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克萊斯勒-舉世矚目的超級明星

(2014-01-29 15:53:50) 下一個



弗裏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962年1月29日逝世於紐約,享年86歲。

        克萊斯勒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便顯示出音樂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曾在維也納音樂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96年真正開始音樂生涯,逐漸揚名於 維也納、柏林。1901年在倫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倫敦愛樂協會授於貝多芬金質獎。後參加過一次大戰。1938年入法國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國 籍。20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於紐約。      

        克萊斯勒是一位白發蒼蒼,蓄著一縷胡須,顏色莊重的老藝術家。可是,在他演奏的全盛時代,他是舉世矚目的超級明星。一場克萊斯勒獨奏音樂會簡直稱得上是一 件盛事。和喜劇明星卓別林和魔術大師霍迪尼一樣,克萊斯勒在公眾心目中是傳奇般的人物。難怪布魯諾·瓦爾特說:"克萊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簡直就是小 提琴的化身。"

       克萊斯勒誕生在維也納一個著名的內科醫生家裏。他父親對人文科學有著廣博的興趣和精到的見解。當時維也納有識之士常常到他家聚會,西格孟德·弗洛伊德是他 家的座上客。阿圖爾·施納貝爾家與他家毗鄰而居。克萊斯勒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成長,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7歲時,他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從師 小赫爾梅斯貝格學習小提琴,在安東·布魯克納班上學習初步樂理,是該院曆史上入學年齡最小的學生。他在該院學習三年,1885年畢業,因成績優異,榮獲金 牌獎。接著轉到巴黎音樂學院從師著名教授馬薩爾進修。馬薩爾寫信告訴克萊斯勒的父親:“我教過維尼亞夫斯基和其他許多人;但是小弗裏茨一定會成為他們中間 最了不起的!”

        克萊斯勒非常感激他的這位老師,多年後,他還得意地告訴別人:“我想馬薩爾是蠻喜歡我的,因為我拉琴頗有點維尼亞夫斯基的派頭。”他同時還跟德利布學習作 曲。兩年後,年僅12歲,他參加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比賽,在40名比他年長的競賽者中脫穎而出,贏得第一名,榮獲羅馬大獎。

        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不久,13歲的克萊斯勒偕同鋼琴家莫裏茨·羅森塔爾赴美演出。於1888年11月9日在波士頓舉行美國首演,第二天晚上在紐約斯坦威 大廳演奏了門德爾鬆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評論界表示了審慎的讚賞。在經過大約半年的美國巡回演出之後,克萊斯勒回到維也納,在醫科大學預科讀了兩 年,然後又去巴黎和羅馬學習美術,雕塑和藝術史。廣泛的學習涉獵使他受益匪淺,不僅培養了對文學藝術終生不懈的愛好,還能夠流利地講數種現代歐洲語言,閱 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原文經典。他雖然興趣廣泛,過著多少有幾分像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但仍念念不忘和維也納的藝術圈子保持密切的聯係,與勃拉姆斯,胡戈· 沃爾夫,勳伯格這些音樂家交流藝術見解。

       1895年克萊斯勒服了一年的義務兵役,複員後,決定重返樂壇。“因為我拉小提琴,我才是克萊斯勒,我堅信這一點。”克萊斯勒後來回憶道。前進的道路並非 一帆風順。這時即使是在他的故鄉維也納,他也被胡貝爾曼和庫貝利克這樣的明星級小提琴家給遮掩了。更糟的是,他申請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考試卻未通 過,原因據說是“視奏能力欠佳”。這反而刺激了他發憤練琴,重返獨奏家行列的決心。1897年,他受到著名指揮家漢斯·裏希特的邀請,作為獨奏家與曾把他 拒之門外的維也納愛樂合作演出,引起轟動,德高望重的約阿希姆聽了他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重要的聘約接踵而至,1899年11月1日,在德國首都,與尼 基施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舉行了柏林首演,觀眾席上的伊薩伊起立喝彩,歡呼新一代大師的崛起。從此,克萊斯勒作為小提琴家的地位才得到牢固確立。

        克萊斯勒與著名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一直有深厚的情誼,也常一起演出,但是克萊斯勒不愛練習的性格,常令拉赫曼尼諾夫受不了。 克萊斯勒往往將演出曲目奏過一遍便上台,力求完美的拉赫曼尼諾夫便得把他拉住,要他多練幾遍,這時性格隨和的克萊斯勒才會將琴拿出來繼續練習。不過,記憶 力超凡的克萊斯勒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有一次,他與拉赫曼尼諾夫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克萊斯勒拉著拉著,發現不知拉到哪裏去了,便輕聲問拉赫 曼尼諾夫∶“我們在哪裏了”隻見拉赫曼尼諾夫麵無表情,向克萊斯勒說:“我們在哪裏我們在卡內基音樂廳!”。

       克萊斯勒對中國的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旅行時,曾欣賞過當地中國移民表演的“華埠音樂”。克萊斯勒有感於中國藝人的演奏, 於是選用了花鼓的前奏創作了《中國花鼓》。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東方旋律作曲時,總是采用速度徐緩的曲調,亦即東方風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這首曲子則突破“徐緩平板”的模式,而采用 了急速、華麗的細膩旋律,以及快速的節奏,既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繪了中國民俗中迎神大會上熱鬧、喧囂的歡樂氣氛。全曲演奏時間約為三分半 鍾。克萊斯勒曾在1923年訪問中國,並在上海等大城市舉行了個人演奏會,其主要演奏曲目《中國花鼓》。
Edith Lorand spielt "Caprice viennois" (Fritz Kreisler) 1.3.192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西門祝 回複 悄悄話 克萊斯勒的《維也納隨想曲》中雙音旋律有五個升號,音準很難,味道極佳,堪稱一絕。。。
西門祝 回複 悄悄話 在海菲茨演奏藝術鼎盛時期,美國所有提琴家都死翹翹,即所謂“海菲茨現象”。唯一撐住,屹立不倒的豐碑,是弗裏茨·克萊斯勒。

前蘇聯傳奇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訪美期間,前往朝拜求教的,也是弗裏茨·克萊斯勒。

斯人已去,但克萊斯勒寫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華彩樂段,以及一堆饒有趣味的小曲,仍是今天小提琴家在舞台上的所愛,都已成為小提琴音樂藝術的瑰寶。。。

謝謝樓主分享克萊斯勒的藝術成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