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內閣7月1日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這一政策變化在外界的預料中。由於幹係重大,有些媒體將之解釋為“曆史性的轉折”。因此,飽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國家(尤其是中國、韓國、朝鮮),有充分的理由想知道:這是否構成著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重要一步?照此發展下去,日本是否將迎來軍國主義的複興?
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毫無疑義;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可能性甚微。
其實,日本走向“正常國家”的曆程很正常。
戰敗國謀求恢複正常國家地位乃普遍現象,其中國防部的重設與軍隊的重建是重要標誌。就二戰戰敗國而言,意大利因為投降早,1945年居然成了戰勝國,自然有了國防部,組建的武裝部隊包括陸軍、空軍、海軍與憲兵,多次參加國際維護行動並發揮領導作用,如2007年領導駐黎巴嫩維和部隊。聯邦德國則在1955年恢複了國防部並組建了聯邦國防軍。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裁定國防軍的防衛行動不限於德國境內。2003年德國與荷蘭聯手接過了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的指揮權。
日本2007年1月把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自衛隊還沒有改名(未來改名的可能性很大),其在維和行動中的作用限於為盟國供油、提供運輸工具、負責裁軍複員等。2013年底首次為韓國維和部隊提供子彈並因此遭到批評。
戰後的日本表現為奇怪的二重性:一方麵拒絕對二戰進行全麵而徹底的反省以贏得其侵略受害國的諒解;另一方麵則強調戰爭給日本帶來的各種危害與災難,尤其強調自己的“原爆”唯一受害國身份,因而強調和平、不戰。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要求德國與日本均重整軍備。與德國總理阿登納的做法不同,時任日本首相吉田茂審時度勢,對此加以拒絕,確立了“安全上依靠美國、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吉田路線,這一路線因為“吉田學校”的眾多學生而得以長期執行。
隨著冷戰的結束,小澤一郎在1990年代提出了“正常國家論”。由於“五十五年體製”終結後的政局變幻,以及經濟上經曆“失去的二十年”,“國家正常化”進展緩慢。但是,“實現國家正常化”已經成為大部分日本政治家的共識,差別在於實現正常化的途徑與時機。
小泉五年多的執政為日本經濟結構調整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迎合日本因為少子高齡化等原因導致的社會整體右傾保守化趨勢,試圖以“靠攏美國疏遠中國”的方式推進“正常化”進程,參拜靖國神社就是這一路線的集中表現。但他2006年9月出乎意料地自我結束了政治生涯,並選擇安倍晉三為接班人。
安倍雖然實現了從防衛廳到防衛省的升格,但自民黨的弱勢地位與隨後民主黨的崛起打斷了這一進程。民主黨外交上的搖擺與內政上的無所作為兼失誤讓老百姓倍感失望,從而給了自民黨東山再起的良機。2012年12月挾高民意支持率第二次上台的安倍因而有本錢展示:“我這次不一樣了”。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雖然此前隻射出兩支(為了強化其改革,最近才提出新的“第三支箭”議程),客觀上還是產生了一些效果。2013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驗證了這一點:執政聯盟雖然沒能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但席位過半,改變了“扭曲國會”,顯示執政聯盟依然有過半民意的支持。這給了安倍進一步推進“正常化”的動力。因而在9月份提出“積極和平主義”,12月底為韓國維和部隊提供子彈。進入2014年,基於修改憲法第九條的民意基礎尚不具備,他改變操作方式,一方麵希圖修改憲法第九十六條以降低修憲門檻,另一方麵則通過修改憲法解釋來解禁集體自衛權,並在6月底實現了對公明黨的說服工作。
可以預期,在社會整體保守化的趨勢下,政權相對穩固的安倍政府,會繼續把中國的崛起描繪成對日本的威脅,以此作為推進“國家正常化”的一大動力。實力相對下降的美國在東亞奉行“再平衡”戰略,樂見日本在安全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從而成為安倍推行其“正常化”政策的另一動力。
那麽,又怎麽證明整體保守化的日本,在變成“正常國家”後,不會走上二戰時期的軍國主義老路?
軍國主義大致上可以定義為:把國家置於軍事控製下,使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個方麵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製度。換言之,軍國主義要求做到,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製度、國家行為等方麵都貫穿“以武力實現國家政策目標”。而國際環境、國家製度設計、民眾意識等方麵都阻止日本再度變成軍國主義國家。
國際環境方麵,核武器有助於防止主要大國之間爆發全麵戰爭;北約與美日同盟是美國保持世界領導地位的兩大軍事支柱,美國不會允許日本擺脫同盟關係進而成為對自己構成重大威脅的國家。美日同盟的功能包括支持日本與約束日本兩個方麵。
國內方麵,國際經濟合作讓日本實現了二戰時通過軍事手段未能實現的目標:源源不斷獲得原料,產品與投資進入外國市場,等等。天皇虛位製、三權分立製度、(軍隊)文官製度等則從製度上防止日本恢複為二戰時的軍國主義國家。
民眾意識是很重要的一點。大部分的日本問題研究者與觀察家大概會同意:日本的軍國主義教育製度已經被鏟除;二戰後的日本,和平主義深入人心,日本人現在津津樂道的一點是,二戰後日本自衛隊迄今沒有因為戰爭原因死亡一個人;日本政府拒絕像德國那樣反思二戰侵略罪行的原因有多重,但這不意味著日本人依然好戰如昔;日本的和平憲法是在美國主導下製定的,但反對修改和平憲法的力量主要來自日本國內而不是美國。
按照日本官方的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隻是規定,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遭到武力攻擊、從根本上對日本國民的生命和權利形成明確危險的情況下,允許日本行使“必要最小限度”的武力。也就是說,以前日本隻能在遭受侵略時予以反擊,現在可以在自身未遭受侵略時動用武力。這離向海外派遣作戰部隊還有一段距離。像意大利那樣領導維和部隊是下一步的事情,像德國那樣領導國際安全部隊則是下兩步的事情。
至於日本以武力侵略他國,很難想象會獲得日本國民的支持,也會因為違反時代特征而難以獲得其盟友美國的支持。
FT 2014年07月02日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 薛力
日本“轉正”意味著什麽?
日本內閣本周宣告,日本擁有保衛盟國的權利,從而讓該國放棄戰爭的憲法失效。日本因此將加入其他擁有相同權利、想必喜歡戰爭的國家行列,包括新西蘭和瑞典等出名的“好戰”國家。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擁有所謂的集體自衛權。二戰期間與日本同樣站在錯誤一方的德國,其西半部實際上自1955年加入北約(Nato)以來就有義務保衛盟國。隻有哥斯達黎加之類的國家才堅決奉行和平主義原則。哥斯達黎加的憲法規定,該國不得保留軍隊。
因此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日本一直是一個例外。我們也許哀歎以下事實:又有一個國家宣告準備在必要時發動戰爭。我們還可能憎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民族主義言論。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國家所做的隻是向著成為一個“正常”國家邁出了一小步。
自1947年美國占領軍擬定日本憲法以來,日本放棄了發動戰爭的權利。該國憲法第9條(即所謂的“和平主義條款”)規定:“日本國民永遠放棄以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為達此目的,日本將“永遠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的確,日本軍人在近70年的時間裏沒有在實戰中放過一槍一彈。然而,日本沒有陸海空軍的觀點經不起考察。除了名稱外,日本的“自衛隊”是一台現代化的戰爭機器。
幾乎從和平憲法生效的那一刻起,美國就試圖說服日本放棄和平主義。朝鮮半島爆發戰爭之後,美國得出結論,自己並不想要一個不肯動武的盟友。然而,日本政府卻發現和平憲法帶來了不錯的實惠:將防務外包給美國,而日本自己一心奔小康。
這種地位或多或少保留了下來。就在不久前,日本自衛隊裝有轉彎顯示燈的坦克還需要在公路的紅綠燈處停下來。然而,在十年前,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就開始微調“和平主義”的定義。他為阿富汗戰爭提供後勤支持。他向伊拉克派遣了一個軍事小分隊,盡管該分隊被禁止作戰,因而幫不上什麽忙。小泉純一郎還提出了集體自衛的問題,他指出,嚴格來說,即便美國的一艘航空母艦在日本海岸外遭受攻擊,日本也無法幫助。
安倍晉三更進一步。在他的領導下,日本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出台了保密法,還弱化了武器出口限製。學者肯尼斯•派爾在其2008年出版的《日本崛起》(Japan Rising)一書中曾預計,日本政府將會對防務政策做出重大修訂。他現在表示,安倍晉三推動了一場“巨大改變”,而中國的實力和自信日益增長讓他在這方麵更加順手。
這帶出了數個問題。第一,我們應該警惕日本擺出更為正常的防務姿態嗎?畢竟,德國參與了阿富汗戰爭等衝突。德國甚至還有兵役製。說日本不應享有其他國家享有的權利必定意味著,日本特別不值得信任或沒有認真反省。這當然是中國和韓國許多人持有的觀點。雖然日本政府已經在許多場合道歉,但那些道歉的真誠性受到質疑。然而,人們也應當根據日本的戰後記錄做出評判。沒錯,日本和平主義有美國核保護傘的保護。但自1945年以來,日本從未直接參與任何衝突。
第二個問題是,安倍晉三的做法是不是有點陰險?知名學者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將日本憲法第9條稱為“日本的榮耀”。安倍晉三對該條款做出重新解釋而不是修訂,繞開了修憲所要求的公投——他幾乎肯定會輸掉公投。東京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傑夫•金斯頓(Jeff Kingston)表示:“人們對安倍要挾持日本走向哪裏深感不安。”他說,和平主義已成為日本國家身份認同的“試金石”。確實,公眾未能圍繞如此重大的改變展開辯論。一名男子自焚以抗議安倍對憲法重新做出解釋,但幾乎沒有一家日本媒體認為這件事值得重點報道,這令人擔憂。當中國媒體展現類似的選擇性時,我們稱之為政府審查製度。
第三個問題是,假設重新解釋憲法獲得國會批準的話,安倍打算如何運用其新獲得的自由。相關的問題是日本的鄰國(尤其是中國)將如何反應。部分日本人確信,日本將被拖入美國的下一場軍事冒險。
華盛頓日益擔心的則正好相反:美國可能被拖入日本與中國在東中國海的領土糾紛。
安倍晉三似乎暗示,日本可以幫助菲律賓等較小國家在與中國的爭端中保護自己的領土利益。這可能讓馬尼拉和河內感到欣慰,但會招致北京方麵的憤怒。很難否認日本擁有更為正常的防務姿態的權利,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歡呼這一變化。
FT 戴維•皮林 2014年07月04日 譯者/鄒策
相關文章:
日本解禁的集體自衛權到底是什麽
從日本防衛大綱的切換看現代史
日中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由來
日本自衛隊創建六十年的曆史
美國矛盾的“中日平衡術”
日本新防衛大綱重視機動能力
日本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欲實現“三保險”
日本防衛產業之變
日本推動武器出口存在中國與市場因素
世界軍事版圖的變異
釣魚島與美國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991830-1.shtml
但是日本現在的行為,確實是在以軍事裝備的出口和軍隊的海外參戰為依托的:勢力擴張行為。
這種不以和平為目的的非和平的行為,就是新型的軍國主義行為。
此次中國強軍,完全是日本這樣的非常態國家騷擾的結果,其實我覺得日本得利者本意未必想招惹中國,隻是利用反中來達到軍國主義公開化對外擴張的狀態,增加‘凝聚力’,怎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我以為‘是否會’這幾個字可以去掉,中國符合一切關於‘軍國主義’的定義。
此次日本修憲,完全是中國這樣的非常態國家騷擾的結果,其實我覺得中國得利者本意未必想招惹日本,隻是利用反日來達到緩解民心喪盡的狀態,增加‘凝聚力’,怎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真正能讓軍國主義複活的,最終將是人類對資源的爭奪。人口不斷膨脹,而地球資源再多,畢竟是有限的。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根本性危險,它像休眠的火山一樣等著我們。
如何最公平有效的實現全球的資源配置,將是未來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科技進步可以幫助解決部分問題,但最終還是要靠人類社會本身的進步。
世界從來不是靜態的,未來戰爭的危險來自何方?戰爭的發動者都相信的一點就是,戰爭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並且自己是神聖正義的化身。要警惕!
---美國要重返亞洲,但經濟不濟,必須要在亞洲樹一個歐洲的英國來代使。
---日本從來沒有被周邊誰打敗,倒是打敗了所有的周邊。向周邊的敗國道歉?,曆史上沒有
---日本的自衛隊軍事力量比別人的國防軍還厲害。還沒有到自歎不如的地步。
---日本不論要實施美國的馬前卒作用,還是要本身走出去,都可能會章顯軍事力量。對周邊的敗國來講,這就是“威脅”,就是“軍國主義複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