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以來,中國社會較常以“右傾化”,“軍事擴張”的框架來理解日本,但一個真實的日本社會遠非如此簡單。戰後70年,日本正在以自身的方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國家發展方向定位。
戰後70年的日本視角
未完結的“後1995時代”
今年的日本,特別關注兩大震撼性事件的20周年紀念。一是阪神大地震,二是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兩大事件,都發生在20年前的1995年。從正統日本史來看,1868年明治維新,1945年二戰戰敗,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都是日本曆史的重大轉折點。不過,按照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看法,戰後日本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不是昭和天皇駕崩的1989年,而是1995年。
曾經擔任英國《金融時報》駐東京首席記者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曾經就這一問題采訪了遠離日本本土創作的村上春樹。村上認為,1995年是“日本奇跡成長神話的終結之年”。該年發生的兩起震撼性事件,對日本社會的衝擊極為巨大,其留下的課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村上指出,1995年之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當時日本人自信萬分,相信“日本模式”令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安全的,最先進的國家。然而,兩場突發震撼性事件,打破了這個神話。
阪神大地震,暗示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令日本社會醒覺到日本高度的技術力量麵對大自然之脆弱。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暗示了日本經濟高度成長背後的人心的黑暗麵(高學曆人士竟然發動恐怖襲擊),令勤勞團結守禮的日本民族形象瞬間破滅。經過了失去的20年,今天的日本,其實仍未能對以上這兩大問題作出圓滿回應。因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災難引出的能源問題,以及因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仍是未來日本必須麵對的棘手課題。
曆史認識的文化隔閡
曆史認識,對2015年的日本來說也是繞不過去的課題。1月15日,日本內閣秘書長菅義偉就日軍戰時南京暴行的遇害人數向中國提出異議。去年末,日本官方又積極利用《朝日新聞》就錯誤報道慰安婦問題的道歉事件,企圖向海外澄清所謂對日本的“誤解”,強調戰時慰安婦不是國家強製的(即所謂“狹義的強製性”)。
1月19日,首相安倍在以色列向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獻花。日本媒體解讀首相此舉意圖反擊中國國際輿論攻勢,以區別日本和納粹德國的戰爭責任。在中國看來,日本的以上種種作為無疑是在為其侵略行為漂白。但日本社會主流輿論又是以何種方式來理解這一問題的呢?
排除死硬右翼分子的曆史觀,筆者觀察到日本官方的說法對民眾有一定的說服力。這些民眾並不一定否定日本的戰爭責任,但都傾向認為中國的說法不符合具體史料,這說明日人看待曆史的方法在文化上具有一定共性,需要細心區別分析。
日本思想家加藤周一曾指出,中日兩種文化是根本不同的。中國人從普遍原理出發,然後到具體情況,把握全體以包圍局部。但日本人則執著於具體情況,重視特殊性,從局部開始以圖達到全體。日本學者選題往往從小處著眼,其學風經常出現見樹不見林的傾向,也是源於這種對事物理解的精致思維。
中日在曆史問題上的爭吵,可以理解為以上思維文化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例如,不少日本人認為把戰時日軍暴行和納粹德國的暴行相提並論並不妥當,因為在細節層麵日軍沒有像德軍那樣搞過種族大滅絕。又如慰安婦問題,日本史學界在日本國內沒有找到“國家強製婦女”的曆史證據。
去年《朝日新聞》就這一問題的公開認錯更加強了這一認識,令日本上下覺得有必要向外國澄清“國家強製婦女”和“業者強製婦女”的區別。再如,在南京暴行問題上,日本承認事件本身的存在,但卻認為中國提出的30萬人遇害人數不符合具體史料,有必要加以糾正。
從學術上來看,日本在細節上的考證精神不可否定,需要進一步加強跨國學術合作。但正如長年從事日本戰爭罪行研究的中國社科院專家步平教授不止一次的指出,日本戰爭責任問題不隻是學術問題,也是受害國的感情問題和政治問題。日本官方在政治上不斷糾纏於細節,不但不利於雙方和解,反而容易火上澆油,刺激受害者的情緒。
日本前外交官東鄉和彥在2015年1月出版的《President》雜誌也撰文指出,在國際社會來看(特別是美國),日本所強調的強製性問題根本無法改變各國對暴行本質的判斷。在外國人來看,那是“自己的女兒被強行帶走成為慰安婦”的那種感覺。日本不斷強調“國家沒有參與強征”,給海外的印象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為“過去的日本”辯護,令日本的海外形象越來越糟。東鄉強調,日本應該致力於和倖存的慰安婦達成和解,好好照顧她們的感受。
跨文化和解是極為複雜的溝通過程。雙方往往容易習慣性通過本國文化來解讀對方意圖,令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的誤解不斷加深。由於二戰結束後冷戰結構在東亞迅速形成,使得日本和亞洲鄰國和解過程中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後遺症。新一代中日韓的有識之士應多嚐試溝通交流,學習換位思考,為東亞曆史和解注入曙光和希望。
作者: 張 望 2015-01-28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
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相關文章:
中日兩國
有關日本
曆史回顧
換個角度看日本人的曆史認知
曆史糾結與相互需要:中日新常態
日本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與中國的長春
我們該如何紀念南京大屠殺
關於甲午戰爭的五個問題
兩次中日戰爭的曆史啟示
當今中國對日本衝擊的性質是什麽?
中日實現首腦會談前的幕後三個月博弈(組圖)
走出認識日本的方法論誤區
如何看日本?如何看中日關係?
日本將邁向軍國主義老路?
日本解禁的集體自衛權到底是什麽
用《菊與刀》解釋當今日本合適嗎?
美國人如何研究日本
曆史時代的劃分 亞洲諸國各持己見
一生擁有兩個祖國的“夜來香”(圖/視頻)
日本昭和天皇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
為慰安婦伸張正義的道路上,她們的政府辜負了她們
向哲浚—重新被記起的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
另一個亞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