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是1869年(明治2年)明治政府為吊唁戊辰戰爭中犧牲的官軍而修建的。在那之後,日清(甲午戰爭)、日俄、日中等戰爭中的戰亡者也逐漸被供奉於此。
如今這裏供奉著大約250萬人,但並不包括在原子彈爆炸和空襲中死亡的普通百姓、與官軍交火的舊幕府方的軍隊以及反抗明治政府的西鄉隆盛等人。
自1952年日本恢複獨立以來,吉田茂等曆屆首相基本每年都去參拜靖國神社。然而1975年時任首相三木武夫第一次在8月15日終戰日這一天進行參拜。當時,圍繞參拜靖國神社是以政府立場還是個人立場進行的問題,引發了有關憲法第20條“政教分離原則”的熱論。
開始引發中國和韓國強烈批判的是,1985年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正式參拜靖國神社。因為1978年,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被合祀在這裏。中韓兩國對這次參拜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此舉是將侵略戰爭正當化的行為”。
中曾根首相以首相身份參拜違反了憲法中的“政教分離原則”,在日本國內也引發強烈反響。不斷有訴訟主張該行為違法,1992年大阪最高法院裁決中曾根的參拜“涉嫌違憲”。另外,2004年福岡地方法院和2005年大阪最高法院均認為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參拜是職務行為,判定該行為違反憲法。
1978年甲級戰犯被合祀到靖國神社以來,二戰後一直堅持參拜的昭和天皇就再也沒有去參拜過。1988年昭和天皇曾說:“自從這裏合祀了甲級戰犯,我就沒再參拜過。這是我的決心。”這段話被時任宮內庁長官富田朝彥紀錄下來,後來被人們發現。現任天皇從1989年即位以來也從未參拜過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軍方負責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征。二戰後,成為獨立於政府的宗教法人,出於政教分離的規定,國家不再涉及靖國神社的事務。
朝日新聞 2013.12.30
BBC:一個中國記者的靖國神社印象
中國記者 劉海寧
BBC 2013年12月27日
安倍晉三選擇在自己二次執政周年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引起震蕩。日本官方照例將其定義為“個人行為”,而中國官方則照例迅速回應,強烈譴責。
安倍是最近七年時間裏首個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上一次是在2006年,時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為兌現自己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時的承諾,在8月15日即“終戰紀念日”進行參拜。隨後,便是中國外交部的嚴正抗議,中日關係落入低穀。
“危險遊戲”
對於這次安倍的行為,中國民眾並沒有表現出太多驚訝的反應。參拜、譴責、冷凍關係、中斷互訪、重啟談話,圍繞靖國神社發生的種種事件似乎已經變成中日之間一個循環往複的危險‘遊戲’。
11月下旬,我在日本東京采訪錄製BBC的廣播紀錄片節目,主題就是中日之間對戰爭曆史的教育與認知差異。靖國神社是無可回避的關鍵話題之一。
在我的“刻板”印象當中,靖國神社一直與戰犯、罪惡、挑釁這樣的詞匯聯係在一起,這或許與我從小接受的教育不無關係。但如果暫時拋開記者的身份不談,在當天前往靖國神社的出租車上,我一度希望即將拜訪的是東京淺草寺,至少在那裏,可以許下一個和平的願望。
然而,靖國神社給我的第一印象卻恰恰是“和平”,或者說,是表麵上一種平靜甚至有些聖潔的氣氛。我們先前擔心的日本右翼分子遊行並無跡可尋。在初冬的溫暖陽光下,這裏看起來就像一個帶有典型日本美學色彩的公園,古樹,飛鳥,進進出出的人群。
遠遠看著,一切再正常不過。但是靖國神社當中,確實有一些不尋常,甚至是有些怪異的內容。比如在作為戰爭博物館的遊就館中,日本侵華戰爭被淡化為“支那事件”,反複播放的錄像片把那段曆史用一種扭曲的方式展現出來。
南京大屠殺、戰爭道歉等問題都成為中日之間難以打開的結
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國籍,參觀者都會覺得自己的曆史觀和價值觀受到了極大挑戰。另外就是包括14名甲級戰犯在內的一千多名二戰戰犯都被供奉在靖國神社中,接受人們的參拜,想到這一點,恐怕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得重新審視自己來到靖國神社的合理性。
平和和躁動,完全相反的氣氛在這裏共存。我覺得,麵對靖國神社時,連自己的邏輯都變得十分費解。
死者與罪惡 我的日本朋友,一個26歲的年輕人,試圖用文化差異的理論來解讀我的疑惑。他說,在日本神道教的信仰當中,死者為尊,即使生前犯下罪惡,死後也煙消雲散,不予追究。而中國文化對死者罪惡的理解卻有所不同,如“父債子償”、“遺臭萬年”這樣的說法就是典型例子。
對於他的解釋,我部分認可,但文化理解並不能解決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上的根本差異。更何況這種差異涉及到人類曆史上創傷最為慘重的戰爭之一,以及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傷亡人數。
麵對靖國神社這個中日關係中的‘定時炸彈’,有人提出,解決方案之一是將戰犯名字從靖國神社的供奉名冊中去除。不過考慮到當下日本的國內政治局勢,這樣的政策恐怕短期內沒有實現的可能。而且,靖國神社的問題並不孤立。釣魚島爭端,戰爭道歉問題,甚至是細節到南京大屠殺中的中國平民死亡人數,中日之間可能引起關係惡化的導火索實在太多。
而讓形勢更加複雜的是,如今中日兩國的關鍵人物,習近平與安倍晉三,由於各自的家庭背景,或多或少都可能對曆史有一些主觀意見。習近平成長於‘紅色’家庭,父親習仲勳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之一,親身參與了抗日戰爭;而同樣出身政治世家的安倍晉三,其外祖父岸信介,曾在1930年代管理被日本占領的中國東三省偽滿洲國。
有人擔心,安倍在這個時候參拜靖國神社,可能加倍激發部分中國民眾的強烈愛國情緒,導致2005年和去年的反日遊行再次重演。畢竟,發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那場戰爭,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一個尚未愈合的傷口。但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街道和社交媒體上還是相對平靜。或許,對於普通中國人來說,現在這個時候,對空氣汙染和高房價的憂慮讓他們無暇顧及日本這個有些麻煩的鄰居。
顯然,死者並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