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出國後第一次回國,親戚們忙開了,這裏請那裏請。一個飯桌上,我提到自己去美國幾天後就下餐館洗碗。本來覺得很驕傲的談話 題材,被一個表兄接過話,說道:聽說在美國洗碗久了的人回來見到圓形的東西就想洗,是嗎?一時間大家哄堂大笑。好在我本人當時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所以也沒 有覺得受了歧視,隻是笑了笑,繼續自己的話題。多年後想起來,這還真是個缺乏同情心與挑戰意識的典型例子(依我現在的性情,估計會站起來一走了之。四海之 大,哪裏需要在這樣的人際圈子裏浪費生命)。
在華人群體中,這樣的例子處處可見。很多中國人視人生的困境為“倒黴”,更不懂得什麽叫挑戰。所以那些不畏苦難而向命運挑戰的人,不但不會被很多中 國人所欣賞,反而會被看成“傻子”(比如“悲慘世界”中的主動自首的冉阿讓,泰坦尼克號上的選擇與船同生死的船長)。這種普遍存在的對“厄運”的歧視也導 致了好多“倒了黴”的中國人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來,怕人笑話,而像筆者這樣有事無事居然還敢公開宣稱自己“一貧如洗”(所謂“哭窮”)的人,當然隻會 被看成“有病”。
同情心,是對在受苦受難中的人類同胞(甚至非人類的生命)的一種情感共鳴。一個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別人幸福中時,會由衷地分享他們的喜悅,而在看 到他人遭殃時,不管自己的處境多麽順利,不但不會有沾沾自喜的得意心理,還產生發自內心的悲憐,並拷問人生為何如此不公。但在華人群體中,這樣的態度非常 少見,而常見的是對他人的苦難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興災樂和的態度。這種極端的自私,甚至可以說陰暗的心態,雖然在其他文化群體中不是完全沒有,但絕不會想 在華人群體中那樣常見。
為什麽?筆者曾經百思不得其解,但漸漸地在對人性以及曆史規律的認識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發。我認為,當一個人不但不能為他人的幸福而樂,還希望他人遭 殃時,這樣的心理其實是源於一種強烈的與人為敵的生存競爭意識,即:如果他人(“敵人”)都幸運了,自己就可能會“倒黴”,反之,自己就肯定會幸運。這種 強烈的生存競爭意識,又來源於強烈的生存危機感,即自己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沒有安全感,今天穩定,明天就可能沒有飯碗(飯碗被他人搶)。這樣的心理形成,我 認為是和中國的幾千年封閉性的文化環境有著潛在的關係,是中國社會幾千年由於沒有解決“飯碗問題”而導致的一種心理後遺症。從進化的角度看,封閉性的文化 由於缺乏與其他文化交流(取長補短)或者向外擴張的條件,導致人口和資源的矛盾不斷重複循環(一治一亂),所以吃飯問題 – 最根本的生存問題 – 成了社會中反複出現的問題,於是人就很難徹底擺脫生存危機感。在《從進化和心理學的角度解析中華民族的“群體妄想症” 》一文中,筆者相對仔細地分析了生存危機感和人口及資源之間的關係,最後這樣總結道:
“在中國這個封閉的環境中,大家都認識到“天下”就這麽大,“時候”一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生存危機感永遠都沒有被消除。不管儒家經典書上如 何說,不管共產主義如何教育,深埋在華夏民族心靈中的,是“與人為敵”的強烈的生存和競爭意識。共生理念,人道主義,利他主義等等這樣的相對‘高級’的道 德理念作為群體意識形態基本上不可能在中國文化中生根。”
所以在資源供給的條件不變(多產生在封閉文化環境中)的情況下,別人遭殃了,自己似乎就多了一碗飯的機會。也許,這就是中國社會缺乏同情心的曆史根源所在。
然而根源歸根源,改變,應該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而達成的,因為人有極強的“可塑性”。如今國門打開幾十年了,中國人應該看到自己和外麵的世界的真正差距,從而在心理上改變與他人為敵的態度。當然,這大概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
挑戰意識,或者冒險精神,是明明知道一條人生路的艱難但卻由於其精彩的可能性而偏偏要選擇這條路的精神。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具有冒險 精神的人,往往好奇心重,自信充分,他們的人生也許坎坷,但卻充滿意外和驚喜。缺乏冒險精神的人,則往往是因為懷疑自己能力,從而在人生路上不得不打一手 “保險牌”,處處回避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環境。這本身就是一種輸家心態,這樣的人生也不可能是精彩的。當然,保守的人生態度本身其實是無可厚非的,因 為人各有誌,大家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路,但遺憾的是,在中國社會中很多人卻是把這樣的“輸家”態度看成人生“成功”的“秘訣”,而對富於冒險精神精神 的人不但不欣賞,反而嘲笑之。這實在是如古人所雲:“燕雀焉知宏鵬之誌哉”。
一個不願意自己冒險的人,往往期望在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之前得到“過來人”的指示。當然,適當的計劃或策略是智慧的體現,但過分周密的考慮,往往使人 生失去了神秘感。華人群體(海內海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注重教育的文化群體。過分注重教育的人認為,人生的一切(或大多數)秘訣都能通過學習的來。所 以,隻要一個人認真學習古人,長輩及他人的既存經驗,人生就不會走彎路。好多華人喜歡無限打聽他人的個人經驗,以“學習”為名,實則自覺或不自覺地占他人 便宜,就是典型的缺乏冒險精神的行為。缺乏冒險精神更是中國文化幾千年重複老路,在曆史的發展中沒有真正“進化”的直接原因。
大概因為同樣的原因,很多中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無端高壓,以為這樣“高壓”或“吃苦”之後,學得一身本事,孩子們以後的人生就是“康莊大道”。這種 認識是非常短視的,因為人世間其實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天總有不測之風雲,所以自以為機關算盡的人,往往會因為自己不習慣於跌跤而在意外的困難麵前跌倒,甚 至一蹶不振。
其實,人生很多東西不一定都能學到,而學到的並不都一定實用。並且,一個真正有悟性的人,很多真正的智慧都是不師自通,根本不需要把光陰浪費在過多 的書本上。對於富於冒險精神的人來說,由於不敢向命運挑戰從而導致的平坦人生,並不是“運氣好”,而是生活的單調和生命的貧血的體現。對他們來說,人生最 大的樂趣在於其不可預測的神秘性。真的自信者,對待命運,就如同衝浪者一樣,隨漲隨落,漲時鳥瞰天空的開闊,落時沉浸於幽穀之深邃,每時每刻,無論命運給 予自己的是什麽,都能瀟灑地接受,這,才是人生的贏家。
同情心,或者說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冒險精神,這兩者的同時缺乏,導致很多中國人一方麵不懂得分享他人的快樂,甚至在麵對他人的苦難時沾沾自喜,另一 方麵更無從尊敬或欣賞那些挑戰人生的勇敢者。也許,中國文化孕育不出像“悲慘世界”這樣體現人性美的作品,大約也是因為在中華民族這個群體中,缺少真正的 善與愛,以及勇氣,挑戰,等等這些人性中最偉大的品質。而一個缺乏冒險精神和同情心的民族,對外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力,對內更不可能建造一個平等的健康的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