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在世界的認知之十)
在達芬奇把光定義成波以後的兩百年裏,像開普勒和笛卡爾這樣的大家都對光做過不同層麵的研究和思考。到了牛頓俯視天下的年代,人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還是莫衷一是。這讓牛頓對探索光的本質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幾十年間,在做了很多實驗和思考之後,牛頓認為光不是波。
牛頓在他所著的《光學》一書中,表達出對達芬奇那樣說法的不以為然,他以反詰的口吻寫到,光線難道不是從閃亮的物質發射出來的很小的物體嗎?還記得吧,我在以前的文章裏說過牛頓受盧克萊修的影響很深,自稱是原子論者,更不要忘記他還是微積分的發明奠基者。當牛頓說很小的時候,他的意思是比攆成細末的麵包屑還要小,是小到無法看到的程度的顆粒,是向無限小過渡的粒子。牛頓這麽說的理由是,那種被稱作是波的東西,在推進途中遇到障礙時會繞過去。想象一下,海水漲潮時,沙灘上的礁石是不可能阻擋住洶湧而至的潮水的,浪會從旁邊繞到礁石的後麵。但是,光卻繞不過去,當強光照射過來時,被礁石擋住的後麵是一片黑暗,這是由於光遇到了障礙停了下來。那麽,什麽東西遇到障礙會停下來呢?當然是物體,小物體。你在礁石後麵躲湧過來的浪,你會被吞沒;但如果你要是蹲在礁石後麵躲子彈,躲光線,你會很安全。聽上去,這樣的比較分析當然是合乎邏輯合乎道理的,於是,牛頓給出了結論:光是粒子。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有個曆史學家叫卡萊勒(Charlyle), 他認為,曆史是天才人物推動的。在自己的著作《英雄,膜拜和曆史》中,卡萊爾說過這麽一段話, 偉大的人物總能讓天際照亮,其餘的人是等著他的火種,他們像是燃料,當然以後也會生成火焰;百萬之眾中能夠點燃他人靈魂之火的人,是因為他有想法。達芬奇和牛頓都是天才,他們都是有想法的人,是在關鍵的時候頭腦裏都能迸出思維火花的人。接下來在十九世紀出場的托馬斯.楊(Thomas Young),也是位天才,他也是腦子裏總是有想法,被人稱作“什麽都知道的人”,而且是世界上“最後一位”什麽都知道的人。對此,我的理解是,自此以後這世界就太複雜了,就不會再有什麽“學貫中西”的能人了。
托馬斯楊小的時候人很聰明,熟練掌握很多種語言,但他真正的科班職業是一名眼科醫生。十九世紀初的時候,拿破侖占領了埃及,他下麵的人發掘出來一塊奇怪的碑石,上麵刻有三種文字,幾十年過去了,一直沒有人能知道那些文字說的是什麽。托馬斯楊憑借自己雄厚的語言天賦,花了很大的力氣,最終搞明白了埃及象形文字的意思,破解了碑石的謎團。這件事讓托馬斯楊多才的名聲廣為人知。
不過,托馬斯楊最值得後人稱道的,是他在物理光學中的發現和突破。據說,有一天楊在劍橋伊曼紐爾學院附近的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散步,這時有兩隻並排浮水的鴨子在靜靜的水麵上遊過,身後拖出了兩組三角形的水紋,是兩個拉得長長的V字。這引起了楊的注意,他駐足仔細觀看那平靜的水麵上浮現的波紋,他發現了以前達芬奇扔了兩塊石頭後沒有看到的東西。楊這時看到的,是鴨子劈開水,身後有兩個三角形保持著形狀慢慢展開,當其中有的部分相交在一起時,它們創造出了新的複雜的圖案,是方塊的格子,幾何中的方形。圖案中有的地方兩個浪峰重合形成一個更大的波峰;有的地方重合後卻什麽也沒留下。於是,形成了彎曲的方形。怎麽會有兩條傳動著的線相遇,卻什麽都沒留下呢?1+1=0?怎麽可能呢?
楊回去做了一個方形波動水箱,用玻璃做底麵。水箱上麵橫著一根杆,上麵分開拴著兩根繩子,繩下吊著同等重量的重物。兩個重物可同時墜入被精準測量的水麵,就像達芬奇同時扔的兩塊石頭,擊起水波。在水箱玻璃底下,點上蠟燭,使得水鄉裏的波紋投影到上方斜立著的屏幕上,以便觀察。這樣,以前達芬奇描述過的景象出現了。波動保持前行,波源保有標識等等。但是,還可以看到,峰+峰=大峰,峰+穀=平麵。 於是,托馬斯楊把這種現象叫波的幹涉。
接下來,楊把這個實驗引入到對光的研究上,他做了雙縫實驗。這其實是一個即能說明問題,又能激起興趣的簡單操作,如果是家裏有十來歲的孩子,真是建議一起親身揭示一下隱藏著的科學形態。在一張紙上開兩個平行的窄縫,再拿一張紙開一個縫。然後點燃一支蠟燭,把一個縫的紙擺在蠟燭的前麵,使蠟燭的光亮從第一個縫中通過,變成一束窄線,然後再把兩個縫的紙放在後麵,用牆當屏幕。這時,你就會看到一組條紋印在牆上。 當兩束光的波峰相遇,得到的就是更亮的光,波穀相遇,致使它們彼此更深更暗。這就是水中波紋的道理,波的幹涉或衍射效應。
至此,托馬斯楊確信,光,是波動而不是粒子。可是。。。
圖一,同時往水裏扔石頭引起的波紋。
圖二,雙縫實驗和光的衍射
你的計劃聽上去很好,就先按照那個思路寫吧。我還是覺得楊的雙縫實驗隱含了量子世界裏最fundamental的奧秘。 大家一起學習。
我仔細看了網友們推薦的視頻和文章。很受啟發,我會嚐試著把新的科學認知和哲學思考以我的理解呈現出來,到時候還請大家過來指教討論。
我原打算這個講光的題目,是上中下三篇,講到愛因斯坦波粒二象性的論點和光的恒速推論就打住,這麽看來還得再深挖挖,再多想想。不過我的根基不夠,怕是把握不好理解不到位,多給指導哈。
山人,我在看 https://hackaday.com/2016/09/07/the-quantum-eraser/ ,不一定太專業,參考一下無妨。 這個實驗一定有不同解釋的。
...
-----------------------------------------------------------------------
謝謝回帖
這個雙縫實驗看似簡單,越做越恐怖。。
早上躺在床上看了,很神奇。還得找時間再看一遍,我的腦力不夠,裏邊很多的推理思路設計思路還沒完全整明白。
我的理解是,意思上還是同一時間裏是或不是都在那,即我這係列裏最開始說的,A=A和A≠A同時存在。但是選擇了一種,另一種的一切記憶一切痕跡就要清零,這種想象太顛覆了,而且,這種act可以是逆溯,難以想象,還得找書看看,弄明白基本道理。
希望常來提供指導性建議和指正。
回複 'jw2009' 的評論 : 非常感謝這種指導提示性留言。
你是說,單一的photon被發射到雙縫的實驗嗎,如果沒有detector,單一發射的phonto也會有幹涉,像是波,分開走了兩個縫,但是一裝上detector,光子就隻走一個縫了?大概是這樣吧?是不是光子走到縫前的那一刻才決定是以波還是粒子的身份通過呢,這就是量子力學奇怪的地方吧?挺難理解和想象背後的動因機製。
---------------------------------------------------------------------------------------
Please check 'Delayed Choice Quantum Eraser' on YouTube
你是說,單一的photon被發射到雙縫的實驗嗎,如果沒有detector,單一發射的phonto也會有幹涉,像是波,分開走了兩個縫,但是一裝上detector,光子就隻走一個縫了?大概是這樣吧?是不是光子走到縫前的那一刻才決定是以波還是粒子的身份通過呢,這就是量子力學奇怪的地方吧?挺難理解和想象背後的動因機製。
請教一下,這種不確定的背後機製到底是什麽呢。您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