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這個電影,闖入者。查了一下,是2014拍的,不新不舊的電影。現在很難靜下心來看一部文藝片,居然看完了,一是女主角呂中演技了得,一個人撐起這部戲。二是因為小時候在貴州生活過,很有帶入感,貴州也算半個故鄉了,母親是貴州人,所以天然的對貴州有親近感,至今聽見貴州話,依然覺得很親切。
童年也是在貴州小鎮的廠區長大,在我眼裏當時的一切欣欣向榮,父母都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我走路上下學很安全,不用父母接送,所有的熟悉的地方都可以步行到達。學校門口的小吃攤是我認為天下最好吃的東西,甜蘿卜,豆腐果,絲娃娃,酸梅湯,米豆腐,每樣我都愛吃,手裏有點錢就去吃攤攤,被媽發現了挨打也在所不惜。遊泳,月票,兩塊錢,可以一個月想遊多少次遊多少次,每回夏天過完,都像黑的像炭一樣。每年寒暑假輪流去爺爺奶奶家和外公外婆家,從未覺得貴州有什麽不好,那時侯貴州小鎮廠區就是我的整個世界。直到回爸爸老家,姑姑家的表姐叫我貴州蠻子,然後我就打她,現在想來我媽小時候老打我,被打多了,我完全學會了打人打哪裏疼,又不把人打傷。所以兒時的我也喜歡打人解決問題,後來直到父母工作兩地分居,我跟著父親生活才被父親改回淑女路線。扯遠了,那時第一次和父親聊起這個為什麽是貴州蠻子這個稱號,父親說曆史上貴州屬於落後地區,所以被稱為蠻夷之地,當時氣的不行,我爸解釋完了就算了,完全不幫我。表姐後來喊一次被我打一次,我姑完全沒辦法,再說我,她女兒被打的更慘。那時的我完全受不了別人說貴州不好。想想那時候的我真的太愛打人了,哈哈,有點討厭。現在成年後,其實也能理解姑姑的想法,要是我的哥哥在邊遠地區娶個媳婦回來,我可能也不會太喜歡。理解歸理解,現在仍然不太喜歡姑姑一家,基本不和她們來往了。不知是因為到了美國以後,還是年紀大了,朋友,親戚都是合得來就來往,合不來就算了,不再勉強自己。
電影裏的廠區非常破敗頹廢,完全不是我兒時的印象,這才領悟對於大城市的人來說貴州的小城鎮就是一個山溝溝,雖然不能完全理解電影裏的主人公怎麽能那麽不擇手段要離開貴州調回北京。但終於理解了父親當時為什麽那麽渴望調回老家,因為有比較吧,一向強勢的母親也聽從父親的決定。我們也從廠區小鎮搬到貴陽,再從貴陽搬回父親的故鄉,我的世界也越變越大,中學的時候還能偶爾回貴州看看,後來再也沒回去過。不過父母每年暑假還是會回貴州廠區住一段時間避暑,其他地方都不愛去,還能看見很多老熟人聊聊天,年輕人能走的都走了,廠區真的破敗了,可父母還是願意回去,人老了,念舊,那是他們年輕時用青春建設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