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中寫道,昭和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不到一個月的9月8日向靖國神社派遣敕使,並於11月20日進行了戰後首次參拜。
1959年4月,天皇出席了太平洋戰爭和其他戰爭死難者供奉工作即將完成之際舉行的臨時大祭。此後分別於1965年10月終戰20周年和1975年11月終戰30周年之際進行了參拜。1945年之後,昭和天皇對靖國神社總共進行了8次參拜:1945年,1952年,1954年,1957年,1959年,1965年,1969年,最後一次是在1975年。
除了該筆錄之外,此後相繼出版的資料《卜部亮吾侍從日記》和指導天皇寫作和歌的和歌詩人岡野弘彥的《四季之歌》等也證實了上述事實。在近年的昭和天皇研究中已成為定論。
實錄中寫道,昭和天皇1988年4月28日在吹上禦所與富田會麵時“提及靖國神社供奉所謂甲級戰犯一事及天皇本人的參拜事宜”。實錄還提到,“2006年《日本經濟新聞》7月20日就富田長官的筆錄(包含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的經過和天皇參拜靖國神社的情況)進行了報道”。
1979年4月,日本共同社與《朝日新聞》的報道披露了1978年10月時任靖國神社宮司暗中供奉14名甲級戰犯。1985年,日本舉辦了各種戰後40周年紀念活動,昭和天皇雖有出席,但沒有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經濟新聞》在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的2006年7月獨家報道了“富田筆錄”,最早指出了昭和天皇不參拜靖國神社的原因,當時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
《昭和天皇實錄》是有關昭和天皇的唯一官方資料集,共分61冊(合計約1萬2千頁)。該實錄記載了包括太平洋戰爭從爆發到結束的詳細經過等,因此其中所揭露的有關日本昭和史上的新曆史事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實錄內容交織了一些新資料,反映出天皇雖然戰前對軍部的專橫心懷不滿,但未能阻止事態惡化至發生戰爭,戰後也被持續追究戰爭責任的“君主的苦惱”。
實錄內容顯示即位不久後昭和天皇就開始為陸軍的失控而苦惱。1928年6月發生的中國軍閥張作霖被炸事件成為昭和天皇人生的轉折點之一,這個事件給時年27歲的天皇的內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
圖為1921年作為皇太子的昭和天皇(左)出訪英國 |
天皇接到報告得知,此次事件是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策劃的。盡管昭和天皇要求陸軍出身的田中義一首相嚴厲懲治河本,但是遭到陸軍的反對,第2年6月27日僅對河本給予了“犯人不明,對責任人作出行政處分”這一很輕的處分。
“由於和之前說明的情況大相徑庭,天皇以強硬的口吻要求質問田中,甚至要求田中若不能查出責任人就引咎辭職。當田中要辯白時,天皇斥責其稱沒必要辯解”。
田中內閣在同年7月2日全體辭職,天皇對自己發火致使內閣解體進行了反省,從此以後一直保持克己的立憲君主姿態。
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發展至日中全麵戰爭後的1939年7月5日實錄記載稱,希望與美國合作的天皇對力圖加強與德國關係的陸軍“陰謀”加以斥責,向陸相板垣征四郎表達了“對陸軍體製的批評與不滿”。
實錄內容顯示昭和天皇事先不知柳條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根據日本關東軍的謀略,當時的滿州奉天(沈陽)附近柳條湖的南滿鐵路線路被炸毀,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日本昭和天皇(當時30歲)於次日19日上午9點半得知了該消息,而最早的匯報並非來自軍方,而是來自看到報紙號外的侍從武官的報告。隨後,天皇再三要求首相若槻禮次郎和參謀總長金穀範三不要擴大事態。
實錄中還記載昭和天皇向內大臣牧野伸顯表示了“擔憂滿洲問題的意思”。美國發布了不承認滿州新事態的聲明。次日,天皇表示“首相樂觀地認為說明我國的態度,美國會表示理解”。
之後天皇還擔憂事變導致的經濟壓力。對於同年4月5日向中國東北增派兵力表示“是否將刺激各國”、“報紙的誇張報道是否會對各列國形成刺激”,多次進行詢問。
同年9月8日,凱旋而歸的前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參謀石原莞爾等人謁見了天皇。當時天皇問本莊,“風聞滿洲人沒有獨立的想法、或此舉是關東軍有計劃的行為,這是否屬實”?
1941年7月31日的實錄記載稱,對於沒有勝算就主張對美開戰的海軍作戰計劃,天皇認為“這就是自暴自棄的作戰,非常危險”。其晚年1988年4月25日的記載顯示,天皇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令人討厭的回憶”。
根據新發現存世的侍從長百武三郎的日記,實錄1938年7月12日記載稱天皇擔心國內經濟,立誌節儉而從簡用餐;1939年10月27日記載稱,天皇指出“關於皇室之事均不批評討論,似乎萬事皆可,這種進講和聽講毫無用處”,從中似乎可以看出其對天皇至上的風潮有著加以批評的一麵。
1930年6月10日,海軍軍令部長加藤寬治反對簽署《倫敦海軍條約》,向天皇直接提交辭呈。當天的實錄援引侍從日誌記錄稱,天皇“極為煩憂”,顯得很苦悶。
關於1936年“二·二六事件”,實錄引用侍從日記記述,記載了天皇與侍從武官長本莊繁、陸相川島義之會麵的確切時刻。事件當時天皇周邊的舉動因此變得明晰了起來。
實錄中首次揭示了戰爭時期天皇在神明前祈禱戰爭勝利的《禦告文》的原文,從中可知昭和天皇在“終戰”之前的1945年7月底到8月初一直在祈禱戰爭勝利。但當時“終戰”也是大勢所趨,昭和天皇此舉到底意圖何在?這似乎給日本昭和史帶來了新的謎團。
昭和天皇在6月22日的禦前會議上作出了進行停戰討論的指示,7月在蘇聯的斡旋下推進和解工作,“終戰”已不可避免。專家指出,“當時,天皇應該已經決定‘終戰’,但為什麽又祈禱戰爭勝利,這成了一個謎”。
“禦告文”是天皇在宮中三殿(賢所、皇靈殿、神殿的總稱)和伊勢神宮等處進行祈禱的神道祝詞,而由天皇勅使(使者)代理進行祈禱的祝詞則稱為“禦祭文”。
《昭和天皇實錄》刊載了包括大正時期在內的11篇禦告文和禦祭文的原文,包括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後的1941年12月9日的宮中三殿宣戰親告儀式、1942年12月12日的伊勢神宮戰勝祈禱等。
難以理解的是1945年7月30日向大分縣宇佐神宮、8月1日向埼玉縣冰川神社、2日向福岡縣香椎宮派遣勅使,“祈求擊敗敵國和消除神州禍患”的禦祭文。
作為新事實,針對天皇幼年時期的信件和作文、23歲時的1925年1月22日為治療鼻炎而接受手術、以及戰前和戰爭期間的決策等聽取其親信意見的“拜聽錄”中出現了以往不為人知的部分等。
關於與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麥克阿瑟將軍的會晤內容,實錄則援引已公開的外務省記錄,僅對兩人的第一次會晤有所涉及。實錄中沒有關於天皇表示對戰爭“負全責”的記述,但宮內廳在“重要事項”中引用了麥克阿瑟回憶錄中的相關內容。
宮內廳證實存在天皇身邊人士在戰後傾聽其戰時回憶的“拜聽錄”,但表示無法確認該資料現存何處。但另一方麵,有關昭和天皇與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麥克阿瑟將軍會晤的全部記錄、向身邊人士談及戰爭爆發原委等的“拜聽錄”等受人矚目的資料則因“沒有找到”而未被列入,沒能填補昭和史的空白。
日本作家保阪正康分析《昭和天皇實錄》稱,宮內廳想要傳遞的並非昭和天皇是和平主義者還是好戰性格,而是凸顯出聽取臣下的匯報後進行批複的在君主立憲製框架內行事的天皇形象。書中天皇主動下達指示的情況屈指可數。
例如關於開戰的原委,1941年10月東條英機被選為首相,但書中並無天皇積極將東條扶上首相之位的描述。此前普遍認為內大臣木戶幸一依照天皇之意推舉東條,然而實錄中記錄的卻是木戶主動提案後天皇予以批準的內容。可以說這種寫法是為了不牽連天皇。
然而在作出終戰決定時,天皇勇敢地站了出來。實錄在內容上並無新意,但卻突然塑造了天皇的強硬形象,稱其縱觀局勢變化後希望結束戰爭。
另一方麵,令人感到宮內廳投機做法的部分是關於天皇與盟軍司令麥克阿瑟的首次會見。書中將天皇完全未談及自身戰爭責任的外務省官方記錄,與寫入天皇表示“自己承擔全部責任”的《重光葵外交回想錄》和《麥克阿瑟回憶錄》同時收錄。而實錄的其他部分並沒有類似的矛盾做法,不禁令人質疑為何單單這裏采取這種方式。
實錄中細致記錄了戰後天皇多次慰問地方以及如何受到民眾的歡迎。此外,實錄還顯示昭和天皇從未親自說過退位一事。
宮內廳介紹稱實錄編撰時使用了3152份資料,其中包括了“侍從日誌”等非公開內部文件以及《百武三郎日記》等約40份新資料。學者等認為“沒有能夠推翻一般學說的新記述”。
與明治和大正時代相比,昭和時代媒體發達,除宮中外民間也有大量資料,如果今後有更多的人仔細閱讀實錄並加以驗證,或許會對曆史有新的解讀與發現。
問好!
日本也有反戰組織,他們同時也是共產主義分子,所以美軍不用他們。
假裝姐說的好。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當時畢竟要找日本人來run戰後的政府,而此時日本的政客隻有軍國主義者和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之分,於是隻能找不那麽狂熱的上台,但如此一來軍國主義是清除不了的。比如戰後的首相吉田茂,就是這種人。
反觀德國,希特勒還在台上的時候就有軍官策劃暗殺,說明德國人內部還是有相當的反納粹力量的。
這裏的"集體供奉",是“和其他陣亡將士一起供奉”的意思。
在1978年之前靖國神社供奉的名單中沒有甲級戰犯,昭和天皇多次前往參拜。而同年10月由當時靖國神社的宮司和政府把這些對戰爭負主要責任的甲級戰犯加了進去。對此舉昭和天皇表示了不滿並放棄了參拜。
問題是占領軍對他的處理,當時費了天皇製(象征天皇)就少了很多後患,如今左派右派都反對占領軍的對天皇的處理。當然反對的原因不同。
美軍留下天皇作象征,同中共留M思想一樣,是要安撫一大批追隨者。統治者就是這樣互相利用,講道義就太單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