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地鐵看日本和中國的共同點
前些日子,中島惠在北京、上海和南京進行了為期2周的采訪。中島平常居住於日本東京,每年多次到中國進行采訪,但這次由於經費問題等原因,中島決定在出行時盡量選擇乘坐地鐵。除了攜帶行李箱的時候之外,中島基本都乘坐地鐵,因此每天晩上都會累得腳發直,而且疼痛不已。
中國非常廣闊。雖然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實際用自己的腳行走之後,中島再一次切身感受到這種廣大。這或許是出行時經常坐出租車的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但中島感覺,身體不健康而且在金錢方麵不寬裕的人(尤其是老人)在中國像平常人那樣生活本身可能非常困難和費勁。
同時,此次中島乘坐地鐵之後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換乘的不便”。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都有很多地鐵路線在運行,但換乘並不像日本東京那樣容易。在東京換乘地鐵路線之際,就在旁邊的站台,或者走下一個台階就到達了其它站台,因此即使是東京乘客最多的山手線,換乘也僅僅需要2~3分鍾左右。
但在北京和上海,要到達換乘路線的站台,需要連續不斷地上上下下。有時甚至需要走上數百米,距離之遙遠,讓人懷疑“這條通道是否真的正確?”此外,出租車乘降站等也很不方便,例如在上海的虹橋火車站等處,通道兩側設有很高的鐵柵欄,這是為了防止有人翻越鐵柵欄插排。因此,即使是行列排得很短的時候,要乘坐出租車也要一步步走到長長的鐵欄柵的盡頭,在繞上很大彎子之後才能排上隊。
關於這種“換乘的不便”,每當中島向中國朋友抱怨時,朋友們都帶著“這種事兒早就一清二楚”等等無奈的表情表示,“因為這是政府的大人物們設計的。大人物們都不乘坐地鐵。因為隻是在大腦中思考並進行設計,才形成了這種不便、難以行走的換乘路線。”
原來如此。的確如此。中島終於搞明白了。
但是,中島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並非指責中國交通的不便。即使在日本,不考慮老百姓心情的行政問題也大行其道,而感到苦惱的卻總是老百姓,在這一點上,中國和日本都存在相同的情況。
就在中島剛剛回到日本不久,3月11日將迎來東日本大地震3周年,為此日本的媒體利用相當長的時間報道了“災區的今天”。配合地震3周年進行報道雖然很重要,但對於平時(在中島眼中看來)完全不關注災區的知名報導員在那一天特意前往災區、向災民發出膚淺的提問、並且擺出廉價的同情姿態,感到非常別扭。對於日本來說,雖然東日本大地震是尚未解決的最重要事件,但新聞媒體的報道看起來卻像是一種借機狂歡。
中國有關東日本大地震的報道也很多,但在過去3年之後,要問事態是否得到了改善,令人遺憾的是回答是否定的。與中國地鐵換乘路線的惡劣相同,在日本,官員在東京辦公桌裏敲定的複興計劃在災區未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例如,由於主管去汙作業的日本環境省與向地方政府提供援助的總務省的政策出現分歧,去汙作業未能取得良好的進展。雖然仍然存在大量災後複興工作,但因無法獲得工作而生活陷入困境的災民仍不在少數。對於向雇傭災民的企業支付的補貼等,行政部門也附加了條件,因此有時無法公平地支付。符合實際需要的行政工作並未得到實施,因此總是忍氣吞聲、不得不放棄希望的仍然是老百姓,尤其是老人。
雖然從那場悲慘的大地震中活下來、但由於對將來感到悲觀而自殺的情況不勝枚舉。但是,或許是由於與受災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這時常被視為單純的自殺,隻要不是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些新聞就不會傳到居住在東京的人們的耳朵裏。
中國交通的不便和日本東日本大地震是不能相互比較的完全不同的問題。但是,不得不做出犧牲、並且需要忍耐的永遠是老百姓,在這一點上,中國和日本或許沒有太大區別。由於經常來往於日中之間,中島總是產生這種感覺。
中島 惠簡曆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