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外,大國關係的一大要素是信譽。應該讓盟友和對手都知道,你是言出必行的。這一點在東亞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重要。巴拉克•奧巴馬本月晚些時候在亞洲地區揮舞美國旗幟的時候,應銘記這一點。
表麵來看,美國總統的策略已足夠清楚。華盛頓方麵一直以接觸與反向下注並舉的方式應對中國崛起,在吸引中國加入國際體係的同時,重新鞏固自己與亞洲盟友的關係。最近,中國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強硬姿態,促使美國倒向更加堅定的“接觸與競爭”政策。奧巴馬出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是為了強調美國作為環太平洋地區固有大國的地位。
最具考驗性的一站是東京。日本是美國最重要的亞洲盟友。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以來,日本也成為美國最棘手的盟友。如果說美國希望製約中國,那麽美國同樣急於約束安倍。結果是,美國擺出的姿態在信譽中參雜了模棱兩可。而這兩者實際上是不相容的。
俄羅斯吞並克裏米亞一事,將中日緊張關係這個話題擠下了頭版。但東中國海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爭端、以及相關曆史爭論的危險性,並不因此而減少一分。中日關係在趨於破裂。中國官員表示,隻要安倍仍然在位,中日關係就不會改善。中日相互的敵意已深深滲入公眾輿論中。
在上海的斯德哥爾摩中國論壇(Stockholm China forum)上,我聽到一名中國高官稱,日本首相挑釁了鄰國,犯有曆史修正主義和軍國主義。日本不僅對亞洲地區構成威脅,還對整個國際秩序構成威脅。
東京方麵則反唇相譏,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帶領中國走上毫無約束的擴張主義道路。中國不僅希望從日本奪取領土,還希望從越南和菲律賓奪取領土。在日本看來,中國最近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與其防空識別區部分重合,就證明了北京方麵的意圖。
這種言論往往是套話。讓中日對峙變得火藥味十足、使得美國在一旁心驚膽戰的是,中日開始翻曆史舊賬。中國決意要洗刷過去的恥辱。安倍則不願道歉。尖閣諸島爭端不僅關乎領土,也關乎民族情感。
在短短一年時間裏,中國國家主席就成為自鄧小平以來威信最高的中國國家領導人。憑借“太子黨”身份,他繞過了中共的集體領導機製,也幾乎毫不在乎黨內老人的看法。在許多人看來,讓中國重新成為居於世界前列的國家,是習近平再三宣稱的“中國夢”的自然延伸。
安倍也有自己的夢想。半個多世紀以來,日本一直表現為國際社會中的模範公民,支持合作、回避衝突。安倍則來自另一種不同的傳統。安倍式民族主義宣稱,麵對中國的崛起,日本必須實現複興。在對內實施安倍經濟學的同時,日本必須擺脫二戰後接受的罪名和約束。
安倍對參拜東京靖國神社(將戰犯供奉為為國捐軀的勇士)的毫無悔意,加上對韓國“慰安婦”遭遇的含糊其辭,再次點燃曆史餘燼,激起中韓兩國的憤怒。奧巴馬本月的任務之一即促成日本與韓國和解。兩國的共同利益應使它們成為天然盟友。
美國的思維模式之一就是,盡管有各種疑慮,但無論發生什麽美國政府都隻能支持安倍。雖然美國迄今未就尖閣諸島的主權表達觀點,但明確表示日本對該群島的控製受日美安保條約保護。
這種論點認為,如果中國做出侵犯舉動而美國袖手旁觀,將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的最終目的是將美國擠出西太平洋地區。放棄尖閣諸島將使美國喪失在該地區的信譽。有些人回憶起新加坡陷落後英國威望的坍塌。
那麽為什麽美國的反應還如此曖昧呢?答案很簡單。如果美國政府無法承受後退的結果,它便不希望為安倍挑起武力衝突提供任何動機。美國希望能安撫各國,也希望能施加約束。
從邏輯上說,緩和緊張局勢,也極為符合中日兩國政府的利益。緊張升級導致兩國都成了失敗者,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而言。中國的強硬姿態將其近鄰紛紛推入美國政府的懷抱。而安倍頑固不化的民族主義令日本失去了友誼。這種持續的危險局麵叫人熟悉——不信任會導致誤判。中日兩國軍方都已製定好了各自的戰爭計劃。
沒人能確定奧巴馬那並不牢靠的平衡手段會有助於維持和平。風險在於對陣的某一方會迫使美國政府做選擇。俄羅斯長驅直入克裏米亞已引發種種問題,比如西方會在哪兒劃下界線?北約(Nato)會為波羅的海諸國而戰嗎?
東亞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奧巴馬會為東中國海的幾座岩島與中國開戰嗎?美國和其盟國越是能令人信服地對這兩個問題答“會”,他們的決心就越不可能受到試探。
FT專欄作家 菲利普•斯蒂芬斯 2014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