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墩兒的收藏小屋

收藏我喜歡的 留著慢慢地欣賞
個人資料
小胖墩兒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揭開PET-CT檢查的輻射真相

(2014-08-05 08:47:13) 下一個
《揭開PET-CT檢查的輻射真相》
作者: 浙江大學 孔德華 (浙江大學生物技術學院博士,浙江省博士後健康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委員,杭州高級幹部保健療養院特聘專家。)

2011年底,衛生部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規範使用PET-CT,保護患者合法權益,要求其檢查陽性率不低於70%。這一表態意味著PET-CT今後必須對症使用。實際操作中,各醫療機構通過PET-CT體檢查出癌症的比例均不超過2%。究竟是什麽推動了98%的健康人花費近萬元,去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PET---CT 用於做暴利的體檢生意、PET-CT用於健康人體檢曆來褒貶不一,真正的專家從不支持健康人去做,從事PET-CT的醫生也不會自己或者讓家人去做。

“主要是由於腫瘤檢出率較低。”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301醫院核醫學科教授田嘉禾說,此前國內外的相關統計都在1%-2%,近年來在301醫院做PET-CT的人當中兩成是為了體檢,其中查出惡性腫瘤的比例為1.3%,此外還有20%的人檢查出冠心病等其他潛在疾病。

對於健康人使用PET- CT體檢,田嘉禾的態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對”。但田嘉禾發現,一些同行更喜歡做最直接的衛生經濟學評價——用PET-CT掙錢。

國內PET-CT檢查費用不一,以全身檢查為例,上海統一價格為7500元,廣州則是8000——10000元不等,而“北京最貴”,為10000-15000元。中介網站表示“5人以上團購可以幫助申請到九折優惠”。

北京一家知名醫院的核醫學科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PET-CT運營成本相當高,進口價格兩千多萬人民幣,再加上人員、維護費等費用,成本在3000萬元左右。但該院由於病源充足,僅2011年一台PET-CT收入即達到4500萬元,一年即收回成本。

解放軍306醫院腫瘤外科醫生藺宏偉率先在微博上公開批評PET-CT被“濫用”,他呼籲:“PET-CT不是用來做健康體檢的!”

他曾經問過許多大夫,“你會讓自己健康的家人去做PET-CT體檢嗎?”對方的回答通常都是“才不會”。 你可以問一下身邊的醫生,他會去檢查嗎?會讓他的家裏人去檢查嗎?

被隱瞞和被忽略的風險
事實上,PET-CT異常火爆之下,從業者隱瞞了PET-CT的風險。PET-CT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質疑。2009年4月《放射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對香港和美國進行的放射劑量研究表明,目前全身PET-CT掃描伴隨著大量的輻射劑量和致癌風險。

2009年4月,北美放射學會《放射醫學》雜誌的研究報告稱,全身PET-CT掃描伴隨著大量的輻射劑量和癌症的風險。
香港大學放射診斷學係係主任Pek-LanKhong教授等研究者采用了三種目前主流的PET-CT儀器,結果顯示其輻射劑量在13-32毫西弗之間;“與PET-CT有相關性的癌症發病率”則為0.2%-0.8%,且年齡越低,風險越大。

因此,研究者建議,應該在有充分的臨床理由後再做PET-CT檢查,並應采取措施,以減少劑量。

英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輻射安全部的Robert E. Reiman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科學界公認,輻射對身體的損害,會隨著其暴露在輻射下的次數增加而積累。因此,每一次PET-CT檢查都會增加風險,這將在一段時間後最終帶來顯著的輻射劑量”。Robert E. Reiman強調,兒童所遭受的風險將更大。

然而,幾乎沒有預約網站主動提示,剛做完PET-CT檢查的人,作為潛在的放射源,在短時間內應避免與孕婦和兒童有過多接觸。

日本是最早和最廣泛使用PET-CT進行體檢的國家,由此催生了國際“體檢旅遊”服務。該項服務目前也吸引了大量中國人。但是即使在日本國內,對PET-CT體檢的爭議也未能避免。

“用PET-CT進行體檢的成本收益如何,這方麵的證據還不足。”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統計分析科主任片野田耕太表示,“目前PET-CT體檢主要是由一些醫療機構的利益驅使,我們還在等待更多的證據,不會將它作為指南來推動。”

一篇發表在2007年《亞太腫瘤預防雜誌》的論文表達了更加負麵的觀點。該研究發現,在用PET-CT對50歲-59歲的健康日本人進行體檢時,其陽性預測值僅有3.3%。

在2012年歐洲放射學年會上,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PET-CT在這兩方麵並不比CT或核磁共振更有優勢。

加拿大政府資助的非營利性組織“加拿大醫療服務研究基金會”也指出,PET-CT掃描不僅不能預防癌症相關的死亡,還會給患者帶來風險。該基金會的報告指出,一個好的檢查應該具有易感性和特異性,錯誤率較低。它應該能夠降低某種疾病的死亡率,而且不應使人們受到不應有的傷害。

“沒有證據表明,PET-CT掃描能預防癌症相關的死亡。”在梳理了近年來對PET-CT體檢效果評估的多篇論文後,這篇報告稱,“PET-CT掃描既不具有易感性也不具有特異性,它還給患者帶來大量的風險,包括不必要的檢查、過多的放射暴露以及很高的錯誤率。此外,它還增加了過度醫療的幾率。”

具有科學道德的醫生看法
北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一位主任醫師指出,PET-CT在發現空腔髒器(胃、腸等)病變方麵存在盲區,因此並不能取代胃鏡、腸鏡等常規檢查。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對表示:“一般不給健康人作為體檢推薦。因為這項檢查花費大,輻射較大,在發現空腔髒器(如食管、胃、腸等)病變方麵還有盲區,不能代替胃鏡與腸鏡檢查。”

前述三甲腫瘤醫院醫生指出,PET-CT檢查並不能取代CT和MRI檢查。“每項檢查都有其優勢。有時候在做PET-CT檢查時,我們還會要求病人進一步進行CT、MRI甚至B超檢查。”
事實上,PET-CT檢查並不能檢查出所有腫瘤。在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上,PET-CT就效果不佳。

有的觀點甚至挑戰了整個健康體檢的必要性。“對健康人進行經常性體檢本身就需要質疑。”北京協和醫院一位放射科醫生對財新《新世紀》表示,“PET-CT能夠發現一些很小的腫物,但有時即使發現了也沒有意義。因為太小沒有辦法進行檢測,這樣的檢查隻能造成患者的焦慮,引發一輪又一輪不必要的檢查。”

實際上,盡管影像學檢查進步飛速,但判斷是否為惡性腫瘤仍然隻遵循一個“金標準”,即對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新的檢查手段層出不窮,影像越來越清楚,但一定是好事嗎?”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流行病學家喬友林教授,也對PET-CT用於普通人群體檢持否定態度。他指出,目前許多癌症都有成熟簡便廉價的檢測方法,而PET-CT檢查過於昂貴,且存在風險,“不具備向全體人群推廣的價值。”

“讓每個健康人體接受PET-CT掃描絕對不是好的醫療實踐。”全球最早參與PET-CT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David W.Townsend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我在芬蘭的癌症檢測中心參觀時,特意谘詢PET-CT的使用範圍,院長Markku Mattila教授告知,不會隨便使用PET-CT進行體檢。“再有錢也沒有用,必須得其他儀器檢查之後,醫生認為有必要才能做。”

“這不是因為價格,而是因為風險。”荷蘭癌症研究所核醫學部專家柯尼裏斯·霍夫納格爾(Cornelis A. Hoefnagel)表示,“像日本那樣的PET-CT體檢,可能100個人裏才檢查出3個人。為了3個人而讓其它97個人承擔輻射風險,不值得。”

PET-CT的輻射量
PET-CT檢查使用的顯影劑一般為放射性同位素的氟-18(18F-FDG),按0.1 mCi/公斤體重的注射計量來算,一般情況下受檢者所注射的放射性顯影劑的計量不會超過10mCi。也就是說,做1次全身PET-CT檢查輻射量約為10-32毫西弗,普通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注:1000微西弗=1毫西弗,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的事故等級為5級,第二天核電站附近1.1公裏,輻射量每小時351.4微西弗)

最簡單的比喻:全身檢查一次PET-CT,相當於一個正常人30年的輻射,一小時就接受。 相當於在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第二天站了一天。(微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rtfolio' 的評論 :
agree!!!
小胖墩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appycow222' 的評論 : 是,很多危害我們都不了解。
小胖墩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rtfolio' 的評論 : 我也是這麽想得。
小胖墩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everfall' 的評論 : 謝謝介紹,學習了!
Neverfall 回複 悄悄話 PET 和CT 掃描是兩個不同的檢驗。PET 是利用放射性物質,探測標記體內糖的分布,因為癌細胞喜歡糖。它有效地探測癌細胞是否擴散了。它對身體有傷害,但這種傷害可以修複,因為放射性物質可以排出體外。PET是否誘發癌症,爭議很大。

CT就是高強度的X光掃描,是胸部X光透視強度的1000-10000倍。它對人體傷害很大,沒法修複,有可能誘發癌症。

兩者都能檢測癌細胞是否擴散,但CT偏重勾畫腫瘤的立體圖像。

在澳洲一般先用MRI探測是否有腫瘤/癌症。CT或PET用於癌症中晚期的患者,看癌細胞是否擴散。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對於沒有確定是否有癌症的人使用CT或PET,有慢性謀殺的嫌疑。。

portfolio 回複 悄悄話 要遠離醫院, 遠離醫生! 不要沒事找事!
happycow222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東西還是離遠為好。因為它使用放射性元素。這個東西控製不好的話,你就會接受成千上百倍的計量,足以把你燒死。不要告訴我有安全措施,不要告訴我現代科技有安全保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