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25 (1)
(A Complete Unknown)甜茶詮釋搖滾詩人
為了認識奇人巴布·狄倫(Bob Dylan,1941 -),我去看了《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1960 到70年代,美國反越戰意識正酣,連我們在島嶼接受「反共抗俄」口號的青少年,也免不了哼幾首流行民謠:《答案風中飄》(Blowin' in the Wind)和《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都是狄倫的作品。他特立獨行、憤世嫉俗,常常神隱。特立獨行
令人拍案
他因為在「美式傳統的歌曲中,創作了新的詩意」,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多人對此不服,主因他所有的作品,並非正式的文學。軒然風波包括:對於諾貝爾奬評審委員對他的偏愛,並未立刻表達謝意;甚至沒出席頒獎典禮。這種異行令人拍案。
卡司選了鋒芒畢露的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1995 -)擔重任演這號人物,夏勒梅是華人影迷戲稱為「甜茶」的年輕人。他演電視劇、唱音樂劇,電影也上場。名片有《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2017)、《沙丘 I》(Dune I,2021)等等。看了本片以後,感覺他的唱功、彈吉他、吹口琴,都充滿天賦與努力。
甜茶造型、曲風 參考本尊
這部音樂傳記片由詹姆士·曼格(James Mangold,1963 -)執導/編劇。斷代1961 到1965。狄倫從籍籍無名、走紅到改彈電吉他。甜茶耍酷,從髮型至五官化妝,加上唱歌風格,都參考了本尊模樣。片裡的40首曲子,確實當年對世代動之以情。
曼格的作品《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2019),得過奧斯卡最佳剪輯跟音效。這部新作已入圍金球獎的最佳影片與男主角。片子掃過甘迺迪總統遭逢的古巴危機 (1962),以及被刺的悲劇(11/22/1963)。兩種衝擊,如何影響了狄倫的曲子?可惜劇本隻交代了他悲淒表情罷了!
1961年狄倫本想從明尼阿波利斯前往芝加哥,半路上他改道紐約,去醫院探望偶像 – 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1912 -1967,John Marcus McNairy 飾)。蓋瑟瑞是民歌《這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的原創。可嘆他罹患「杭亭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HD),導致半輩子癱瘓。他是狄倫的伯樂之一。
最提拔狄倫的,也是忠心照顧伍迪·蓋瑟瑞的皮特·西格 (Pete Seeger,1919 -2014)。西格領導民歌復興運動,擅長斑鳩琴(banjo)。兩首著名的民謠出自他:《花兒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和《世界轉轉轉》(Turn! Turn! Turn!)
西格在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橫行時被封殺入黑名單。扮演西格的是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 。諾頓不喜光環,行止也與群星相異。執導、編劇和監製過許多好戲。諾頓過往的稜角消失,不同從前,扮演的西格是個顧全大局的好好先生;用另一種演技,詮釋民謠大師柔軟的一麵。
兩名女友 片中委曲
狄倫生涯中的女人挺多。劇本安排的兩名女子,雖然大名鼎鼎,也算婦女運動的先驅,但是在以狄倫為主的傳記裡,她們人微言輕,甚至有些委曲求全:瓊·拜亞(Joan Baez,1941 - ,Monica Barbaro飾)的歌批判時事、社會。電影裡她和狄倫一會兒兩散,一會兒重合。劇本偏心,寫拜亞靠著唱狄倫的《答案風中飄》成名;另一女性羅素(Sylvie Russo, Elle Fanning飾),本尊乃蘇西·羅托洛(Susan Rotolo,1943 - 2011)。真相是狄倫初來乍到紐約,與羅托洛相依安定;不過電影為了戲劇性,把羅托洛形容成了善妒的女子。
藝術家在格林威治村為求名利的氛圍很真實。巴布·狄倫是公眾人物,各人對他的印象也就是片麵的。曼格縱切了四年,並沒有橫剖。終場狄倫在紐波特民謠音樂節(Festival – Folk Music at Newport)上,不顧歌迷丟垃圾、酒瓶、鞋子,硬要彈唱電吉他。民謠到搖滾的分水嶺從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