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介紹非主流,報章少分析,商業味低,但是內涵深,能啓發思考的電影。
個人資料
傅裴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魔幻「達荷美」(Dahomey)回家的祖靈會說話

(2025-10-06 09:55:44) 下一個

魔幻「達荷美」(Dahomey)回家的祖靈會說話

近年世界影壇冒出了一名會導能演,才高八鬥的女性 – 瑪蒂·迪奧普(Mati Diop,1982 -)。她的作品「大西洋」(Atlantics),初進2019年的坎城影展,就引人注目;另一部劇情/紀錄片「達荷美 - 祖靈回家」(Dahomey),是2024年柏林影展金熊獎(Golden Bear)的得主。今年的奧斯卡,「達荷美」代表塞內加爾(Senegal),同時列入15部最佳紀錄片、以及國際電影。兩項單元雖然都沒入圍前五,但是該片鋒芒畢露,自成一格。

法掠奪26文物 貝南收回

「達荷美」片長67分鐘。主題:2021年西非的貝南共和國(Republic of Benin),把法國在1892年掠奪的26件文物收回故土。這種民族羞辱華人感同身受。「達荷美」用非寫實,讓那些國寶自己發聲:它們追憶、抱怨、沈吟?這令人聯想到左傳·桓公十年記述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匹夫會因「和氏璧」而入罪,那麼那塊「璧」的感受呢?迪奧普進而以第四空間,在「璧」的形體注入生命,叫更無辜,卻吃足苦頭的寶藏說話。

全球的政治版圖,非洲幾乎都站不上台麵,而且是列強巧取豪奪的目標。「達荷美」王國(Kingdom of Dahomey)崛起於18–19 世紀。被法國征服,變成殖民地(1894);法屬西非(French West Africa,1895–1958)瓦解後,她獨立成「達荷美共和國」(Republic of Dahomey,1960);而後政府採取較中性的名稱,把國名改為 「貝南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Benin,1975);冷戰結束後,國名簡化為 「貝南共和國(Republic of Benin,1991)。我猶記得當年中華民國有不少非洲邦交國,「達荷美」的總統於貝爾·馬加 (Hubert Maga) 1963年到台灣訪問過。

國寶返鄉 百姓夾道歡迎

殖民對非洲的迫害,真的罄竹難書!除了「蓄奴」根本喪盡天良,連當地的瑰寶都被劫走。迪奧普身為塞內加爾人,該國許多珍品,一樣被殖民主人法國奪走。她是以同理心,去看待完璧歸「貝南」這件事。本片真實紀錄寶物給小心翼翼地包起來,破損的部分,用布條包紮。有一個負責人,特別念出各珍品的特徵,然後它們上了運輸工具回鄉;抵達時百姓穿著傳統服飾,夾道歌舞歡迎。

製作材質分別有金屬、木材、纖維等等。最偏重的奇珍是「編號26」,此王者直立雕像,乃國王 Ghézo;還有王座、宮殿門扇、權杖;其他有馬麵獸、或別種動物頭部的塑像。獸首塑像尤其使人想念圓明園的十二生肖銅像,它們散落各地,逐漸被拍賣、贈與等方式回流中國。尚未收回的是龍首、蛇首、羊首、雞首。貝南則聲稱她被霸淩搶走的共有7000餘件。

「達荷美」代表劇情片競賽,在它的夢囈部分,也就是「璧」在喃喃自語、魔幻出現在各個時段的演出:它們裝箱離岸前,緩緩的語音在說:「我們這些戰利品,腦海中殘留著夢境,我們與故土分離,被切斷與家鄉的關係。」;「璧」到家之後,在箱子裡還未拆封前,它們嘀咕:「回家?故鄉等待我們的是什麼?為何這裡這麼陌生?童年時的熱帶氣息吹拂著我,我從未想到再見白晝。」因著這些自述,展物忽然立體起來,它們不再是玻璃櫃裡無生命的物體,原來它們各有靈魂。

怎保存 政治與文化拉扯

這個國家很開放,展覽期間開討論會,年輕人非常踴躍發出心聲,搶著表達觀念,不沾什麼口號或主義。鼓掌舉手、熱鬧極了。遺憾的感想有:從未看過自己的文明,自小就受西方影響;課本隻教勝者與敗者之爭,對這些「東西」沒有感覺;90% 的文化遺產都給奪走了,沒留給我們什麼;猴年馬月才等得到所有的文物返鄉?

會議室擠滿了青年,不滿現狀的也多。激動的人說:「我們自己人無法保存國寶,可能讓外人保管比較好。」反對者說:「這些是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仍舊存在,我們有自己的舞蹈、傳統、技藝。」也有人認為法國歸還寶物的舉動,是政治性的、要表現正麵形象的,因為法國在歐洲已經式微。群眾的領導很有智慧,他接受辯論,尊重發言;他鼓勵他們要有自信,才能保存祖先的遺產,來傳承火炬。

26件珍寶在展覽廳裡。受時間的耗損,他們有些氧化變形了。他們是否聽見了共鳴的、跟辯論的聲音?夜幕低垂,這個濱海之國,祖宗留下的智慧遺產,也在迴廊裡吟哦「大西洋之歌」,並且細語自問:「我們不再被囚禁。聽見古老的呼喚,也許是我們新的開始?」世界周刊 10/5/2025 P.22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