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中誰是“本地人”
從學術的角度看,要被列入本地人的行列,必須和上海縣有關,無論如何,崇明人和大部分郊縣人一樣,都不能算本地人。
作為一個戶口本出生地和籍貫都寫著“上海”的崇明人,我經常陷入對自己身份的不確定中。
最近,一位北方的朋友對我說:“上海真的是個奇妙的地方,外地人肯定不是上海人,本地人居然也不是上海人,那麽到底誰才是上海人?”這讓我想起我剛在上海市區工作的時候,一位50多歲上海同事告訴我,其實我是一個本地人,因為我的籍貫是上海。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本地人這個說法,一下子從鄉下人變成本地人,頓覺受寵若驚。本地人是誰?我真的是本地人嗎?我決定尋找一下答案。
首先,我請教了學術圈的專家。上海地方史專家薛理勇告訴我,本地人就是上海的土著,也就是清末民初時祖籍上海縣的人。上海縣的地理位置包括現在的閔行區和浦東沿江一帶,比如浦江鎮、三林塘、周浦、閔行等。所有不在上海縣域內的人都不能算本地人,因此無論是崇明人還是南匯人、鬆江人,肯定不能算本地人。
著名的滬語專家錢乃榮也認同“本地人來自上海縣”這一說法,但是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探究,這裏的上海縣是指元朝時成立的上海縣,當時由鬆江府華亭縣東北部劃出的8個鄉被稱為上海縣,這個區域包括現在的上海市區,也包括大場、封浜、真如、梅隴、浦東等地。為什麽這麽肯定本地人得從元朝算起呢?錢乃榮解釋說,本地人的一大特點就是說本地話,而本地話是從元朝開始形成的,上海設立租界後,租界內在本地話的基礎上形成了現在的上海話,兩者一脈相承,音位沒有變化,隻是上海話有5個聲調,但本地話有7個聲調。
盡管兩位專家認定的上海縣略有差別,但總的來說,從學術的角度看,要被列入本地人的行列,必須和上海縣有關,無論如何,崇明人和大部分郊縣人一樣,都不能算本地人。
(網圖)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行政區域的變動,本地人有了新的含義。在網上,有網友總結的“上海本地人”定義,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本地人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具體還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上海縣土著。第二種,馬橋古文明土著居民。他們屬侗台係的古百越民族後裔,以奉賢馬橋為典型,分布在上海市南部郊縣地區。第三種是鬆江府人,鬆江府地區,包括鬆江,青浦,奉賢,南匯,金山,浦東,閔行,上海市區。
第四種廣義的定義則是將本地人認定為所有上海郊區縣居民。根據這個定義,隨著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的撤縣建區狂潮,以及上海城區的擴張,“上海本地人”已經擴大到所有上海郊區縣人。如果這種解釋是正確的,那麽崇明人又可以被算做本地人了。
有意思的是,人類和遺傳學專家認定的上海本地人概念更趨向於所有上海郊區人。2003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上海本地人源流主成分分析》的文章,提到由複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專家參與的研究中,上海本地人的研究樣本來自於上海市郊 9 個區縣 13 個鄉鎮的本地人群。
但是,不管使用何種歸納方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本地人”和“上海人”不是一類人,在網上,有網友還專門撰寫了《我是上海人,不是上海本地人》的文章以解釋兩者之間的差異。筆者認真比對了各種鑒別方法,發現最簡單明了的一個方法是,上海人說上海話,狹義的本地人說本地話,廣義的本地人說本地話或是各種郊區話,總之就是不說上海話。
其實本地人也說上海話。作為廣義的本地人,我在市區遇到崇明老鄉時,大多數時候即使我用崇明話開了個頭,另一個人也會下意識地用流利的上海話來接我的話茬。春節回家團聚時,從市區回崇明的年輕人即使剛剛和父母用崇明話交談完畢,轉頭遇上同在市區工作的年輕人,彼此之間也會心照不宣使用上海話或普通話交流。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麵,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宮崎駿的動畫片《百變狸貓》的故事,一群在樹林裏生活的狸貓,由於人類的造屋計劃而失去了家園。為了能夠在新的環境中生存,他們不得不變身為人類在城市生活。
狹義的本地人境遇也好不到哪裏去。我身邊的狹義本地人都擁有了一口漂亮的上海話。據說,現在鬆江、嘉定、寶山城區內的語言中已經充滿了大量的上海話。上海話一直被呼籲保護,但是本地話的式微卻很少有人提到。強勢語言代表著強勢的地位。有網友舉了個例子,在上大學時,他浦東的同學一般都要強調一下:“我是寧波人或者我是蘇州人”,意思是“我不是浦東本地人”。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但是卻長期受到歧視,甚至刻意隱瞞著自己的身份。這種本地人也不過是鄉下人的另一種說法吧。
追根溯源,這種社會的分層基本源於上海的城市化,首先搭上這列快車的是說上海話的人,看著窗外推著獨輪車陷在泥地裏的本地人,總是要忍不住要展示一下剛買的旗袍和西服。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搭上了這列快車,車上有喝咖啡的,也有吃大蒜的,本地人也洗洗腳上車了,車廂內人口膨脹、地皮緊張,車上開始爭起了新的排名座次。
不過我也在想另一種可能性,在未來,或許上海人之間不再以市區、郊區區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內環人、中環人、外環人、外環外人……
作者:小島 2015-09-15
相關文章:
遙望故國
曆史回顧
在上海相親:你該娶誰,你能嫁誰?
父親節前在上海街頭捕捉到的平凡父子情(組圖)
告別京滬普快1462次列車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 你能聽懂幾種?
在上海的就醫經曆
一個中國棄嬰的童話
去北京和上海旅行,什麽時候的空氣質量相對較好?
校友與校慶(圖)
說說我交往過的上海人
江誌成 江綿恒 江澤民與日上免稅行
記得9·9的人切勿忘記10·6,那才是值得紀念的日子(圖)
圓明園是我燒的!?(圖)
難忘今宵 26年前彭麗媛在廣場上與杜憲在CCTV(視頻)
走近周永康的美國親家
“柳樹種在河邊的象征意義”、“中日擀麵杖之比較”、“中日韓年糕文化背景的研究”、“中國南北方農村墓碑的文化差異”等等,這些均是中國高校的博士論文。
若私下問為啥研究此題目,答曰:“這個在XX領域還是個空缺,沒有人研究過”。這背後的意思也就不用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