋千的孩子,人人都在各自的「泡泡」-汽車和高爾夫車裏飄來蕩去。誰都不跟誰有什麼血脈上、工作上、人文上的牽連。感覺怪怪的,好像這些人提前去世了,或者去世前來來此暫時待一待。聽到有人來了一句:Full of 「living graves」here!
+++
我感覺對很多、尤其是不少華裔中產階層來講,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買房的過程。誰都明白買房好:有增值潛能、有當家作主的安全和榮耀。然而看到有人買得起房子的所有權,卻買不起房主的文化情趣和社區角色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同胞注意。
門口外麵一堆鞋、房內家徒四壁、不僅牆上沒有一副看得過去的藝術品(或者藝術的模仿品/印刷品也蠻好,隻要賞心悅目),家具缺乏有意識的購進,結果是要樣沒式,簾子就更加莫名其妙地掛在那裏,不知道要或者根本沒想到要表達主人的什麽。錢不是沒有花,可是沒有意義。實際上,信息如此發達,要學會自我教育。上網好好了解一下室內設計、多看看建築商樣屋和上市的房子的擺設,然後定位自己的品味和要表達的東西,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意趣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另外,不少人的孩子也去打球、滑各式滑板,然而小車、玩具到處散落。既不整潔、又不安全。不少人的的房子裏傳出琴聲,然而隻是為考級、為跟風,並非對藝術的熱愛和尊重。除了孩子的表演,你不去為社區裏的業餘的文藝活動捧場、也不去城裏觀看專業的演出而陶冶性情。
不少人的不讀老莊、聖經、紅樓夢、漢姆萊特、偉大的蓋茲比和草葉集,或者讀了而不知所雲、沒吸收其文化精髓,對人類生存本質沒有感知。業餘時間隻以吃喝聚會來給充電。就算去旅行,隻會跟著旅行團或者乘遊艦,任導遊畫地為牢,僅帶回“到此一遊”照片,而一句當地的語言都沒有學會、一頓當地地道的飲食也沒嚐過,走馬觀花,連去的哪裡也糊裡糊塗。這能算是「去過」了嗎?就算附庸風雅地拿起千萬元的設備,因為胸中沒有文化學養,跑到哪兒拍攝出來的照片都不僅不新巧而且沒有任何意境、還不如人家手機隨手拍。
也買不起房主作為街坊社區裏的一員而應有的角色。太容易看出哪棟房主是這些人的,因為好好的一條街,唯有他們家房前野草瘋長,任由風兒把蒲公英種子分送給左鄰右舍,害得市政府幾次來信。他們搬來前的房主年年按季節裝扮屋裡屋外和院子,不僅為自己也為這條街和這個社區的文化傳承。尤其是萬聖節,點上南瓜燈,歡迎裝扮成公主、海盜、羅賓漢、仙女、鬥牛士等等的孩子們來敲門討糖果。他們一搬來,就抹掉了街坊裏的一個風景,完全不想自己在社區的角色。社區搞活動和開會,少參加、少參與。不知、不管公共事務,隻顧開著豪車進進出出,關起門來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直到拿到什麽罰單才找來了。人家奇怪:他搬來那麽久,為什麽這是第一次來開會?這種人買到了房,也買到無頭無腦的生活有方沒式。
不幸的是,由於那個教育體製塑造了一個沒有文化和精神的人,當年是出於「出人頭地」的私慾而「懸梁」、「刺股」。房子就像是一個籠子或者是一座活墓 – 它劫持了去見識的機會、封死了詩的味覺,如果他們還知道詩的話。
真不明白為什麽好多同胞管所有的拉美裔人士叫:“墨西哥人”或者”老墨”,盡管拉丁美洲除了墨西哥外,還有三十三個國家。有些同胞非常不屑地叫非裔人士“老黑”。有一次,同事埋怨非裔人士是“負擔”和“麻煩”,於是我不禁稍稍提醒他們:非裔裏有好多象馬丁 路德金那樣的優秀偉大的人。過幾天他們吃驚地說:”啊呀,還以為你的先生是黑人-原來你這麽‘色盲’啊!“
嗚呼哀哉,要的是心的顏色,不是皮膚的顏色 - 這樣一個“色盲”其實不是更加有福麽?
+++
* 敬請對號入座吧,這類文章是不一樣的,所謂”愛之深恨之切”。 “覺得疼就對了”係列之一 *
幾年前,我們在佛羅伊達州的一個老人社區開車,原先盡是鱷魚和水鳥的天堂的沼澤湖泊,眼下盡是成片的白晃晃的以退休平房為主的水泥堆堆。從東北部遷來的老人在這裏輪流著一批批地老去離去。那裡除了住房就是高爾夫球場、小水塘、商場,看不到行人,看不到推著嬰兒車的母親和在遊樂場蕩秋千的孩子,人人都在各自的「泡泡」-汽車和高爾夫車裏飄來蕩去。誰都不跟誰有什麼血脈上、工作上、人文上的牽連。感覺怪怪的,好像這些人提前去世了,或者去世前來來此暫時待一待。聽到有人來了一句:Full of 「living graves」here!
+++
我感覺對很多、尤其是不少華裔中產階層來講,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買房的過程。誰都明白買房好:有增值潛能、有當家作主的安全和榮耀。然而看到有人買得起房子的所有權,卻買不起房主的文化情趣和社區角色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同胞注意。
門口外麵一堆鞋、房內家徒四壁、不僅牆上沒有一副看得過去的藝術品(或者藝術的模仿品/印刷品也蠻好,隻要賞心悅目),家具缺乏有意識的購進,結果是要樣沒式,簾子就更加莫名其妙地掛在那裏,不知道要或者根本沒想到要表達主人的什麽。錢不是沒有花,可是沒有意義。實際上,信息如此發達,要學會自我教育。上網好好了解一下室內設計、多看看建築商樣屋和上市的房子的擺設,然後定位自己的品味和要表達的東西,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意趣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另外,不少人的孩子也去打球、滑各式滑板,然而小車、玩具到處散落。既不整潔、又不安全。不少人的的房子裏傳出琴聲,然而隻是為考級、為跟風,並非對藝術的熱愛和尊重。除了孩子的表演,你不去為社區裏的業餘的文藝活動捧場、也不去城裏觀看專業的演出而陶冶性情。
不少人的不讀老莊、聖經、紅樓夢、漢姆萊特、偉大的蓋茲比和草葉集,或者讀了而不知所雲、沒吸收其文化精髓,對人類生存本質沒有感知。業餘時間隻以吃喝聚會來給充電。就算去旅行,隻會跟著旅行團或者乘遊艦,任導遊畫地為牢,僅帶回“到此一遊”照片,而一句當地的語言都沒有學會、一頓當地地道的飲食也沒嚐過,走馬觀花,連去的哪裡也糊裡糊塗。這能算是「去過」了嗎?就算附庸風雅地拿起千萬元的設備,因為胸中沒有文化學養,跑到哪兒拍攝出來的照片都不僅不新巧而且沒有任何意境、還不如人家手機隨手拍。
也買不起房主作為街坊社區裏的一員而應有的角色。太容易看出哪棟房主是這些人的,因為好好的一條街,唯有他們家房前野草瘋長,任由風兒把蒲公英種子分送給左鄰右舍,害得市政府幾次來信。他們搬來前的房主年年按季節裝扮屋裡屋外和院子,不僅為自己也為這條街和這個社區的文化傳承。尤其是萬聖節,點上南瓜燈,歡迎裝扮成公主、海盜、羅賓漢、仙女、鬥牛士等等的孩子們來敲門討糖果。他們一搬來,就抹掉了街坊裏的一個風景,完全不想自己在社區的角色。社區搞活動和開會,少參加、少參與。不知、不管公共事務,隻顧開著豪車進進出出,關起門來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直到拿到什麽罰單才找來了。人家奇怪:他搬來那麽久,為什麽這是第一次來開會?這種人買到了房,也買到無頭無腦的生活有方沒式。
不幸的是,由於那個教育體製塑造了一個沒有文化和精神的人,當年是出於「出人頭地」的私慾而「懸梁」、「刺股」。房子就像是一個籠子或者是一座活墓 – 它劫持了去見識的機會、封死了詩的味覺,如果他們還知道詩的話。
真不明白為什麽好多同胞管所有的拉美裔人士叫:“墨西哥人”或者”老墨”,盡管拉丁美洲除了墨西哥外,還有三十三個國家。有些同胞非常不屑地叫非裔人士“老黑”。有一次,同事埋怨非裔人士是“負擔”和“麻煩”,於是我不禁稍稍提醒他們:非裔裏有好多象馬丁 路德金那樣的優秀偉大的人。過幾天他們吃驚地說:”啊呀,還以為你的先生是黑人-原來你這麽‘色盲’啊!“
嗚呼哀哉,要的是心,不是膚色 - 這樣一個“色盲”不是很有福麽?
+++
* 敬請對號入座吧,這類文章是不一樣的,所謂”愛之深恨之切”。
原來是想證明自己比別人強。若把我字改成用,意思就不一樣了。
用自己的上馬比別人的下馬,豈有不勝之理?
華人都這樣嗎,你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