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AKB4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瀕危的中國鄉鎮中學

(2014-06-16 07:20:23) 下一個

瀕危的中國鄉鎮中學

 
 

 


    一段三個少年暴打一個少年的熱門視頻,把鄉鎮中學這個名詞推到了公眾麵前。事實上,鄉鎮中學是一個瀕危詞匯,這幅突然被掀開的鄉鎮中學的臉孔,其實一直都是傷痕斑斑。

    我的初中是在鄉鎮中學接受的教育,老師是本地“土著”,上課叫老師,下課就是拐彎抹角的親戚。老爹在村裏看到年輕的老師,都會陪著笑臉問我在學校如何,然後必定跟一句,不聽話就狠狠地打,沒事,打壞了算我的。這話總讓一邊的我,偽笑得又假又恐懼。

    上世紀90年代,鄉鎮中學的老師多是硬氣的中專畢業生,大多是分配回原籍,村裏有地,外地分來的幾個會說普通話的白淨老師,也很快成了當地的女婿和兒媳。生活對他們的要求是上得講堂下得田地。我的英語老師就常常褲管卷著,腳丫子粘著泥,頭發亂蓬蓬地跑到教室,教我們單複數。

    我現在才想起來,英語老師在地裏拔苗的時候,會不會想單複數的問題?

    初一四個班,學生來自鄉裏的十來個村。一學年沒結束,四個班分成了四類班,第四個班,基本上也就是後50名的學生,升到初二,這個班的番號取消,約6成的同學自動輟學去了村辦工廠,剩餘的4成被分流到其他三個班。到了初三,根據成績,分成快班和慢班加一個普通班,分班後兩個月,普通班因輟學太多解散,剩下不足10名學生被分流到慢班。

    分到慢班的打擊,對一個青春期少年是毀滅性的,老師和快班的不一樣,授課進度不一樣,考試試卷不一樣,突然之間,你被貼上一張二等學生的標簽,而且隱隱標注著你的未來就此灰暗。

    那種焦慮和自卑無法在務農的父母那裏得到寬慰。他們掙紮在泥土裏尋求一家人的吃喝,肩膀都快被壓垮,給你扯布做衣,種麥子磨麵,索求關注精神世界是奢望而不可得。

    初三的末期,班裏的五分之一學生放棄中考報名,特意複讀一年,為了考師範類中專,畢業對口直接回鄉教書。三分之一的學生苦挨著等那張畢業證,五分之一的學生去了技校,剩餘的去了高中和本地打工。

    和城市初中生課餘時間在補課不同,鄉鎮中學孩子的假期基本和莊稼對人力的需求等同。城市裏的學生可能會羨慕,在6、7月份,北方的大部分鄉鎮中學,會放一個15天左右的麥收假。因為從校長到老師,家裏都有地要打理,所有的學生都是勞動力,最不濟的還能在家做飯。

    除此之外,城市孩子的暑假在國內外夏令營和各大旅遊景點度假周轉時,鄉鎮的學生大多在密不透風的莊稼地勞動。城裏孩子在鋼琴班、羽毛球班、奧數班、新概念班之間流轉,鄉鎮的孩子在撒化肥、打農藥、拔草移苗的間隙把暑假作業寫完。

    時隔多年,五一回老家,小表哥說起我們讀書的鄉中學,日趨沒落。他不得不把孩子在5年級就送到了縣城的全寄宿封閉學校,而這樣的鄉鎮家長已不在少數。但凡家長的日子過得去,家裏至少要把一個男孩送到縣城裏去讀書。倒不是表哥多麽重視教育,而是鄉鎮中學沒法讀了。

    從師資而言,縣城中學對老師的招錄標準更高,即便是在鄉鎮中學教書的老師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就讀本校。

    軟硬環境的差距,老師大量流失,直接帶來學生成績的下降,這一點鄉鎮中學和鄉鎮衛生院無人看病而大醫院擠得水泄不通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惡性循環帶來的結果就是,鄉鎮中學的優秀教師和學生分流。小升初結束後,市級的排名會把成績好點的學生用獎學金等各種誘惑招走。

    我讀縣城高中的時候,一屆學生隻有8個班,到了我外甥女讀高中的今天,一屆高中有34個班。我讀高中的時候,縣城裏隻有一中二中,現在私立中學就有3所。

    在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很好的鄉鎮,孩子的總數並沒有增加的前提下,他們都放棄了鄉鎮的學校,湧到了縣城。

    被遺棄的鄉鎮中學還剩餘什麽?今年春節期間,我特意回鄉中學看了看,校門口是音響巨大的手機店,走幾百米就是網吧和遊戲廳。教室還是當年的一溜平房。

    同時,鄉鎮的學生也正在接受網絡帶來的這場巨變。他們在手機和電腦上了解外麵的世界,內心充滿了向往。遊戲、網絡,燈紅酒綠和信息飛遞帶來的對鄉鎮的衝擊,沒有任何中介,直接傳達到這些未成年人身上,像表哥一樣的父母們沒有精力替孩子過濾,隻能把孩子送到封閉學校。父母們都在忙於養活一家老小,你說疏於管教,對他們是一種苛責,其實是壓根沒時間和精力。而學校外輟學的社會失業青年,隨時準備拉人入夥。

    換做是青春期的任何一個人,都很難在這種巨大的衝擊波下還保持直立。所謂的學好和學壞,隻隔著一層叫法律的薄紙,越線了就是犯罪。

    家長們對孩子的投資也是一場需要回報的計算,這時候請一定要理解窮人餓了為什麽不吃肉糜的問句為何值得寫入史書。在孩子不願和家長默許的雙重作用下,輟學這件事就輕淡起來。

    僅剩的一點點的塔尖的學生升入縣級的高中,奮戰在下一個三年裏,其餘的做了龐大的分母繼續墊起鄉鎮的根基。

    並不是有的人不知道糖果是甜的,而是對很多人來說,那糖果離得太遠。

作者: 白雲  英國《金融時報》 2014年06月11日

 

相關文章:
     從社會保障看中國脆弱的一麵
     最新南疆極端宗教思潮現狀的調查報道
     對凋零者的紀念
     我為什麽喜歡雷人提案
     淘寶網上的“送飯黨”
     上一個甲午年中國在幹什麽?
     難忘今宵 25年前的彭麗媛和廣場上的
     25年前,同一天發生的兩場變革
     中國十大最難懂方言 你能聽懂幾種?
    走近周永康的美國親家
    江誌成 江綿恒 江澤民與日上免稅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三木匠 回複 悄悄話 在精英看來,下等屁民, 不配受教育, 更不配受合格的教育了
fisher6588 回複 悄悄話 那現在如何才能辦好鄉鎮教育呢?偶在廣西農村走過很多地方,往往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很多袖珍學校很漂亮,半個籃球場,估計隻有2、3個年級,1、2個教師吧。而鄉鎮的完小就大的多了,估計也是國家為提高教育二做的努力。最感動的是在去古寨鄉的路上,一個地處石頭山區、根本沒有多少平地的寨子,居然讓出來一個拉球場大的地方給學校。中國建好教育的傳統應該還在。。。我相信從那個大山裏麵走出來的人應該能擔當得起中國的未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