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粥
(2005-09-14 20:22:11)
下一個
食粥一事,中國舊時文人筆下時常涉及。在《顏氏家訓》中,提到了一位叫裴子野的文人,說他“有疏親故屬”,凡“饑寒不能自濟者,皆收養之。家素清貧,時逢水旱,二石米為薄粥,僅得偏焉,躬自同之,常無厭色。”隻有自己饑餓過,才能體會別人饑餓的痛苦,裴子野與眾親人一齊捧碗啜粥,那是充滿 了人情味的溫馨場麵。
同樣,從鄭板橋《家書》看到,給他弟弟的信裏說:“十冬臘月,凡乞討者登門,務餉以熱粥,並佐以臘薑。”也可知隻有自己清寒過,才能了解別人清寒的窘境。中國文人與粥,這種不同一般的感情,都由於他們自身的貧苦體驗而來。正因如此,這些喝粥文人的文章裏,才能多多少少地反映出民間的疾苦。
由此看來,若曹雪芹一直過著“鍾鳴鼎食”,“錦衣飫食”的生活,未必會寫出《紅樓夢》來。他的文友敦誠、敦敏兄弟,在詩中說到他貧居北京西山時的窘迫景況,“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使我們知道他是文人中的“食粥族”,正由於他家境沒落以後,處在生活貧窮線上,才了解到人世的滄桑,時事的艱窘,仕途的險惡,命運的坎坷吧?
中國舊時文人,由於喝粥的結果,多半喝出一個淡泊的精神世界,實在是值得後人景仰的。他們或堅貞自守,或安貧樂道,或充實自信,或知足不爭,但在他們的筆下,卻總是程度不同地要發出對社會,對民眾,對國家,對世界的真實反響。這是喝粥文人與大多數喝粥普通人的心靈感應。文學,要都是風花雪月,虛無縹緲,沒有老百姓的真情實感,恐怕也夠嗆的。
恕不奉告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李國文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5-9-10 11:32:55編輯過]
----------------------------------------------
白雲紅葉浮塵過,道在平常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