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來,日中政府是否有過像現在一樣高聲互叱的時代?
過去,即使有不信任感,政府也會極力抑製公開的批判。發言人使用非理性的言辭指責非難,外務省向對方大使和公使抗議,這種事態的長期持續從來不曾有過。
圍繞釣魚島的問題,日中糾紛不斷。中國現在雖然沒有了抗議示威活動,但反日勢頭愈加高漲。甚至有人知道對方是日本人後,就會唯恐避之不及。
《朝日新聞》記者7月訪問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曾經的激戰場中國山東省劉公島時,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遺址接待處的男性工作人員就表示,“不希望日本人來參觀”。記者想在參觀者名簿中寫上名字就離開,沒想到也被拒絕了。
今年正值開戰120周年之際,中國對日清戰爭教訓的宣傳格外積極。研究會和圖片展等活動的籌辦接連不斷。
日清戰爭對中國來說有著特別的分量。同為亞洲國家,中國卻敗給了曾經像對待幼弟一樣授之以文明的日本,堪稱奇恥大辱。中國近現代的苦難正是源於這場戰爭——這樣的曆史認識已經廣泛深入人心。這一切與原日軍帶來的傷害和抗日記憶也重疊在了一起。
今年,中國政府將劉公島指定為了“海洋強國”的教育據點,致力於宣傳“勿忘120年前的屈辱”、“現在正是需要全麵鞏固中國海岸防線的時刻”。
而另一方麵,在日本人的意識中,69年前的二戰結束卻是現代的起點。戰後日本專注於經濟,壓縮軍備,走上了和平的道路。有不少日本人對此引以為豪,但也有人對鄰國至今依然重提戰前問題而感到不滿。
總之,對於“同時代史的界線應劃到哪裏”這一曆史標準,日本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分歧。
在日本生活了11年的中國複旦大學教授張翔(57歲)指出,“甲午戰爭和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等,這些中國十分重視的史實日本都不怎麽教。這正是日本閣僚和進駐中國的企業幹部們常常因無心之言引起騷動的原因之一”。
憤怒的越南也有作為侵略國的一麵
不同的曆史標準在中國和越南之間也不斷顯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今年發言稱,“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這本是在批評日本和歐美語境下的發言,但卻深深激怒了越南的知識分子。
越南原外交官阮玉鸞(67歲)怒稱,“這是扭曲中越曆史的發言。再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活躍著侵略的基因”,“在過去10個世紀,中國曾進攻越南15次,數萬婦女兒童被殺害”。
而這樣的越南,在鄰國柬埔寨的眼中也是侵略國。
1970年代末,越南驅兵進駐柬埔寨,攻占其首都金邊,確立了親越南的政權。對於之後大約10年留駐,越南認為這是“為了終結虐殺自國國民的(柬埔寨)波爾布特政權”。但是對於柬埔寨人來說,隻能認為這是“被越南侵略的屈辱的10年”。
曆史的標準為何差異如此之大?成立近代國家之時,各國國情迥異。譬如日本是在明治維新後,產生了超出藩(諸侯)這一行政單位的國家意識,即使在經曆了第二次大戰的戰敗以及隨後被占領之後,這種國家意識也依然維持了下來。而亞洲很多國家得以自立,是在歐美或日本放棄了殖民統治並從當地撤離的二戰以後。
另一方麵,歐洲各國在兩次大戰中同時參戰,深受創傷。戰後也都大致在同一時期複興,構建了超越對立的歐盟(EU)。歐洲各國共同的曆史和記憶也很多,如今“歐洲人”這一共同的認知也在逐漸形成。
以適合本國需要的時間點劃分曆史,以易於本國國民接受的文脈闡述曆史。自古以來諸多國家以這樣的方式利用著曆史,而在如今的東亞,這種情況已經達到了比較危險的境地。
設立獎學金促進交流理解
對鄰國之間相互仇視的現狀感到厭倦的聲音也已出現。
香港實業家曹其鏞(75歲)對日中兩國無法解決當今的險惡關係深感憂慮。曹其鏞出生於中國浙江省,1950年代曾到東京留學,當時日中尚未恢複邦交,但他常與住在同一宿舍的日本人推心置腹地交談,交到了一生的摯友。
他希望自己能做點什麽,於是從私家財產中拿出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億2千萬元)投資設立了獎學金。
這項獎學金將日本的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一橋大學,和中國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連結在一起成立了留學項目,每年從日中兩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派遣100名留學。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為期1個月的日中聯合集訓。曹其鏞表示,“希望培養一批青年才俊。如果每年能在亞洲培養出100名熟知中日情勢的領導者,島嶼的所有權問題等有望迎刃而解”。
在中國的國營電視台上,坐在戰車上身著迷彩服的安倍晉三首相的身姿不時登場亮相。在領土問題上,一旦有其他國家批評中國,中國就會強勢地、一邊倒地報道“中國的固有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有些觀眾會對此全盤接受。
不過,對此冷靜看待的知識分子和大學生也不在少數,他們通過網絡了解了國外的報道和對中國的評價。
中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網絡大國。如果政府的見解難以接受,人們會瞬間通過網絡找到國外發布的可靠信息。中國人逐漸積累了不少識破當局“謊言”的鍛煉經驗。
事實上,比起越南和菲律賓,中國的民族主義讓人感覺並沒有那麽聲勢浩蕩。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回答“領土紛爭總會演變成武力衝突”的中國人隻有62%。這在東亞各國中是相當低的。
盡管如此,隻要曆史問題上的對立依然存在,紛爭的火種就不會消失。
實在不能繼續放任“溝壑”的存在——張翔教授響應東京大學、首爾大學曆史學者的呼籲,從去年開始加入了三國聯合的曆史研究會。今年是加入研究會的第二年,日中韓對“日清戰爭”的不同理解入選了研究主題之一。
采訪後記:比較曆史觀 實現相互理解
盡管生活在同一個亞洲,鄰近國家的人們學習著怎樣的曆史、以怎樣的文脈闡述著曆史,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要像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一樣記述曆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同時記述多種曆史觀並加以比較。不僅可以明確受害和加害的立場,還能了解相互間根深蒂固的世界觀的差異。在了解了“差異”之後,無疑能夠向著相互理解邁進一大步。
《朝日新聞》 特別編輯委員 山中季廣 2014.08.31
相關文章:
有關日本
中日兩國
越南是中國的克星?--曆代征越慘敗史
讀闕特勤碑 理解蒙古人的心
中國:是否難以成為蒙古人的朋友?
克服曆史問題應站在對方的視角理解戰爭
南亞國家對中國海軍巡航反應各異
越南反華暴亂後的思索:誰來保護華僑?
越南反華暴亂:全世界都知道,隻有中國不知道
中國在伊拉克撤僑背後的隱憂
“亞洲時代”隻是海市蜃樓?
關上亞洲的“潘多拉魔盒”
日本和中國的“減敵外交”與“增敵外交”
對中國的南海外交宣傳策略進行反思
回顧:中日這些年的和解與反目
日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由來
日本解禁的集體自衛權到底是什麽
從日本防衛大綱的切換看現代史
日本自衛隊創建六十年的曆史
如何看日本?如何看中日關係?
日本將邁向軍國主義老路?
戰犯孫輩們的靖國神社和戰爭(圖)
日本甲級戰犯東鄉之孫談首相安倍參拜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到底是什麽?
安倍晉三為什麽拒絕“德國式道歉”?
BBC記者:我看中日“缺失的曆史”
為慰安婦伸張正義的道路上,她們的政府辜負了她們
日中曾就低調處理慰安婦問題達成共識
向哲浚—重新被記起的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
中國版東京審判庭審記錄為何姍姍來遲?
從圖表中看到中日兩國最真實的差距
從中國地鐵看日本和中國的共同點
中國稀土策略失敗?日本需求方又變為“強勢”
孫文的女人
日本基督教血淚史 和一個中國人的傳聞
中國的“地溝油”與日本的ODA
日本對華情報戰的甲午背影
另一個亞洲故事
你對日本的具體細節非常了解,同意你所說的。
把中日關係引向無法脫出泥潭的不是安倍,是他的前任野田當政時購買了日本私人“所有”的釣魚島歸為國有的。安倍對曆史的認識問題更是火上澆油,把那潭泥水越攪越混了。
用黨教育出來的理論看日本、在日本生活一定很憋屈,還不如趕快棄暗投明回到祖國去。
隻是現在的日本政府完全不顧中韓等鄰國的感情一意孤行。
中共政權一貫是內王外聖的,隻要一你不幹涉和批評中共的政權,中共非常願意盡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所以,不是安倍政府非要把釣魚島“收歸國有”和高調的參拜戰犯,中日關係還是會像72年以後那麽友好的。
中國幾千年前的詩經《詩·小雅·北山》裏說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那小小的釣魚島還需神馬認證歸屬?
對於你的其他問題,博客裏貼的有關問文章可供參考。
就此打住,恕不打擾了。
你的回複更令人不解。
日本前總理野田及其內閣怎能稱之“偏左”政府呢?正是野田當政時,購買了日本私人“所有”的釣魚島歸為國有。把中日關係引向無法脫出的泥潭。
如果憑表麵言語來衡量的話,安培在第一次執政時對中的講話那簡直是個日中友好的模範。
日本什麽時候出過偏左的政府?
“許多30多年前被邀請的日本青年成為極右分子。”這話根據是從哪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