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想找一找當年開護理公司的照片時,發覺照片少的可憐,原因有二:一是當時沒有現在這麽多的智能手機,就是有公司的規定是工作時間禁止使用手機;另一個是公司規定嚴禁拍攝客戶的生活照片,特別護理過程照片,即便客戶同意,也要經過公司的同意。所以當時護理過程的照片很少。
這是我們護理人員製服,我設計的,當時是從阿裏巴巴網上訂購的,挺超前吧,這一身加logo才40元。
我在北京廣播電站做3次直播節目,那次我才知道做直播節目時不允許帶草稿的。
這是在老人院裏走訪入住的老人,看著是否有點像某位比較廉潔的地委書記呀,哈哈。
這是2007年中央7台搞了個居家照顧老人技能大賽,我們公司員工拿到第一名,還不錯吧。其他的選手都是在來自各大家政公司,老人護理是”金色時光“的專業,拿第一也是應該的。
中國婦女報對於”金色時光“的報道
每周都要求員工主管參與一些老人院的誌願者活動,看過電視劇”老有所依“的人可能知道,這個我們參與誌願服務的這個老人院就是電視劇裏那裏老人院。
希望博主還能回去再續養老事業,讓那些為我們操勞一輩子的父母們過上一個幸福的晚年。
很認同樓主情懷,也欽佩你的嚐試
我也因家人的離世,對養老行業與了特別的關心,這幾年一直考慮在國內大城市開辦養老機構,也了解了不少目前政府對這行業的政策(包括稅收、補貼、醫保、醫療介入的界定等等)及市場心態和市場承受力等。
隻是因為一些因素,所以還未能下決心正式投入這行業
雖然看上去樓主的居家護理和我考慮的養老院有所不同,我想兩者相互間是有不少可以借鑒和互補,甚至轉換的空間的。很希望能與樓主能有更多的交流
"老人護理服務從人文角度去考慮,可以更好更準備地抓住客戶的需求。"
Easycity回複:
金玉良言!
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關注博主的老人護理係列。
看到這裏,我想大多數讀者都會感到,在現在的中國做私營的老人護理,博主應該是最合適的極少數人之一。“金色時光”做了五年多,在大家都知道的幾個環節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最後仍然沒有堅持下去,說明有一個或是幾個外行人不知道,但是實際操作中很難逾越的障礙,導致這個結局。
所以我有一個感覺,博主的經曆是一個金礦,如果能夠總結出這些障礙,找到可供選擇的幾種應對方案,對博主以後的事業和其他人想要創立的老人護理企業一定有大幫助,中國的老人護理行業也會因為博主的心血而跨越一個台階。
這就是我和其他讀者一再追問營運細節,成功的方麵,不那麽成功的方麵,都在刨根問底。懇請博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謝謝博主的分享.
讓老人院成為老人向往之處而非恐懼之處。
老人護理服務從人文角度去考慮,可以更好更準備地抓住客戶的需求。那天有個國內什麽幾天的經理給大談現在最時髦的大數據什麽,我告訴他:哥們的專業就是統計。。。。。
我沒有“獨善其身”,回加拿大也是自己充實裝備的好機會,如果有好機會,我可能還是要為中國的父老鄉親做點事情的。現在很多人也想做養老服務,我這邊能幫上就幫人一把,也許以後就成合作夥伴了。
加拿大是政府嚴格控製成本的公營養老,所以質量往往不能讓人滿意,而且排隊很長。這是用限製服務的數量來控製成本。
美國是不計成本的政府出錢,私營公司出力的養老。質量真的不錯,人人有份,而且私營公司沒有暴利。缺點是美國政府要不停地印鈔票。
中國現在是政府收稅,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等福利全部由公民個人承擔。這是中國現階段的國情。想要做以慈善為主要目的的老人護理很困難,想要做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老人護理也很困難。要想做慈善和盈利兼顧的老人護理公司,我希望有人能給出成功的先例,中國外國都行。
博主是不是把做慈善的非贏利機構和有其他投資人的私營公司都放在“金色時光”這一個實體中了?現代人最大的恐懼是錢沒了,人還在。如果作為私營公司的“金色時光”如果沒有成熟的製度和財政紀律解決資金耗盡的老人護理問題,中國的製度又沒有安全網,那麽在現在的中國,“金色時光”營業總結,也是可以預料的。
基督教的精神非常偉大,所以西方國家的慈善機構非常發達,整個社會就顯得非常溫暖。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要做私營的老人護理,可能孔子的精神更合適:
達則兼濟天下,貧則獨善其身。
個人和公司,做善事也應該量力而行,不能把整個社會的十字架都背在身上。博主現在在加拿大,是不是也是”獨善其身“的一種方式呢?可惜的是中國少了一位熱心公益的老人護理專家。
當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時,那麽貧窮的老人生活在狗窩一樣的老人院就成理所當然的,路由凍死骨也正常了,中國人著名的“冷漠”眼神也不就正常了嗎。在美國和加拿大,你什麽時候看到有老人在大街上要錢的?都是年輕人。政府管窮人、管老人!政府不管窮人、老人,讓像“金色時光”這樣的公司管?就是雷鋒也會嚇跑的。這時,大家可能突然清楚什麽是“中國夢”了。
我本人對老人護理有興趣,也是因為自己的一位親戚在最後的日子裏入住護理中心,每個月的花費特別高,子女也非常辛苦。
所以,從我自己的有限經曆,我覺得按照經濟能力,老人護理有明顯的低端,中端,和高端。
比如,低端是老人在自己家裏,護理人員上門服務。這樣的服務對癱瘓這樣的病人就不合適了,因為很多專門的器具不可能在家裏設置。而且這樣對其他家人影響特別大。比如,我無法想象一個準備高考的孩子可以在這種環境下學習。
中端可以是老人住在專門的護理中心,這樣老人有專門的護理環境和設備,對其他家人的生活影響也不大。這樣的護理中心沒有醫療人員和設施,老人如果有什麽情況,就比如發燒,都要轉到醫院,病情穩定了,再轉回來。現在好一點的醫院,往往還沒有床位,隻能在走廊上住著。對於一個癱瘓在床,風燭殘年的老人,這樣轉來轉去,讓人覺得非常殘忍。
高端可以是有醫療人員和全套檢驗設備的護理中心,比如三甲醫院裏可以讓病人長期居住的高幹病房。
所以,“專業服務”如果在服務者的態度上沒有差別,在服務的種類上差別還是挺大的。我推測,國內95%的人,家庭經濟收入隻能負擔居家護理。高水平的,醫護一體的長期護理,大概是官員和千萬富翁的專有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