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的越南新娘
國慶回河南林州的老家,發現小學同學已經有了兩個孩子。而另一個同學,依然還是孤零零的一人。聽母親說起,後者前年因為實在找不到媳婦,花錢從越南買了一個姑娘,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這個所謂的“越南新娘”,連同附近村子裏兩個被買過來的女人一起跑掉了。他們不知道,在外地,這種婚騙早已司空見慣。
在我的老家,一個年輕人如果不奮鬥到外地,留在家鄉的結果通常就是每年到建築工地打工。作為全國知名的建築之鄉,林州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跟外地人不一樣,外地人背井離鄉,幾乎是拖兒帶女甚至不再打算回來。我家鄉的情況是,每到農閑時節,這些人紛紛到附近的鄭州、安陽、長治等城市打工,農忙時節再返回家裏。即便是那些通過打工奮鬥成為包工頭的人,最終也會回到家鄉,而不願留在外地。
火爆的房地產市場支撐著建築行業的高速發展,雖然工作辛苦,但是收入很可觀。在林州的農村,絕大多數家庭都蓋起了兩層樓房。人們原本以為生活條件好轉,手裏有錢了,娶媳婦肯定也容易,但是,他們漸漸發現自己錯了。
經濟提升發展是一個連鎖效應,收入高了,各項支出也在水漲船高。母親告訴我,家裏這邊十幾年前娶媳婦送彩禮隻要一兩千元,後來逐漸漲到一兩萬元,現在已經漲到十萬甚至二十多萬了。
與城裏人結婚需要的花費比起來,這個數字還是少的。即便如此,這個六位數,依然在我心裏掀起不小的波瀾。母親後來告訴我一個更加嚴酷的現實:即使能掏得起十萬元的彩禮錢,也不一定找得到娶進門的姑娘。
我那個落單的同學,每年的收入也不錯,家裏早早蓋起了樓房,彩禮和結婚的錢都能出得起,但就是無“米”下鍋。據我所知,在不到三千人的村子裏,與他情況類似的男青年有好多個,而周邊的村子都存在相同的情況甚至更嚴重。
姑娘們去哪兒了
很多專家都說,這是計劃生育後的連鎖效應。農村地區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人們會選擇把女孩做人流打掉,男女比例失衡,導致現在適齡的男青年都成了剩男。但實際上,村裏與我同齡的男女青年比例基本持平。因此,計劃生育導致男女比例失衡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農村剩男問題,是另外一種隱藏的更深的男女比例失衡,這種失衡,是由經濟發展引起的。
在我的家鄉,表麵看起來樓房林立商鋪眾多。但服務性行業繁榮的背後,掩蓋不住其它經濟產業發展的空白。換句話說,人們外出打工掙來的錢,在家鄉隻用來消費,根本沒想過用這筆財富再去創造新的財富。沒有經濟產業做支撐,人們隻能選擇到外地去掙錢打工,大規模的人員外流,導致男女比例失衡。
我的兩個小學女同學,之前都在蘇州的電子廠打工,最後都留在當地結婚生子。對於她們來說,家鄉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留在外地比回家鄉結婚種田好太多。畢竟外麵光鮮的世界,要比村裏日複一日的單調生活更具誘惑力。
被遺忘的剩男
而家裏的適齡男青年,由於從事的建築行業裏女性較少,外流女性又導致家鄉女性減少,很多男性失去了選擇的餘地,成為一個個剩男。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被輿論大規模圍觀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他們是被孤立和遺忘的一個群體。
他們個個都是那麽賣力,身體都處於過勞的狀態,但是社會回饋給他們的,也僅僅是經濟上的極少部分。如果他們及時轉變思路還來得及,但這種轉變是何其困難。思維、能力左右和約束著人的大腦,更何況,長久形成的慣性思維,很難在短時間內清除。
他們的奮鬥是真真切切的,但這種奮鬥還停留在維持生存的階段。他們或許不知道,更多人的奮鬥已經把他們甩出了老遠。他們為了經濟的發展付出了汗水辛勞,但他們的肉體連同靈魂都被卷進經濟這個巨大的絞肉機裏,變得血肉模糊。
要想剔除剩男標簽,對他們而言,要麽留在家鄉創立財富,要麽選擇去外地奮鬥。但財富的積累雖然普遍卻不平均,你在積累財富的同時,別人也在積累,而且比你優越的人通常會積累得更快。
這看上去有些不公平,但在市場經濟主導下,這種不公平恰恰是社會發展以及個人奮鬥的最大原動力。沒有這種不公平,就不會挑動人們思變的神經,更不會讓人們改變一潭死水似的思維方式。市場經濟是以不公平為起點,以結果的迥異為結局。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經濟條件好的地方的男性,永遠要比經濟條件差的地方的男性更容易找到媳婦。但不管是在好的地方還是差的地方,自己的實力和能力雙優,就一定不會成為剩男。不過前提是,你得去努力奮鬥。
作者:金何 2014-10-20
相關文章:
遙望故國
在上海相親:你該娶誰,你能嫁誰?
中國式相親
鳳凰男:寒門難出貴子
從社會保障看中國脆弱的一麵
中國地震何以人員傷亡慘重
群體沉默的惡
夫妻間的十大期望是什麽?
男女經濟學
剩女是有人要,但自己寧缺勿濫不願下嫁又高攀不上,單著做單身貴族小資也無所謂。
剩男是完全沒人要,實在找不到女人,單著就是煎熬,就是遲早爆發定時炸彈。
有些西媒幸災樂禍說中國政府有意擴大 “剩女”問題,提醒 “剩女” 快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