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學士

國遠家離已卅年,蹉跎歲月過雲煙。書生漫道無一用,經緯書齋自有天。
個人資料
正文

不應忘記那個激情燃燒時代人們對共和國的貢獻

(2015-11-08 10:09:37) 下一個

大三線建設——宏偉深遠的超級戰略工程


 

超級工程一覽



 

大三線建設——宏偉深遠的超級戰略工程

  工程總投資:2053億元

   工程期限:1958年——1978年

   “三線建設”,這個詞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因為保密,是不見於報端的。即使當時的人們說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輕人,更是少有所聞。

   何謂“大三線”建設?

   大三線建設是新中國在1964年至1978年間,展開的、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次工業體係建設。簡單地說,就是在以四川為中心的廣大西南地區建立相對於全國獨立的、“小而全”的國民經濟體係、工業生產體係、資源能源體係、軍工製造體係、交通通訊體係、科技研發體係和戰略儲備體係。為什麽要這樣做?一句話,就是建立中華民族的“戰略大後方”。

   由於地理和曆史的原因,當時中國70%的工業分布於東北和沿海地區,從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工業布局顯得非常脆弱,東北的重工業完全處於蘇聯的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在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範圍中。一旦戰爭開始,中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假如我們遭到強敵的夾擊,發生象日本侵略那樣極端惡劣的形勢,東北、華東工業區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喪的極端情況,我們依然能夠退守於高山大川,保存一個“微縮中國”,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體係,保持我們的工業化進程不至於被徹底打斷,然後伺機反擊。用心可謂極其良苦!

   中國古代幾千年處在“陸權”時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脅大多來自西北部遊牧民族。在東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當世界進入“海權”時代,中國的安全格局發生了180度大轉變。從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國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規模戰爭,無一不是從東部沿海地區發端。而我國最發達、富庶的經濟區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東部沿海柔軟的腹部。國家沒有可靠的戰略後方。1938年到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麵對中國進行戰略合圍時,國民政府才倉促把華東和華中250餘家工廠遷入四川。和蔣介石不同,毛澤東是有計劃地實施戰略布局。由於“大三線”建設,是在一個比英、法、德麵積總和還要大的區域,整個經濟與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沒有戰爭,也具有難以估量的戰略經濟學意義。

   為了抗禦外敵,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大三線。按照中國軍事經濟地理區劃,沿海地區是第一線,包括沿海和邊疆省區,如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西藏、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三線則是指長城以南、廣東省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基本屬於內地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四川、雲南、貴州及湘西、鄂西為西南三線,陝、甘、寧、青及豫西、晉西為西北三線。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內蒙古在內的中國中西部。介於一、三線地區之間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中國屬於均衡型國土形狀,東西南北外圍至中心地區距離相差不大,可以明顯地分出內外線、前後方。從四個方位最頂端測量中國的中心點,大致在甘肅蘭州至陝西西安之間的寶雞。再從自然地形看,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由南至北是雲貴高原、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帕米爾高原、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天山山脈、賀蘭山脈等,海拔幾千米以上,地勢險峻,氣候複雜,形成難以逾越的天然半月形屏障。曆史上曾經遠征歐、亞、非的馬其頓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至此而止,從未有任何一支外國軍隊能夠從西部入侵中國內地。東北部有大小興安嶺,也易守難攻。陸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內蒙古高原中部,相當開闊,大部為沙漠、草原,是一條易攻難守的通道,須後退到陝西秦嶺、山西雁門關一帶方有險要可守。相對而言,東部沿海地勢較為低緩,多為丘陵和平原,後退到太行山脈方有利據守。於是,毛澤東等中國領導人確定將川、貴、雲、陝、甘、寧、青和鄂、豫、湘西部作為三線戰備後方。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實行軍事包圍,對新中國的威脅依然主要來自東南沿海。由於當時對蘇聯的“一邊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蘇聯經濟援助,實際上將蘇聯作為大後方,建設重心放在東北、華北地區。建設戰略後方的問題並不緊迫。

 

   1964年8月2日,美國挑起“北部灣事件”,轟炸北越海軍基地,越南戰爭規模迅速擴大,並禍及中國境內。到1966年8月,駐紮越南的美軍已經多達42.9萬人,對東亞地緣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照片為1965年2月,遊弋在南中國海的美軍航空母艦CV-61突擊者號(USS
Ranger)。該艦是福萊斯特級的第三艘,1954年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1956年9月下水,1957年8月服役,滿載排水量81163噸,載機78架。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派出了22艘次航母
參戰。其中包括全部四艘福萊斯特級和小鷹號、企業號核動力航母。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什麽要進行三線建設?

  說到大三線的來由,就需要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1960年中蘇兩國的關係急劇惡化,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對我虎視眈眈;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政權咄咄逼人,妄圖反攻大陸;1962年,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事端,直接導致中印軍事衝突。1964年,美國製定了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試圖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並打算聯合蘇聯進行。美國總統約翰遜和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就此進行了討論,並與台灣進行了具體商議。美軍航母在台灣海峽舉行了核戰爭演習,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越南戰爭規模擴大,並延燒到中國南部地區,海南島和北部灣沿岸都落下了美國的炸彈和導彈,直接威脅中國安全。

   麵對戰爭威脅,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毅然決定,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澤東和中央提出了《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並下發了國家計委提出的《1965年計劃綱要(草案)》。決定從1964年起轉而加緊進行戰備工作,在雲、貴、川、陝、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後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地區,距西麵國土邊界上千公裏,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裏以上,加之四麵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後方。

   麵對戰爭威脅,中國人民不得不付出暫時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犧牲。1969年,在珍寶島發生中蘇邊境大規模武裝衝突,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用“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消滅中國內地核基地的計劃,並打算聯合美國進行。麵對再次的戰爭威脅,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打一場惡仗”的號召,於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響徹天南海北,每一位中國人都同仇敵愾,全民備戰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的三線建設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大三線建設曆時1964---1978計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時間段為1964---1972計8年,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國家在主要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涉及600多家企、事業單位的重建、搬遷、合並,整個工程規模史無前例。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民工的建設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穀、大漠荒野。他們露宿風餐,肩扛人挑,用十幾年的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羅棋布的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四川大三線建設頭三年的最重要項目是“兩基一線”。“兩基”就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和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以作為戰時軍工生產的核心。“一線”就是修建成昆鐵路幹線,解決西南地區交通問題,滿足工業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產成品運輸。

 

   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大渡河大峽穀,成昆鐵路關村壩隧道車站。1965年8月12日由鐵二局以裝藥388噸,一次爆破395000立方米,完成了炸山填壑的壯舉。夷平了山頭,填平兩個深穀,造就了這個隧道內的車站,關村壩車站也被稱為“一炮炸出來的火車站”。當年打通關村壩隧道時,進出口創出了一個月雙口過百米成洞的紀錄,中央專門發來了賀電。中央為一條隧道的進度發賀電,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關村壩隧道長達6187米,最大埋深為1650米,是成昆鐵路全線僅次於沙木拉打隧道(6379米,當時的全國第一)的第二長隧道,1966年5月竣工。1973年又在昆明端洞口外建明洞80米。在關村壩車站10公裏外,建有中國第三個鈾濃縮生產基地(蘭州504廠遷建)。

   工程奇跡——成昆鐵路

  1958年7月,成昆鐵路成都至峨嵋段開工,鋼鐵基地上馬。鐵道部西南設計分局(第二設計院)及地質部先後調集了5000多名工程地質勘測人員,完成了1.48萬平方千米的地質測繪,鑽探量達21.27萬米。經過數年努力,勘測比較線路1.1萬千米,製定大小比選方案300多個,基本繪製出線路藍圖。

  成昆鐵路營業裏程全長1090.9千米,北起四川成都,從海拔3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傍峨眉山麓南下,逆洶湧的大渡河轉牛日河而上,攀越崎嶇連綿的大小涼山,通過海拔2300米左右的岷江與雅礱江的分水嶺,經過西昌,沿奔流湍急的孫水河、安寧河、雅礱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穀,連接攀枝花礦區,再溯龍川江上至到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南止於雲南昆明,縱向貫穿了被高山峽穀大江大河封閉著的四川西南部和滇北地區。

  成昆鐵路沿線不僅地形複雜,地勢險峻,由於曆次構造運動的影響,地質情況極其複雜,存在著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種不良物理地質現象,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鐵路的人們心驚膽戰。新的地質運動也較活躍,全線有500多千米位於烈度7~9度地震區。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修建現代化鐵路,必然橋隧密集,工程艱巨。

   為了跨越地形障礙,全線建有橋梁991座,總延長106.1千米,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橋113座;開鑿隧道427座,總延長344.7千米,其中3千米以上的長隧9座,橋隧總長度占到整條線路長度的41.6%。由於地形限製,沿線122個車站有42個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橋梁上和隧道裏。從金口河到埃岱段58千米的線路就有隧道44千米,幾乎成了地下鐵道。穿越全線最高點小相嶺(海拔2244米)的沙馬拉達隧道全長6379米,是當時全國最長的隧道。

   為了克服地勢高差,全線設計了7處螺旋形、圓形、燈泡形盤山展線,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寧河,47次跨越龍川江。牛日河上的尼波和洪峰兩站之間直線距離隻有7千米,但高差達142米,自然坡度20‰以上,不得不將線路以16‰的最大限製坡度在山間三疊交叉,跨大中橋6座,隧道11座,線路延長了一倍。在地勢險峻的龍川江峽穀,由於隧道在大山裏迂回重疊,進口和出口竟出現在同一個方向,不過高度已差了幾十米。

   1964年8月,成昆線大會戰拉開了序幕。一時間,原先人跡罕至的深山峽穀帳篷點點,紅旗招展,在“氣死猴子嚇死鷹”的懸岩峭壁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工程在各方麵支援配合下,進展順利。1965年末,川黔、貴昆兩線接近完成,鐵道兵兩個師轉戰成昆線,建設者增加到40萬,施工很快達到高潮,按當時的進度原定1968年“七一”建成通車的計劃完全可以實現。

   1969年8月,在珍寶島之戰後緊迫的國際形勢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成昆鐵路務必於1970年7月1日全線通車”的命令,並指令新成立的鐵道兵西南指揮部統一領導施工。築路大軍奮起響應,短短數十天內,數萬鐵路員工兼程返回工地。  9月1日,沉寂兩年的成昆鐵路北段全麵恢複施工,建設者們克服了千難萬險,工程一路突進。經過10個月的突擊搶建,成昆線南北段終於按期在四川省西昌禮州實現了鋪軌對接。7月22日全線試通車,1971年1月1日即正式交付運營。

   按當時物價計算,成昆鐵路總投資30.75億元,平均每千米造價282萬元,是當時普通平原鐵路平均每千米造價的4倍以上,簡單的量化折算,成昆鐵路的建造難度是普通鐵路的4倍以上,修築一千千米的成昆鐵路相當於修築四千千米的普通鐵路。

   成昆鐵路建設使我國的鐵路修建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為人類在險峻複雜的山區建設高標準的鐵路創造了成功的範例。1985年成昆鐵路設計及建設和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一起,首批榮獲國家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成昆鐵路建設者們創造出功垂千秋萬代的業績,譜寫出新中國築路史上的壯烈詩篇。成昆鐵路建設工程轉戰在高山深穀之間,沿線環境艱苦、後勤保障物資供應不足,但建設者們士氣高昂。在同隧道塌方等險情鬥爭上,許多鐵道兵指戰員、鐵路員工冒著危險,排除險情,不少人光榮負傷,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路上幾乎每個新建火車站都有一個烈士陵園或墓地,默默注視著來往的列車。修建成昆線時所犧牲的鐵道兵指戰員、鐵路工人和民兵的總人數,迄今未見權威詳盡的統計數字,各種資料說法不一,從1000多人到3000多人不等。一般的說法,鐵道兵犧牲達1000多人,根據《當代四川鐵路》的介紹,鐵道部第二工程局的一個單位因工犧牲的即達600多人,另一個單位在兩次洪水、泥石流中就有130人殉職。成昆鐵路建設是一場戰爭,犧牲的烈士們永遠值得我們緬懷。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在談到“三線”建設時,曾經說:“在當時困難的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下,廣大幹部、工人、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所表現出的艱苦奮鬥精神,是永遠值得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雖然成昆鐵路是作為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而誕生的,但實際上,它所起到的作用遠不止是備戰,一位社會學家評稱:成昆鐵路和攀鋼建設至少影響和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成昆鐵路與貴昆、川黔、成渝鐵路相連,構成了西南環狀路網,並有寶成、湘黔、黔桂三條通往西北、中南、華南的通道,徹底改變了建國前西南幾乎沒有像樣鐵路的曆史。在成昆鐵路鋪通的同時,1970年7月10日,攀枝花鋼鐵廠一號高爐正式投產。此後曆經二十餘年,攀枝花兩期工程全部建成。最終在一片荒涼幹熱的河穀間,形成了中國最大的鐵路用鋼、釩製品、鈦原料和鈦白粉生產基地和西部重要的重工業城市。依托成昆鐵路,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被建立起來。

   隨著三線建設進一步發展,襄渝鐵路也於60年代末上馬,吸取了成昆鐵路建設的經驗教訓,以鐵道兵為主進行修築,1973年便建成通車,溝通了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與華中地區的聯係,並依托襄渝鐵路,在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車製造廠。同期,貫穿鄂西、湘西和桂北,作為京廣鐵路南段“備份線”的枝柳鐵路(枝城長江大橋建成後擴展為從太原南下縱貫到湛江的通道)也開工建設。這兩條西南三線鐵路幹線,也都是在地質地理狀況十分惡劣的地區修建的。

   在鐵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諸省的工業進行全麵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備的鋼鐵、能源、有色金屬、電子、化學、機械等重工業體係,奠定了現在的發展基礎。其中一部分後來被稱為西部脊柱,如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鋼鐵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劉家峽等水電站,六盤水、渭北煤炭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貴州、漢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業基地,長江中上遊造船基地,四川、江漢、長慶、中原等油氣田,重慶、豫西、鄂西、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湖北中國第二汽車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製造基地,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這形成了中國可靠的西部後方科技工業基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布局,帶動了中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

   國防科技工業方麵,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成都為中心的航空工業基地、長江上遊的船舶工業基地以及以綿陽為中心的國防尖端科技研製基地,足以為現代化軍隊提供種類齊全的武器裝備,形成了堅固的戰略大後方,“中國的避難所”。

   大三線建設也造就了不少人。如文革期間分配到劉家峽水電站工作的胡錦濤、分配到湖北十堰市第二汽車製造廠工作的王兆國,還有後來擔任重要工作的一大批幹部,就是在三線建設的大熔爐中錘煉出來的優秀人才。

   三線建設,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空前的建設戰略工程。

 

    2012年8月7日,拍攝的貴州安順雲馬飛機製造廠住宅區舊址。雲馬飛機製造廠(130廠)成立於1965年,是011航空基地的主力工廠之一。近年來逐漸搬遷至貴陽、安順等地。與其說雲馬廠是一個廠,還不如說它是一座小鎮,有廠房,有住宅區,有菜場,有學校,有文化宮,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山溝因工業化而興,因市場化而廢。隨著工廠搬遷,山溝最終變為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

 

  三線工程“鳳凰涅槃”

  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而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1983年12月,中國政府在成都設立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1983年12月成立,90年代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初至今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設在成都)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其中關停9個,遷建和部分遷建49個,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到2005年,國家共規劃安排調整項目201項,三線建設調改工作全部順利完成。一些對原料依賴性強的加工企業搬到產糧、產棉區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中小城市如孝感、鹹陽、寶雞、沙市附近;一些生產家用電器、日用消費品、自行車、摩托車、汽車、拖拉機等機械、電子產品的企業,搬到人口較為稠密、有廣闊消費市場、也有加工協作工業的中等城市,如襄樊、漢中、德陽、綿陽、天水附近;還有一部分技術密集的現代化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搬到武漢、鄭州、成都、重慶、西安、蘭州、長沙等科研教育集中、信息交流頻繁的省會大城市附近。而一些未遷移的企業,則逐步走向荒廢關閉。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得以繼續生存,但生產門類已經發生發生巨大變化,如重慶著名的816工程。

   經過以“軍轉民”為中心的調整改造、發揮效益的再創業階段,大部分三線企業實現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鳳凰涅槃。它們許多已經成為重要的民用企業,如十堰第二汽車製造廠變為生產“神龍”轎車係列的東風汽車集團,重慶兵器工業基地變成占世界產量第一的“嘉陵”摩托車集團;有些已經麵向國際市場,如西昌導彈基地變為衛星城,用長征係列火箭為世界多個國家發射了衛星。如今,酒泉航天基地又實現了中國人邀遊太空的夢想。

   2000年,成昆鐵路全線電氣化完工,運能大為提高;今天,將成昆鐵路擴建為複線的設想也已被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在國家經濟實力和鐵路建設水平大為提高的今天,這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目前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某種意義上接替了三線建設,成為中央政府新的對三線地區的經濟政策。而目前中國年輕人對三線和三線建設大多已不甚熟悉了解。三線建設與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標本,已經逐漸走入曆史。但是其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及其他社會影響並未結束。

   三線建設形成了中國可靠的西部後方科技工業基地,初步改變了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麵,帶動了中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堪稱中國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設戰略。

   三線企業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的工業標本,已經成為曆史。但作為蘊含精神搖籃的產業,正期待著新生。

 

   三線建設“基地”分布

  011基地:貴州安順。殲擊機和教練機生產基地。

  012基地:陝西漢中。預計建設成殲擊機生產基地,1975年,中央決定西安飛機設計所研製的運八飛機由012基地繼續研製,基地變為運輸機製造基地。1979年彤輝機械廠、勁鬆機械廠和012飛機設計所分出單獨設立陝西飛機製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產基地。1980年,運八飛機投入批量生產。

   013基地(湖南航空):張家界—長沙。管轄幾個航空配件廠(主要是3028廠湘陵機械廠)和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航空第三設計院。

   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河南洛陽。158廠南峰公司從漢中遷來,專門製造空空導彈。

   061基地(江南航天)貴州遵義。防空導彈生產基地,航二院分建。

   062基地(航天七院)四川萬源—成都。火箭/彈道導彈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3基地(航天四院):陝西西安。

 

  064基地(並入062基地):四川達州。

 

  066基地(三江航天):湖北遠安—孝感。飛航導彈生產基地(紅鳥)。航三院分建。

 

  067基地(航天六院):陝西鳳縣—西安。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航一院分建。

 

  068基地(湖南航天):湖南邵陽4縣1市—長沙。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遷到長沙。

 

  081基地(川北電子):四川廣元。原0821指揮部,1965年開始興建,為火控雷達生產基地。

 

  082基地:四川成都東郊電子工業基地。

 

  083基地(振華電子):貴州都勻。

 

  541總廠:坦克製造基地,機關在山西聞喜東鎮,廠區分布在山西絳縣、翼城和垣曲。

 

  大三線建設主要成就

 

  中國二汽 (湖北省十堰市) 中國第二大汽車集團

 

  江漢油田 (湖北省潛江市)

 

  長慶油田 (陝西省) 中國第三大油田

 

  酒泉鋼鐵集團 (甘肅酒泉)

 

  西北鋁加工廠 (甘肅蘭州)

 

  攀枝花鋼鐵集團 (四川攀枝花) 中國第五大鋼鐵集團

 

  賀蘭山煤炭基地 (寧夏石嘴山市)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甘肅酒泉) 中國最大航天發射場

 

  西昌航天發射中心 (四川西昌)

 

  金川有色金屬公司 (甘肅金昌)

 

  嘉陵摩托車集團 (重慶市) 世界最大摩托車生產商

 

  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貴州六盤水)

 

  德陽第二重型機器廠(四川德陽) 超大型機械生產商

 

  洛陽玻璃廠 (河南省洛陽市)

 

  成都飛機製造廠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東方電機廠

 

  東方汽輪機廠

 

  東方鍋爐廠

 

  成昆鐵路 (成都——昆明) 全長1091公裏

 

  焦枝鐵路 (焦作——枝城) 全長 772公裏

 

  湘黔鐵路 (株洲——貴定) 全長 905公裏

 

  襄渝鐵路 (襄樊——重慶) 全長 895公裏

 

  青藏鐵路一期 (西寧——南山口) 全長 814公裏

 

  劉家峽水電站 總裝機容量122.5萬千瓦,年發電量57億度

 

  丹江口水電站 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葛洲壩水電站 (湖北省宜昌市) 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年發電量161億度

 

  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陝西漢中飛機工業基地(012基地)。1964年10月28日經國防工業辦公室批準,在漢中縣成立“三機部陝南地區新廠籌建處”,拉開了漢中三線建設的序幕。1966年11月4日三機部向成都420廠(今天的成都發動機集團公司)下達包建任務,要求其在陝西漢中迅速建設一套航空發動機製造廠。要求在兩年內建成年產殲擊機用渦輪噴氣發動機整機1000台,以及相應的零備件。包建的發動機廠共六個:470總裝廠(東風勁機械廠)、480大件加工廠(奔騰急機械廠)、490衝壓焊接廠(震五洲機械廠)、370葉片毛胚廠(奮千均機械廠)、380葉片加工廠(清玉寧機械廠)、390中小零件廠(江山嬌機械廠)。同時加上配套的精密工具廠、通用工具廠、鑄造廠、機修備件廠、分倉庫、油庫等,一共是十廠二庫。1973年2月21日三機部通知,為縮短基本建設戰線,突出重點,加速漢中基地飛機工廠的建設,決定漢中基地的三個發動機廠(470廠、490廠、380廠)在“四五”期間緩建(實際上停建了)。
現在,182廠的運八飛機發動機由株州331廠提供。

 

 

   貴州國營紅林機械廠(143廠)始建於1966年10月,1970年建成投產,負責生產飛機液壓部件和航空燃油控製係統。老廠區位於貴州省黔西縣紅林彝族苗族鄉穿洞村穿洞組,建於一個大型天然溶洞中,洞長180米,高20米,寬30米,廠房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築麵積8670平方米,有215間房間,分為熱處理車間、材料倉庫、產品設計室、裝配試驗車間、機修、鑄造、鍛造、表麵處理、裝配車間等。1991年整體搬遷至貴陽。

 

 

    湖北十堰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現在的東風汽車集團。

 

 

 

 

  1958年甘肅地質局在金昌市祁連山北麓,發現中國最大的鎳礦——永昌鎳礦。1959年地質部決定成立永昌鎳礦,1961年更名為金川有色金屬公司。1964年金川公司生產出第一批電解鎳,當年產量22.43噸。1966年建成年產萬噸礦石規模的金川一期工程,形成我國第一條鎳鈷鉑族金屬生產線。照片為1960年代建廠初期的金川公司。2011年金川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106億元,形成年產鎳15萬噸(世界第四)、銅60萬噸(國內第三)、鈷1萬噸(世界第二)、化工產品280萬噸的生產能力。

 

   1958年9月,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分別在西寧和老關角隧道開工。這條鐵路長約846公裏,是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沿線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其海拔之高峻、環境之艱苦(高寒缺氧,最低零下35攝氏度)、技術之複雜、施工難度之大,在世界鐵路史也屬罕見。西寧鐵路局、鐵道兵第十師、第七師等近十萬建設者參與了工程。其中老關角隧道長4009米,海拔3680米,通過11個大斷裂層,每晝夜最大湧水量1萬餘噸,曆時20年才建成。泉吉峽隧道群橋隧相聯,要建13座短隧道和6座橋梁。察爾汗鹽湖段打進5.7萬根擠密沙樁,灌黃沙5萬立方,建成135公裏的鹽湖路基。風火山試驗段海拔高達4750米。此外還建成4條支線,總長139公裏。直至1984年5月,青藏鐵路一期正式通車。鐵道兵共有309位烈士犧牲,其中十師201人,七師108人。一期工程積累的施工經驗和實驗數據,為二期工程打下了基礎。2006年7月1日,總長1956公裏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中國人用48年時間,終於建成了這條世界屋脊上的天路。

 

   1958年10月成立的國營長虹機器廠(305廠,德陽遷至綿陽城郊),是我國航空機載火控雷達專業製造廠之一,也是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73年,長虹試製成功第一台301型16英寸黑白電視機,和401型18英寸彩色電視機。影像裏這些閥木建廠的年輕人,便是中國第一代電子工業創業者。2011年,四川長虹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23億元,在職員工5.8萬人。

   1958年9月,上海華東鋼鐵建築廠部分搬遷至廣西柳州,創建了柳州工程機械廠。1960年7月1日,柳工試製成功80馬力履帶式推土機,開啟了生產工程機械的曆史。1966年10月1日,我國第一台輪式裝載機——Z435型裝載機,在廣西柳州工程機械廠下線。該機裝載量為3.5噸,鬥容1.7立方米,裝配165馬力柴油機,共生產了3000多台,直至1982年停產。該機是中國裝載機的鼻祖。2011年柳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20億元,在職員工1.6萬人。

 

  1960年代初的貴州都勻火車站老照片,當時站房還是平房。都勻於1958年建市,是貴州繼貴陽、安順後成立的第三個地級市。三線建設時,貴州有011基地(貴航)、061基地(遵義)、083基地(都勻)三個基地。1965年,四機部在都勻設立083基地三線建設指揮部,後來演變為電子部貴州管理局,下轄22個企業、4個事業單位,職工約3萬人,分屬雷達局、機械局、儀器儀表局等部門,分布在都勻、凱裏、遵義等地。

 

 

  1964年,上海柴油機廠抽調1473名職工,對口援建貴州柴油機廠,並供應全部135柴油機圖紙、工藝文件和生產設備,1966年建成投產。該廠是西南地區第一座生產高速柴油機及其配套產品的專業化工廠。1960年代起,到1977年止,上海機電局先後有近百家企業,抽調4萬多名職工和近萬台設備,支援大三線工業建設。2005年,貴州柴油機廠破產。

 

 

  1964年2月25日,二機部(核工業部前身)決定在核武器局(北京九局)和核武器研究所(九所)基礎上,成立核武器研究院,對外稱“二機部第九研究院”,青海海晏縣金銀灘221基地稱為“221研究設計分院”。1965年5月,根據三線建設要求,中央專委批準建設核武器研製基地,代號“九〇二工程”,選址在四川綿陽和廣元山區。主要基地在綿陽梓潼縣長卿鎮長卿村八社,長卿山西坡山腳“白家灣”內,1965年開始建設,占地麵積581418平方米,建築167棟,1969年初步建成。1969年10月,九院開始從青海金銀灘搬遷至綿陽梓潼基地。這是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王淦昌、鄧稼先、於敏、陳能寬等兩彈元勳(16位院士),在此工作十餘年之久。在1969年至1993年的24年間,這片不起眼的窮山溝,是中國最尖端的核武器研製機構。1993年九院整體搬遷至綿陽科學城,此地荒廢10年無人管理。直至2002年8月,四川鐵騎力士集團整體收購了舊址,整修為紅色旅遊風景區。照片中的小屋,是當年鄧稼先居住的宿舍,如今變成了“鄧稼先故居”。如果鄧稼先知道自己奮鬥了一生的核武器研究院舊址,變成了收錢賣票的旅遊區,不知道他會做何感想。

 

 

  1964年,成都飛機製造廠在殲-5甲的基礎上,研製殲教-5(殲擊教練機),1966年5月8日程榮生首飛,1967年11月30日交付首架。到1983年底共生產974架,到1986年生產1061架。1989年停產,總產量1091架,裝備987架。曾經是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機,2009年全部退役,裝備渦噴-5丁發動機。照片攝於2010年珠海航展。

 

 

  1965年四川綿陽風洞基地建設老照片。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科研人員在這裏創業。經過五十多年不懈努力,這裏建成了亞洲最大的航空風洞試驗基地,擁有各型風洞五十餘座,可與美國、俄羅斯比肩。

 

 

 

  1965年前後,貴州都勻,鐵道部都勻橋梁廠(現中鐵15局貴州路橋工程公司),該廠建於1958年5月,是國內最早的鐵路混凝土預製品專業生產廠之一。都勻分局以前歸柳州鐵路局管轄,1975年湘黔鐵路通車前,雲南昆明、貴州貴陽到北京的火車,都要經黔桂、湘桂鐵路進京。

 

 

  1965年1月,根據三線建設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沿海省份部分重點大學科係,搬遷至中西部地區建設分校,首批院校有七所,分別是:清華大學無線電係內遷至四川綿陽(西南科技大學前身);北京大學數學力學專業與技術物理係、無線電係,內遷至陝西漢中(陝西理工學院前身);南京大學五個係內遷湖南常德桃源縣開辦分校(華南光電集團);上海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在四川自貢建設分校(四川理工學院前身);唐山鐵道學院內遷至四川峨嵋縣(西南交通大學前身);大連醫學院南遷至貴州遵義(遵義醫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內遷至四川合川(中國礦業大學前身);照片為1972年,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四川自貢分院校門。三線建設對於平衡中國東西部教育資源分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65年4月25日,一群重慶的建設者按照中央三線建設要求,奔赴四川省宜賓南溪縣新添鄉的山溝裏,籌建國營第216廠(國營長慶機器廠)。該廠由重慶長安機器廠(重慶國營第456廠)的一條54式12.7mm高射機槍生產線遷建而來,原址為四川省通用機器廠,1966年9月投產,1970年擴建,1978年軍轉民,生產外貿槍械。2006年12月全廠搬遷至成都。該廠在我國輕武器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照片為216廠原址生活區。誰會想到在這個荒僻的窮山溝裏,竟然有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槍械企業。大批建設者們為了祖國的需要奉獻了一生最寶貴的年華。

 

   四川省江油市鬆花嶺,中航工業燃氣渦輪研究院(代號624所),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基地,創建於1965年4月。這裏建有亞洲唯一一座連續氣源高空模擬試驗台,曆時三十年才建成。世界上擁有此類尖端設施的國家屈指可數。該設施主要用於在地麵模擬發動機運行時出現的低溫、高溫極限氣流環境。其中加溫器能夠把流量近70千克/秒的空氣從常溫加溫到500°C,加溫器運行一天所消耗的天然氣,相當於一個中小城市(44萬戶家庭)一天的消耗量。降溫裝置能夠把近50千克/秒的空氣從常溫降至-70°C,其製冷量足夠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在夏天人人享受空調。抽氣機最大抽氣容積流量達到27000立方米/分,如此強大的抽氣能力能夠在3分鍾內將首都體育館內的空氣全部抽空,使其內部形成真空而被外界大氣壓力壓垮。其總裝機容量為17萬千瓦,高空台試驗一天的用電量相當於一個250萬人口的中型城市日生活用量。日耗水量相當於一個450萬人口的大型城市日生活用水量!該基地至今己完成WP-7、WP-13AII、WP-13B,
AL-25, RD-33、FWP-14, WS-10,推比10核心機等10多個機種的研究試驗、排故試驗和定型試驗等任務。

 

 

  1965年根據三線建設要求,遼寧沈陽中捷友誼機床廠(沈陽第二機床廠)立鑽車間,整體搬遷至寧夏中衛縣,建設寧夏大河機床廠。1991年寧夏大河機床廠搬遷至銀川,2003年進行國企改製,拆分為三家。

 

 

  1965年7月16日,甘肅省隴西縣三品石,西北鋁加工廠(國營113廠)建廠誓師大會。該廠是中國西北最大的鋁加工基地,大部分人員設備由哈爾濱101廠(東北輕合金廠)遷入。現為中鋁集團西北鋁加工廠分公司。中鋁集團旗下五大鋁加工基地(西南鋁、西北鋁、東北輕合金、蘭州鋁業、山東鋁業),全部是毛澤東時期建立的冶金企業。2011年中鋁集團銷售收入2300多億元,員工近20萬人。

 

 

  1965年9月20日上午10時47分,美國空軍479聯隊一架F-104C型(56-883號)戰鬥機入侵中國海南島西岸,並繼續向廣東徐聞方向深入飛行,企圖橫穿瓊州海峽。10時58分,海軍航空兵4師10團高翔、黃鳳生奉命駕駛兩架殲-6,打開加力進行高速攔截。11時33分,高翔率先從距離敵機291米處開炮,一直打到29米!三門航炮的炮火將F-104C打得淩空爆炸。高翔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打掉F-104C的人。美軍飛行員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在海南島文昌縣翁田鎮抱虎港海麵跳傘降落,上岸時被民兵符氣合活捉。直至1973年3月,美國從越南撤軍後,我國政府釋放了美軍戰俘史密斯。

 

   1965年10月1日,我國第一座重型汽車廠(四川汽車製造廠),在四川省大足縣建成,引進法國貝利埃公司的GCH重型軍用越野車技術。1966年6月15日,試製成兩輛紅岩CQ260重型越野汽車。裝備重慶汽車發動機廠根據法國貝利埃仿製的6140型水冷柴油發動機,最大排量14升,最大功率290馬力。在1965年至1976年期間,工廠先後試製出六種車型,其中紅岩CQ260、紅岩CQ261汽車量產成為軍用裝備。2000年改組為重慶重型汽車集團,2003年成立重慶紅岩汽車有限公司,擁有紅岩、斯太爾兩大品牌。  

  重慶陵川機械廠的女職工合影。國營陵川機械廠(167廠)是1965年三線建設工程之一,南京晨光機器廠(307廠)部分軍品項目,內遷至四川省華鎣山腳下的合川縣清平鎮,正式定名為國營陵川機械廠。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搬遷、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的建廠目標,受到了國務院的通報表彰,打響了重慶兵器工業基地建設的第一炮。2000年陵川廠遷往成都,留下24萬平方米的房屋建築。

 

  重慶市綦江區叢林鎮海孔洞,是一個高18-35米,寬18米,深210米的天然溶洞。1938年江西南昌飛機廠因抗戰遷至此洞,更名為第二飛機製造廠(海孔廠),員工1200餘人,1947年遷回南昌,1948年被國民黨強令遷往台灣。1965年,山西晉林機械廠因三線建設遷入此洞,主要生產大炮。2003年晉林廠搬遷至四川彭州。此洞成為村民養磨菇、娃娃魚的養殖場。

 

 

 

  1966年籌建的國營慶岩機械廠(5027廠),位於重慶南川縣文鳳鄉石峨大隊,到1970年7月正式投入生產。建成總投資4153.75萬元,總建築麵積9.81萬平方米,占地24萬平方米。在三線建設中,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新建14個兵工廠,南川縣就有5個(國營天興儀表廠、寧江機械廠、慶岩機械廠、紅泉儀表廠、紅山鑄造廠)。1997年,紅泉、紅山、慶岩三廠搬遷至重慶巴南區漁洞鎮(川南布點的10個兵工廠均遷建於此)。

 

 

  1966年,陝西漢中南峰機械廠(202廠),從湖南省株洲市搬到陝西漢中市南鄭縣小南海鎮,屬於012基地,空空導彈總裝廠,九十年代初搬遷到河南洛陽。1995年前這裏曾是一個上萬人的大廠。如今工廠遷走,人去樓空,占地1299畝的廠區一片蕭條,山上主廠區90多幢建築至今空閑有待利用。

 

   1966年,四川德陽,中國第二重型機器廠從捷克進口的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進入調試階段。這是當時中國建設的第三台萬噸水壓機。該廠始建於1958年10月13日,原名西南重型機器廠,數萬人參加開工典禮,1959年列入國家重點項目,籌建水壓機、電爐、鋼清、減速器、一號、四號、五號、鑄鐵、鍛壓等九個車間,1971年建成投產,以大型軋鋼、鍛壓設備、電站設備鑄鍛件和大型火炮、航空鍛件為生產方向。1993年更名為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列為中央直屬關係國家命脈的重點企業目錄。2011年二重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2.2億元,員工1.3萬人。

 

   1966年8月16日,河南洛陽第一拖拉機廠,以法國GBC越野卡車底盤為基礎,試製成功“東方紅LT665”型軍民兩用重型越野卡車。1967年月10月該車投入小批量生產,197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實現了小批量出口。裝備洛陽一拖根據捷克斯洛伐克太脫拉發動機,仿製成功8120F型V8風冷柴油發動機,最大排量13升,最大功率210馬力。該車裝備部隊後,主要用於牽引152毫米加農榴彈炮。毛澤東時期我國建立的大批重型汽車企業(濟南黃河牌、重慶紅岩牌、陝汽延安牌),在引進消化吸收技術的基礎上,積累了自己的技術能量。為我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與外國卡車巨頭爭奪中國市場份額,打下了雄厚基礎。避免了轎車行業全軍覆沒的局麵。

 

  1965年8月20日,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將擊落的台灣國民黨流寇4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殘骸,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公開展出。1961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與台灣國民黨流寇合作,在桃園基地成立“黑貓中隊”,由美國提供U-2高空偵察機,台灣提供飛行員,深入中國大陸獲取防空部署、核武導彈基地等航拍偵查照片,活動極其囂張。1962年9月至1967年9月,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上饒、漳州、包頭、嘉興等地上空,采用紅旗-2防空導彈,擊落台灣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5架,俘虜葉常棣、張立義等飛行員,李南屏、黃榮北、陳懷生墜機斃命。迫使台灣當局自1968年3月起停止使用該型飛機偵察大陸。

 

  1967年3月,西北導彈試驗場(酒泉20基地)抽調人員,趕赴山西省岢嵐縣蘆芽山主峰荷葉坪(海拔2783米),建設華北導彈試驗場(25基地),代號3201工程。1968年12月18日,太原基地成功發射首枚東風-3型遙測彈,射程2517.3千米。這是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建造的導彈試驗場。1976年1月正式成立第25試驗訓練基地。後來成為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照片為2011年2月22日,資源一號02C星發射,張曉祺攝。

  1967年4月1日,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簡稱二汽,現東風汽車集團)在湖北鄖陽山區的十堰大爐子溝,舉行開工典禮大會。該廠自1952年即提出建設計劃,其後曆經三次下馬,出於軍事戰備考慮,1964年,毛澤東主席明確提出要在三線建設中考慮第二汽車廠。1965年12月21日,中央批準成立第二汽車廠籌備組,由饒斌(一機部副部長)、齊抗(原南京汽車廠廠長)、李子政、張慶梓等人籌建二汽,對外稱“國營東風機械廠”。設計年產10萬輛卡車(當時規模居世界第三位),其中2.5噸軍用越野卡車2.5萬輛,3.5噸軍用越野卡車2萬輛,5.5萬輛5噸民用卡車。最終選址十堰山區,十堰東北80公裏有90萬千瓦的丹江口水電站,南有襄樊作為依托。1969年2月襄渝鐵路(襄樊-重慶)全線開工,在十堰設站。1971年二汽進入土建高峰時期,全國派來的施工隊伍多達6萬人。在190平方公裏範圍的21條山溝裏,共建了發動機、車架、車橋、傳動軸、底盤、車廂、鑄造、車輪、儀表等共27個專業廠。還有供十幾萬人生活的住房、學校、醫院、商場、公園、馬路、甚至火葬場。這個窮山溝就此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卡車城——十堰市。

 

 

 

  1975年1月3日,湖北十堰二汽召開實現小批量生產能力祝捷大會,剛下線的55輛嶄新的EQ240型2.5噸軍用越野卡車,像一條長龍停在張灣到公園的老白公路上。一條五六米寬的水泥公路,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人。1978年首批民用5噸卡車投產。這些車輛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1978年改革開放後,大批工業項目下馬。1980年,二汽被國家計委列入“停緩建”企業目錄,國家停發一切基建資金。當時二汽已有3萬多名職工,2萬多台套設備,國家投入16.7億元,收支平衡。在二汽廠長黃正夏多方求援下,提出“不要國家資金,隻要國家政策”,自籌資金分期建廠的方案,終於挺過了生死關。1980年3月22日,國務院下發批準二汽續建的文件。依靠東風5噸民用汽車取得的成功,到1985年,二汽產銷量,上繳國家利稅,均占全國汽車行業的60%。但是到了90年代,二汽經營再次陷入困境,到1998年累計虧損5.4億元。1999年6月17日,二汽正式改製成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2000年扭虧為盈,產銷量突破22萬輛,盈利高達13.8億元。此後東風成為中國汽車行業“合資專業戶”。成立的合資企業有——東風雪鐵龍(法國)、東風日產(日本)、東風本田(日本)、東風悅達起亞(韓國)、東風裕隆(台灣)。2011年,東風汽車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071億元,產銷290萬輛,員工13萬人。

 

 

  1967年5月,沈陽第一機床廠部分搬遷到甘肅省天水市,建設天水星火機床廠。照片為1970年代天水星火機床廠生產車間。2011年,星火機床實現銷售收入17.8億元。三線建設期間,當時中國機床行業十八家重點骨幹企業(當時稱18羅漢),向中西部地區對口援建了18家機床廠,後來成為“小18羅漢”。正是通過這種全國布局的工業體係建設,使得中國西部偏遠貧困地區,得以邁入了工業化大門。而到了改革開放後,這種工業體係在市場化大潮中被嚴重摧毀。這種奇怪現象恰恰符合工業化悖論——單純以賺錢盈利來發展工業的國家,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正是毛澤東時期中國不惜代價的進行工業體係建設,才最終使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扛住了西方發達工業國帶來的巨大壓力,並贏得了與他們進行市場化競爭的機會。

 

  1967年10月,貴州011基地籌建的貴航集團302醫院臨時醫療用房,位於貴州安順虹山水庫旁。1997年1月被評為貴州省首批二甲醫院,2005年搬遷至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從企業醫院轉變為社會醫院。三線建設不單為西部貧困地區建設了2000多家現代化工礦企業,也為西部地區的醫療、教育、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有效平衡了中國東西部發展差距。

 

 

  1960年代,奮戰在成昆鐵路建設工地的女民兵們。

 

39.jpg

 

  1967年,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建成亞洲最大的30000噸級模鍛水壓機,裝備重慶西南鋁加工廠(冶金部112廠)。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模鍛設備,至今能研製此類巨型機器的國家屈指可數。被譽為我國工業“四大國寶”之一。2011年,西南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37億元。

 

 

 

  1968年,北京開關廠部分內遷至甘肅省天水市,建設天水長城開關廠。填補中國中西部地區輸變電中壓開關設備生產空白。現為長城電工集團,年產中壓開關櫃、斷路器一萬台套。照片為1970年代中期的天水長城開關廠廠區大門。2011年,長城電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8.4億元。

 

  1969年第1期《人民畫報》增刊,1968年12月27日,我國第二次氫彈試驗,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成功進行,首次采用含鈈彈芯,轟五甲94號機(李文輝機組)空投,爆炸當量300萬噸。

 

  1970年5月,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抽調500多人和物資,抵達四川成都空軍第十三航校,組建第二殲擊機研究所(番號稱解放軍第611研究所),即現在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協助132廠(成都飛機製造廠),專門從事殲-9飛機的研製工作。

 

  1970年,為了滿足殲-9飛機提出的“雙二六”指標(極速2.6馬赫,升限2.6萬米),611所提出了采用鴨式布局的殲9“雙二五”機腹進氣方案和“雙二六”兩側進氣方案,分別在綿陽基地FL-21風洞中進行了氣動試驗。要知道當時世界上還沒有采用鴨式布局的噴氣式戰鬥機。直至1971年,瑞典Saab―37雷式戰鬥機(鴨式布局)才真正服役。由於殲-9計劃中屢次修改戰術指標,以及各種問題導致進展緩慢,最終在1980年終止研製計劃。殲-9計劃中采用的鴨式布局(殲9-VI“雙二五”機腹進氣方案),後來演變為殲-10。殲-9計劃中采用的“雙二六”雙發雙垂尾方案(殲9VI-II),可以看作是成飛研製殲-20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的技術起點。

 

 

  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廠總裝現場。1970年5月,貴州黎陽公司生產的首台渦噴發動機在安順平壩的菜花洞總裝試車成功。同年9月18日,貴州011基地自行研製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在安順雙陽機場飛向藍天。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公司建於1965年,由黎陽機械廠、新藝機械廠、紅湖機械廠、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和黎陽航空物資公司組成。“三廠、一所、一庫”均誕生於三線建設時期,現有職工1.3萬人,各種設備6000餘台套,形成WP7和WP13兩大係列共16種型號的渦噴發動機的產品體係。

 

  1970年6月29日4點42分,四川攀枝花鋼鐵公司一期工程1號高爐建成出鐵。攀鋼1號高爐爐容1000立方米,高爐係統四萬多噸設備,由全國26個省市的234家工廠承製,爐殼采用鞍鋼生產的32mm
16錳合金鋼板,由冶金工業部第19冶金建設公司(十九冶)安裝。2011年,攀鋼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25億元,粗鋼產量746萬噸,鐵精礦1155萬噸。

 

  1970年代,全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四川重慶通用機器廠組織工人進行群眾性體育活動。該廠前身於1925年在上海創建,1937年因抗戰內遷至重慶,1952年改為西南工業部207廠,1953年更名為重慶通用機器廠,1962年遷至現址,位於重慶江北區華新村西約4.8公裏的玉帶山,是全國鼓風機、製冷機重點骨幹企業之一。廠區占地23.3萬平方米,設有重型金工、鼓風機車間和設計、工藝等科室及研究所。

 

 

  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批準興建湖北宜昌長江葛洲壩工程(當時稱三三零工程)。12月30日,工程在宜昌西陵峽口破土動工,上萬名群眾參加了開工典禮。湖北各縣組織的施工民工達十萬餘人。1981年葛洲壩實現大江截流,1988年建成發電。該工程是我國在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總裝機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157億千瓦時。壩長2595米,壩高70米,壩寬30米,設三座船閘。27孔泄水閘每秒最大泄洪量為83900立方米。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為沿江各省輸送電力,極大改善了長江防洪和通航條件,為後期長江大型水電站建設,積累了寶貴的設計施工經驗。1998年長江特大洪澇災害時,葛洲壩參加了三次削峰調洪。

 

   1971年1月1日,在四川綿陽基地投入使用的1.4米×1.4米低速風洞,試驗範圍10~60米每秒。
餘江攝

 

 

 

  1971年5月21日10點59分,四川攀枝花獅子山朱家包包鐵礦,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萬噸大爆破。由冶金工業部第19冶金建設公司(十九冶)組織實施,鐵道兵、地方民兵等36個單位三萬餘人參與,采用分層延發爆破法,耗用9173噸胺油炸藥和989噸硝胺炸藥。朱家包包鐵礦設計年產750萬噸鐵礦石,需要剝離70多米厚、1140萬立方米的岩土覆蓋層。爆破工程挖掘巷道24個,掘進14562米,設炸藥室586個,挖掘土石方13379立方米。

 

  四川進行三線建設時,采用木排輪渡解決工業大件運輸問題。照片背景為樂山市金河口區已經廢棄的大渡河吊橋。古人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那個交通還不完善的年代,進行大規模工業體係建設的難度,是今人所難以想象的。新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過發達工業化國家兩百年的曆史,那是幾代中國人汗水摔八瓣才打拚出來的成果。

 

  1971年10月1日,在四川綿陽基地投入使用的4米×3米單回流式低速風洞,照片為風洞導流片。試驗範圍10-100米每秒,電機功率2050千瓦。餘江攝

 

 

  1972年10月13日,湘黔鐵路在貴州翁塘車站勝利接軌。該路從湖南株洲至貴州貴陽,全長905公裏,設108個車站,是連接中國西南的重要通道,沿途地質複雜,工程艱巨。早在1936年從株洲田心站開工,因抗戰停工,其後屢次重修,直至1970年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1975年投入運營。

 

  1973年10月19日,襄渝鐵路在陝西棕溪車站接軌。襄渝鐵路(湖北襄樊-四川重慶),是三線建設重點工程,全長895.3公裏,全線有橋梁716座,隧道405座,橋隧總長占線路總長的45%。自1968年4月開始修建,1970年8月鋪通至達縣(今達州),1975年11月臨時運營,1978年6月,襄渝鐵路正式全線開通,成為出川重要通道。

 

 

  1975年,中國在四川綿陽基地建成的0.6米跨超聲速風洞(FL-23),試驗段風速0.4-4.5馬赫。是當時中國建成的第三座該類型風洞,沈陽飛機廠氣動研究室,在1960年2月建成一座0.6米跨超聲速風洞,試驗風速0.3-4馬赫。南京航空學院也建成一座類似風洞,70年代進行過技術改造。

 

 

  1975年12月21日,貴州011基地(貴州飛機製造廠)生產的殲六甲全天候殲擊機首飛。該機原為沈陽飛機廠和南昌飛機廠製造,後因質量問題,1974年空軍指定貴州飛機廠重新研製,以便擔負夜間作戰任務。發動機采用2台渦噴-6發動機,單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1976年第6期《人民畫報》,柳州汽車製造廠。該廠前身為1954年創建的柳州農業機械廠,生產農用水泵,1969年轉產汽車,仿製南京躍進牌130汽車,命名為飛躍牌(後改為柳江牌)。1973年正式掛牌為柳州汽車製造廠,1975年借用二汽生產的東風140型5噸卡車底盤,裝配上海工農動力機械廠6105Q型柴油機,試製成功柳江牌5噸卡車,1981年停產,1983年成為東風聯營廠,現為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2010年銷售收入突破120億元。

  1976年第6期《人民畫報》,柳州拖拉機廠豐收-37馬力拖拉機。柳州拖拉機廠創建於1958年(原柳州動力機械廠),是當年全國8大拖拉機廠之一,年產7000輛。1982年,柳州拖拉機廠開始試製微型汽車,1985年正式更名為柳州微型汽車廠,創立了“五菱”品牌;到1998年產銷已經達到10萬輛,是國內最大的微型汽車企業,2002年與美國通用汽車合資成立“通用五菱”。2011年上汽通用五菱銷售收入460億元,產銷130萬輛。

 

 

 

  1976年第7期人民畫報,秦川精密機床廠,測量機床齒輪精度。1965年6月,按照三線建設要求,上海機床廠部分內遷至陝西寶雞,計劃投資2000萬元,職工2000人,新建秦川機床廠。現有職工3472人,2009年,秦川機床集團銷售收入47.58億元(含寶雞機床)。

 

 

  8mx6m低速風洞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風洞,位於四川綿陽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該風洞始建於1971年,1978年建成,1983年通過國家鑒定。該風洞為直流閉口串列式雙試驗段大型低速風洞,全長237米。動力係統是三台品字形排列的巨型風機,單個直徑達7米,總功率高達7800千瓦。最大試驗風速100米秒。由科研人員的身高,便可以看出這個風洞規模有多麽龐大。

 

  紅湖廠山洞廠房。貴州國營紅湖機械廠,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夏雲鎮,始建於1965年,占地63萬平方米,是負責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可調噴口、擴散器、後機匣、火焰筒、工作總管)的專業製造廠。1981年6月,黎陽公司成立,紅湖機械廠隸屬於黎陽航空發動機公司。

61.jpg

  三線貴航研製生產的渦噴-13係列發動機。1970年5月22日4時27分,三線建設的貴州生產出第一台渦噴-7發動機在安順平壩縣的460廠總裝成功,23日5時15分,順利地通過了工廠試車。壓氣機轉子、靜子、渦輪轉子、導向器、燃燒室和後機匣、加力擴散器和帶可調噴口的噴筒和各種葉片,以及主燃油噴嘴和大小加力總管等主要部件,都是011基地各發動機廠的試製品。渦噴-13從1978年開始研製,1985年開始在殲-8Ⅱ上裝機試飛。1993年作為殲-7E飛機配套動力投入批量生產。

 

 

  1966年9月,劉培仁從沈陽黎明飛機發動機廠攜妻帶子奔赴貴州支援三線建設,成為一名貴州航空工業的早期建設者。1971年5月18日,時任原貴州航空工業管理局安吉鑄造廠基建木工排排長的他,在施工現場從6米高處摔落,導致外傷性截癱。雖然臥床40多年,可他還是每天要用望遠鏡觀看窗外工廠的變化。

 

 

  貴州航空工業集團研製的殲教-7高級教練機總設計師於新民,退休後仍然關心新機研製工作。1981年起,貴州航空集團以殲-7II戰鬥機為原型開始研製工作,1985年首飛,1987年定型裝備部隊。1988年通過技術出口鑒定,曾出口至巴基斯坦和巴拿馬等國。2004年,貴航在殲教-7基礎上研製了山鷹教練機。

 

 

  這片巨大的空地,是曾經擁有萬名職工的重慶第三棉紡廠。每過幾天,都有一個叫王素芳的80多歲的老工人來這裏,麵對眼前的一切大哭一場。照片中幾位年過古稀的老工人,都在50年前進廠,將一生交給了棉紡廠。重慶國棉三廠在2005年破產改製,與山東如意集團合資。秦文攝

  三線建設用20年時間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建設了2000多家現代工礦業企業及科研院所。這張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工廠,僅僅是貴州三線建設的一部分。三線建設為中西部地區建設了45個工業產品重大科研、生產基地,形成了包括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電子、船舶工業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戰略後方基地。僅軍工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就有20餘萬名。攀枝花、六盤水、十堰、德陽等一大批新興工業城市,在荒原山溝裏拔地而起,成都、重慶、西安、蘭州、貴陽、安順、遵義等一大批古老的城鎮,在注入工業化能量後,拉近了與東部發達工業城市的差距。數百萬建設者為此揮灑了青春和汗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這種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建設,在今天這個銅臭味遍地,眼裏隻認得錢的中國,是難以想象的行為。

   誰還會記得他們的努力和信仰?誰還會記得那個砥礪奮進的中國?

  是誰在嘲笑他們?是誰在極力妖魔化那個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西方朔 回複 悄悄話 那是個人人有激情個個有理想的偉大而美好時代,萬眾一心為國謀。成就輝煌功在萬代。

學士厲害,把資料搜集的這麽全。往各論壇多發幾次。讓人們知道先輩們對民族的偉大卓絕的貢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