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借問:富人一年幾十上百萬把孩子送出來。說明啥?

(2025-04-08 18:40:25) 下一個

這是借一個城友的一問。

指的是中國的富人。

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本質。簡單的回答很容易,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都可以說是來體驗、學習不一樣(或許更有價值)的東西。

你說聖上不管是學曆還是學識,遭人詬病,可謂實至名歸,但是他指出的一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說到了一個點子上。

就是人們對於生活環境的選擇,是可以付出巨大代價的。

中國改革開放發展了這四十來年,經濟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我們加拿大的鄉巴佬比較起來,我的簡單說法是,生活水平很高,但是生活質量很低。

生活水平指的是物質極大豐富、社會服務方便低廉(以外賣、家政保潔服務等為例),但是,空氣汙染、水土汙染、食品安全卻無時不困擾著眾人,導致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有到西方國家生活的向往,列舉西方國家以日本、歐洲和北美為核心吸引力的優勢,必然是以良好的自然環境為首。

中國自然環境的問題積累,當然是社會向錢看導致的,為了“發展”(實則是為了掙錢),犧牲環保,是政府監管的缺失或者可以說監管水平太差,以及民眾缺乏對自然的敬畏和環境責任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個明顯的惡性循環就是,不管是貪汙還是機遇,即使腰纏萬貫都無意或無力維持綠水青山,那就隻有再多“攫取”一些財富,為自己、為家人在國外謀得一片淨土。所以,本來是可以有幾百萬在國內安心消費的, 也必須一代代地十倍百倍地“攫取“以維持海外生活,當官的如此,屁民也是一樣的心理,年複一年,損害自然環境成為必然,“撈錢”也就沒有止境。

如果往深層次分析的話,可能會得出土地私有化才是喚醒使用者為土地真正負責的根本方法的結論。所謂私有化,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運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GIS),規範化地劃定屬於國有服務性質或戰略性質的主要道路、水係,其它的交予私人,才能更好地發揮更多人的主動性,落實保護環境的責任。

否則的話,在國有自然資源的大背景下,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隻能是空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