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餘興坊之一,石庫門

(2020-05-08 20:47:20) 下一個

餘興坊之一,石庫門         陶次瓦

 

老上海石庫門裏弄的樓群很多以”坊”為名,比如“梅蘭坊”,“淮海坊”,“田子坊”等等,取名大多以直白的人名或地名為主。但也不少以意取名, 取名寓意於名之中,像“瑞華坊”和“餘興坊”等等。我對餘興坊知道得多些,因為我在這裏生這裏長。在這裏成婚,從這裏出洋,亦在這裏經曆文革與炒家。

 

三十年代餘興坊興旺發達時我爸還小,當然還沒我。五十年代坊內與隔壁裏弄隔離的大鐵門,在大練鋼鐵中被悉數火化時我還沒出生,而失去鐵門隔離後,餘興坊就變得四通八達,各種各樣的人川流不息,治安也每況愈下。六十年代早期還有居委會組織每周打掃清洗,到了文革時期,就隻剩下無章搭建的雜亂了。八十年代我在讀大學,進進出出的很少關心,再後來就飄洋過海去美國了。餘興坊裏八十年代出洋的還有好幾家,基本上都是獨幢獨戶人家的年輕人。

 

1995年,出洋九年之後我第一次回到餘興坊,石庫門的家中樓房裏,除了長輩仙去、屋空塵宇之外,“灶披間“、”亭子間“、“閣樓”、“老虎窗“,以及幼時的記憶徐徐在目,曆曆可數。

 

餘興坊坐落在舊上海的法租界內,南有現今的旅遊熱點田子坊,北離新上海的“地標“ 新天地不遠。餘興坊坊口朝北,在我的記憶裏,坊口就是合肥路菜場,天不亮就開始營業了,特別是賣豆製品的,得排隊憑豆製品券買。往右轉是個賣老三件,大餅、油條、茨飯的早點攤,三分錢買個烤得香噴噴的淡大餅,四分可以買個甜的,五分就能買個帶鹹味的瓦瓣餅了,油條四分,不過我小時候的記憶中極少買早點吃的。點心攤後來搬到門店裏去了。

 

餘興坊是個典型的石庫門房子裏弄,樓與樓相連成排,排與排由“廂房樓“呈丁字型相接成片。一個石庫門的樓房由三層的主樓房間和四層的後樓房間組成,主樓朝南後樓朝北。打開黑漆漆的雙開石庫大門、俗稱“前門“,第一進是個小院子叫“天井”,二進便是主樓的第一層為稱為“客堂”,用以會客為主。穿過客堂便是呈之字形上樓的樓梯了,帶拐角的樓梯起始空間,老上海們稱之為“樓梯間“,別小看了這陰暗潮濕的小樓梯間,沒空調的年代,這可是赤日炎炎的夏天中,唯一的陰涼之處了。

 

穿過樓梯間便到了有後門的廚房,叫做“灶披間”,餘興坊原始的”灶披間”設計裏有燒柴火的土灶,角落裏還有用磚砌的煙囪,煙囪往上穿過二樓和三樓的“亭子間”直通樓頂。上樓時先經過二樓“亭子間”,這是個建在灶披間頂上,與之麵積相同的朝北小屋。繼續沿樓梯往上便是主樓的二層,俗稱“二層樓”也有叫“二樓前樓”的。再往上便到了三樓“亭子間”,繼續往上便是三樓的主屋,叫作“前樓“,這是整幢房子裏最亮暢的一間屋子。再往上便是後樓的最高層四樓,這四樓原設計是一個陽台,隻是我家把陽台改成多用途房間了。

 

一排石庫門樓房的一端連著廂房樓,而另一端則連著南北縱向的主弄,一般叫做“大弄堂”。相對而言,石庫門開之處便是東西橫向的“小弄堂”了,大弄堂、小弄堂、與廂房樓呈”由“字相接,“由”字中間的一豎便是大弄堂,三橫便是“小弄堂”了,左邊上的一豎便是廂房樓。東西向的廂房樓房與主樓的最後一幢共用前後門、灶披間以及陽台,廂房樓的房間根據樓層與格局分別被叫作“前廂房”或“後廂房”,前廂房東西都有窗,通風透氣,與之相連的後廂房便隻有朝西開的窗子,悶熱。廂房樓與後排的廂房樓連接之處的屋子叫“過街樓”,過街樓是建在小弄堂的通道之上的,其中有“二層過街樓“,和“三層過街樓”。

 

記得在一部好萊塢的電影裏,有個律師衡量客戶的身價是根據客戶的房子、車子、和鞋子來推敲。可憐的老上海人,很久以前就因為寸土寸金,於是就根據石庫門裏居住的房間來衡量一個人的身價。有錢的住前樓,沒錢的隻能住後廂房了。餘興坊裏除了我家,還是有幾家獨居整幢樓的,但多數是孤兒寡母,後來聽老人們講,有些當家人是被政府鎮壓了的。絕大多數餘興坊居民還是蝸居在各自的房間裏,集體共用著廚房。畢竟那時一間十幾平米的前樓,得用兩根“大黃魚”(舊秤十兩的金條)才能從大房東處頂(定金)得下來。四九年以後,特別是文革期間都是由單位分的房子,貧富也慢慢地逆轉,這些舊觀念便蕩然無存了。

 

石庫門樓房看似結構相同,其實也有上、中、下之等分,關鍵是看地段、朝向、以及樓房的材質。初時,好的房子都建在老城廂裏,也就是填了護城河後形成的人民路和中華路環圈之內,圈中包括了老城隍廟,豫園等等。城外,特別是遠離老城廂的郊區,除了金屋藏嬌的大洋房外,就是郊區的農民屋了。後來等有了城外的租界後,陸陸續續地石庫門便成了租界上的主要樓型。

 

一般就石庫門房子而言,法租界和英租界算是好地段,治安好,為中小商賈所青睞,勢利的叫法便是“上隻角“這包括靜安,長寧,盧灣,以及部分的黃浦和徐匯。共公租界則包括日本人的聚集區,便大多為三教九流之居住處,被貶為“下隻角”,這包括虹口,閘北,普陀等。現在的“新天地“便是舊時建在“上隻角“法租界裏的一片石庫門房子。上等的石庫門樓房正麵一定得朝南,朝南的客堂才顯得有氣派,拜年時長輩們才能在客堂裏朝南坐著受拜。青磚紅瓦,厚重的石庫門框後麵,由黑漆的硬木石臼大門把關,顯得穩重。

 

中等的石庫門樓房則大體朝南,石、木、磚由紅磚紅瓦或是較薄的青磚紅瓦砌成。大門的石庫門框也略顯單薄,雙開大門則由雜木製成,開間也相對小些。

 

東西朝向的石庫門樓房則為下等了,石、木、磚也是各式各樣,大多被稱為街麵房子。餘興坊的石庫門樓房屬於居中的類型。說起紅瓦,想起了小時候為了安裝我的礦石機天線(礦石機是一種將矽晶石製成二極管,完全靠空中無線電信號產生的電流發聲的收音機),在連排的紅瓦屋頂上拉著銅線,從弄堂的一頭踩到另一頭,急得隔壁”紹興阿婆“大叫:“阿三要踏穿我屋落頭(屋頭頂)啦!”。我那時身輕如燕,放在現在的話,這一腳踩下去恐怕得砸穿三層樓板。

 

餘興坊在上海老城的護城河以西的法租界裏。日本人轟炸上海時,我祖父正在德國留學,曾祖父留給祖父的老城廂房子被炸後,我祖母就把全家搬到了我曾外祖的居所餘興坊。幼時,祖父時常會帶著我去老城廂裏沒被炸的三爺爺家裏探望,那裏青磚高牆,上下一色的青石門庫,推開沉重的前門時石臼“吼吼”地震動。天井裏全是由青石鋪成。記得他們家的天井裏還有一口青石砌的八角井,夏天就用冰涼的井水鎮西瓜。

 

我從來沒見過三爺爺的麵,連我爸爸都沒見過他。隻記得三奶奶,我按上海人習慣叫她“三恩奶”,叫三恩奶的兒子“三伯伯”,和我爸的兩女一子相反,三伯伯有兩子一女。自記事起爺爺就帶我去城裏三恩奶家玩,可第一次見到三伯伯本人時,我已經十來歲了。據說三伯伯因為在敵偽時期給日本人做過翻譯的事,文革前就被關在牢裏。文革後過了數年,離了婚的三伯伯帶著兩個兒子去了日本後就沒了聯係。

 

===========================

#1,餘興坊的大弄堂,原來的幹淨整潔已經被雜亂與違建所替代

 

#2,餘興坊的小弄堂和過街樓,弄堂內原來空無一物,現在也已經被隨意搭建所破壞

 

#3,新天地內修葺一新的小弄堂和過街樓原貌

 

#4,新天地內修飾後的店麵,其實就是石庫門房子的客堂,門外被打通的街道,就是對應的天井位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陶次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就事論事^*^' 的評論 : 謝謝留言。
陶次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華府采菊人' 的評論 : 您好,謝謝留言。其實地區好不好因人而已,因時而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三四十年代,石庫門房子有很多還在燒土灶,馬桶更是標配。全上海隻有很有限的石庫門房子帶衛浴的,大多數是公寓和洋房。石庫門裏弄一大早,一聲“馬桶拎出來”標誌著一天的開始。
陶次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是的,現在老上海人很少還住在原來的市區內了。
就事論事^*^ 回複 悄悄話 餘興坊雖在盧灣區,但是燒煤爐沒衛生,算下隻角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我 覺得好壞的區分, 實際上在於"衛生設施", 就是拎不拎馬桶.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現在住的好像都是租客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