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外形猶如一本書的高知縣“土產”,名為“土左日記”的一盒"銘菓"點心。(網圖)
富而難貴
一盒來自(日本)高知縣的點心“土左日記”,為什麽寫成“左”而非“佐”?查閱的過程,對“船中八策”(大政奉還、議會開設、官製改革、條約改正、憲法製定、海軍、禦親兵、通貨政策)的始末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船中八策”的主旨是“大政奉還”。不動幹戈,(德川)幕府把統治權力交還給天皇朝廷,自我降格為一鎮諸侯。這一點令人深思。
(注:船中八策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土佐藩脫藩武士阪本龍馬在被暗殺前(1867年12月)提出的新的國家體製的基本方針)
談到中國人給世人的印象,“尷尬”“無奈”自不用說,有人把這歸結為,現代中國受“鬥爭哲學”的影響,要我說,與其說外來的革命影響到了中國,倒不如說,那革命的精髓對了中國人的胃口。縱觀數千年的中國曆史,就是一部“城頭變幻大王旗”“槍杆子裏出政權”的曆史。
反觀日本,“萬世一係”。從來沒有過改換朝代。雖然有天皇無實質控製權的曆史,但卻沒有哪位實權者,自己登基做天皇的紀錄。這也許就是日本傳統文化得以珍惜保護的根本所在。而中國,朝朝代代都是在殺戮的鮮血中破舊立新的。別說“大爺”“姑奶奶”們想做皇帝,中國的地痞流氓、草寇叫花子,不僅有做皇帝的夢想,而且成功登基做皇上者為數眾多。
在封建集權製的國家,一個家族要想成為大貴族,一定是要進入核心權力圈內。但是,在不斷改朝換代中,保證一直留在權力核心圈內是不可能的。所以,隨著家族遠離權力核心,必然走向沒落。中國人說:“富不過三代”,托爾斯泰說:“三代出一貴族”。如此想來:缺失貴族氣質,是中國文化的無奈。今天的中國,“農民”二字,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無知愚昧、髒亂差的代名詞。但是,如果追溯各自的家族曆史,三代以上與農民無關者恐怕寥寥無幾。
對未來的不安,形成“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今日有酒今日醉”,追求眼前利益,善走捷徑的特質。相信鬥爭哲學,推崇叢林法則,以“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為榮,以做人上人為人生目標。戴大鑽、開豪車、名牌裹身,住別墅、打高爾夫、周遊世界。富而不仁、富而不貴,媚權、媚錢見利忘義。
缺失獨立的靈魂和精神,焦躁苟且,自私貪婪。心中沒有寬裕,不可能釋放出“神定氣閑”的紳士風度、貴族氣質,談不上悲天憫人,服務公眾的文明意識!“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惡性循環!富而難貴,是中國人的宿命?
要改變,就要“安神定氣”。建立起切實保護個人尊嚴、名譽、財產等等的法律社會製度。好人切實得到保護,壞人得到應有的懲處。心寬了,氣自然也就定了。不再內心忐忑不安、外表賊眉鼠眼、行事偷雞摸狗、待人看風使舵……從“地痞流氓草寇叫花子”的德行中脫胎換骨。
首先,人的感情也好,思維也好是非常複雜的。比如一個人善良、仁慈,就一定非常有理智嗎?不見得。反過來,一個人比較冷酷,他就沒有頭腦,辦不成大事嗎?也不見得。所以對一些事情還是要定性定量分析,不能究其一點不及其餘。當年,撫養日本遺孤的大多數都是一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與知識分子沒有什麽關係。
另外,日本知識分子都是貴族型的嗎?不好說。以為,主要與大一統有關。日本在幕府將軍之下,有許多藩主,有一定獨立性,有自己的幕僚層,可以辦一些學校培養人才。最近熱播的一個日本連續劇就說了吉田鬆陰這個知識分子,他開了一個私塾實行有教無類,培養出了像後來的總理伊藤博文等一批出身低賤的人才。所以貴族與農民不是絕對的,看如何培養。
是轉貼,還是樓主寫的?紅葉的文章,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