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學同學發來泛黃照片,又有女生傳出輕輕話語, 真是牽人思緒,讓我仿佛又看見了30多年前天空上的那些透徹的星光。少兒時的周邊哪有現時這樣令人眼花繚亂的夜市燈光呢,和親人或密友坐在靜靜的星空下, 傾聽彼此的心聲, 遙想未來,應是我們那時代的思春少女和妄想青年都曾有過的經曆。而在八達嶺林場那樣中世紀一樣封閉單調的山坳中仰望星空,體會來自蒼穹的那種捉摸不定的野性,那感覺的確有種獨到的美妙。
孔子說: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我雖想仁智雙修,但要取舍時, 總是偏好山多些,總覺得少些靈氣外露,這樣才厚重博大。這種心理偏好的萌生發展沒準就是來自八達嶺植樹時埋下的種子。二十多年後,有一次玩從金山嶺到司馬台穿越,到了司馬台望京樓後天色已晚,我留戀暮色下的長城景色,耽誤了下山的時間,天一黑就隻好坐在長城上看星星了。那是一個天空無雲的初夏之夜,我驚奇地發現山峰推近了我和星空的距離,以前感覺的像火柴頭一樣的點點星光,此時此地卻一個個都有衛生球大小,在漆黑幽靜的天空上撲閃撲閃地衝我眨眼睛,非常誘惑神秘。當時我就想到,上一次有過類似的心境還是在八達嶺林場植樹時。
可能不少同學都看過華納兄弟公司曾在90年代末拍過的那部名為《Contact》的科幻片,影星Judy Foster飾演那位從小對星空著迷的女科學家,在探得了宇宙文明傳來的奧妙後就心生淡定了。 後來我專門找來同名原著細讀了一遍,我為作者的淵博學識和驚人的想象力所折服,這是迄今為止對我世界觀影響極大的一部文學作品。我按照作者給予的啟示梳理了一下西方文明分析事物的思維邏輯:科學總是能對事物的發展變化給出一個合理的分析結論的。 如果現階段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那麽我們可以向哲學尋找答案。 哲學也不能勝任時,神學就要出麵指點迷津了。但是什麽樣的神學能夠經得起現代文明的質詢考驗, 給今天的智慧指明一條出路呢? 我還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像當年食堂晚會中所唱的長征組歌那樣:‘抬頭看見北鬥星, 心中想念毛澤東, 想念毛澤東。。。’
由於對山的鍾愛, 十多年前在北京北麵的燕山裏買了棟房子,一年恨不得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山裏度過, 享受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般的寧靜。每每在那些星光燦爛的夏末秋初的夜晚, 我會站在院中仰望長空,一一辯認那些我自小就從書中認得的星星,這時秦少遊的那首《鵲橋仙》就會從我的嘴中緩緩流出:
纖雲弄巧, 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2013. 4 月
附 畫作《春潮湧動》,作於2010年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