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善良的高君寶
我覺得在電視劇《風箏》當中,高君寶,是唯一一個始終保持著善良天性的人物。
高君寶對自己妓女出生的養母秋荷始終以善良的溫情相待,也對那個一起長大沒心沒肺的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妹妹周喬始終以善良的溫情相待。如果說高君寶也有信仰的話,那麽他的信仰就是始終保持做人的最基本的善良本性。
正因為高君寶能夠始終清醒地保持自己做人的最基本的善良本性,所以當他冷眼旁觀當時的政治運動中人與人之間互相揭發,互相批鬥,互相出賣,人整人,人鬥人的社會狀況,看透了社會現實之後,才能在養母的墳前對周喬說出那麽一段一針見血驚世駭俗的話來。當然那段話過於現代感了一些,當時的高君寶不一定能說得出來。但如果我們要找出《風箏》一劇中的哪個人物在認識上有可能接近那個高度,那麽這個人物,隻可能是高君寶。
在當時的情形下,高君寶能夠不受外界幹擾,始終清醒地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或許是因為他從小就看夠了鮮血的緣故。看夠了鮮血,會讓人看透這個世界。而看透了這個世界的人,可能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變得殘酷無比,從此漠視鮮血;另一種則是變得善良無比,從此不願再見到鮮血。高君寶無疑屬於第二種。
但是,高君寶的善良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純粹,他的善良中有一個罩門,那就是因為他親眼目睹了父親高占龍被槍殺,所以他心中始終存在著那麽一種無法消解的仇恨,一直有一個強烈的為父報仇的複仇願望。即使他盡可能始終保持著善良的本性,但這種複仇的願望始終揮之不去,因為兒時的刺激實在是太強烈了。可以說,高君寶能夠活下去,就是因為有這種複仇的欲望作為支撐(當然也可以把種欲望稱為信仰,但我們還是不要把殺人這種事稱為信仰的好)。
養母秋荷稱高君寶為傻兒,其實高君寶一點也不傻。在高君寶親眼看見父親高占龍中槍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從一個孩子先天的本能中,他就知道了殺害他父親的凶手,就是鄭耀先。所以,從那一刻起,他心中複仇的對象已經鎖定了鄭耀先。也是從那一刻開始,他始終對鄭耀先這個人物橫眉冷對。
高君寶投身中統,應該沒有其它目的,隻是因為他能從中統組織得到武器與訓練,能讓他有能力殺掉鄭耀先,為父報仇。投靠中統,是他報仇的唯一途徑。
高君寶對周喬的嗬護與關愛,出於兩個原因:關注與同情。關注來自於周喬的身份,因為她是高君寶的殺父仇人周誌乾(鄭耀先)的女兒,所以高君寶不能不關注他。同情則出於高君寶的善良天性,他看不得有人欺負弱小。就在這種關注和同情衍生出來的關愛當中,他們倆走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家人。
當然,高君寶一直和周喬在一起,也許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他為父報仇時,也要有周喬在場,以盡可能還原當年父親高占龍被殺的現場,盡管周喬再也不是個孩子了。但無論如何,在現實生活當中,高君寶的確還是真心實意地拿周喬當妹妹看待的。
最後,高君寶把周喬和鄭耀先一家人帶到現場,狙擊鄭耀先為父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
當高君寶用狙擊步槍的準星鎖定鄭耀先的腦袋時,他心中一定有兩種力量在進行著翻江倒海的搏鬥。
開槍還是不開槍?這是個問題。
如果開槍的話,肯定又是滿地鮮血,周喬和她的孩子們肯定就像當年的他一樣親眼看見親人倒在血泊當中。這時的周喬,其實已經不隻是鄭耀先的女兒了,從親情上來講,這時的周喬,也是他高君寶的妹妹,這麽做,真的是他希望看見的嗎?這麽做,不是完全違背了他一直保持著的善良本性嗎?他真的不想再看到滿地鮮血了,從小到大,他一想到滿地鮮血就會渾身哆嗦。
但是,如果不開槍的話,他又怎麽對得起自己呢?為父報仇,這是他畢生的心願,也是他生存的目的,他為此準備了幾十年。如果這次不開槍,以後就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如果不開槍,他又如何給自己一個交待?如何給死去的父親一個交待呢?
開槍還是不開槍?這個問題實在太大太糾結了,糾結得讓高君寶實在無法應付。在糾結中崩潰的高君寶,最後隻得選擇把槍口對準了自己。
活,因為仇恨;死,卻因為善良,這就是高君寶。
保持善良是艱難的,尤其是要保持一種被現實扭曲了的善良。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保持善良,因為隻有如此,才能使一個人真正活得象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