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讀一本好友推薦的發表於1933年的“老書” 《消失的地平線》,這是一本100多頁,一個下午就能讀完的好書。其中可圈可點的精彩之處在故事發展到中間時才逐漸展開。讀完讓人感想頗多。世間不乏對理想國的經典描繪,從東方的《桃花源記》到西方柏拉圖的對話。讀完這本書由衷感到,人類為什麽需要“烏托邦”?為什麽如此多思想先進的人提到一個理想社會?目的並非提倡完全的棄世,理想的國度是為了先樹立起來對現實的部分否定,才能夠真正地超越現狀。這才是集體意識進化的動力源泉。
引自豆瓣內容簡介
“在尋找香格裏拉的過程中,一個全新的思想國——佛陀的香格裏拉,在全人類的視線中浮現出來。在這個離天空最近的——或者說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有一個隱匿的國中之國香格裏拉。本書講述了進入這片樂土的驚人故事,並已成為絕對的經典。 《消失的地平線》首先上去是做為一相探險小說解讀的。全書散發著特有的冒險趣味和氣息。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青藏高原的某處隱藏著一個由神人統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國——香格裏拉。藏經中也記載著一個由釋迦牟尼指認的香巴拉王國。1933年,英國倫敦的麥克米蘭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令出版商和作者本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書立刻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很快暢銷世界,從此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股尋找理想王國香格裏拉的熱潮。”
這個傳奇故事的二分之一以後重點討論了什麽呢?
宗教之間的藩籬
作者很巧妙地安排了幾位隨行男主人公康維到聖地的人物並非出於隨意的想像。譬如書中十分宗教性的人物布琳克羅小姐,書中她自認自己的宗教最優越,淺薄地假設未知的就是沒有進化的。作者這樣形容有宗教優越感的人,叫“不開化的盲目”, 對於十分擁抱各大宗教的聖地香格裏拉來說,這樣的參照十分鮮明突出。讓人想到許多人即便是活著,去過許多地方,或許都不曾真正指認出及擁抱更超越的境界。
跨越生死
借由康維身邊人的俗不可耐,年輕人布裏遜對回歸世俗世界的向往和眷戀、布琳克羅小姐的挑剔、尖刻、宗教優越感,把世人對宗教、身份、金錢的執著放在香格裏拉這個超越時間和名相的環境裏,諷刺了個夠。康維的耐心和好奇,與隨行的人急著離開聖地的焦慮對比之下,體現了人的愚昧和認知上的局限。
孰不知,時間等同於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倘若一個人超越了時間、走出了時間無疑就是最富有的。 直白地說,世人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求,根源在於他們恐懼死亡。他們堅持時間(其實也就是死亡,生和死的之間是世人認定的“時間”)是真實存在的,是種威脅。人們固執地認為一定要在人生有限的時間內構築能夠消弭這種威脅的防衛係統——金錢、安全感、權力。香格裏拉一旦將他們絕離於世,他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便占了主導,“我一定要離開,我不可以在這裏荒廢我的人生,我定要趕緊做出個什麽來”——被幻化的世界迷得不輕。可見所謂的天堂(天界)是對於那些真正準備好的人才存在的。香格裏拉是起點和終點的歸宿與鏈接,她使人思考:假如你從來都不會死去,錢失去它的意義,你會怎樣存在於世?這個世界對你有何意義?在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還有什麽是放不下的?當天堂就在你眼前時,如果此時未準備好,什麽時候可以?
點明現代人遺忘了的核心
康維這樣的人必須由超越普世價值的眼光來解讀。就如同賈寶玉這樣的“怪胎”在曹雪芹的筆下反而成了瑰寶。康維自謙是個“懶散”的人( a slacker),對功名喪失了激情,而大喇嘛一語道破他閃亮的本質——“做蠢事時的懶惰可以成為偉大的美德 (laziness in doing stupid things is a great virtue)。” 對物質、名利的毫不在意,在一些人並非是進化上的衰退,恰恰相反,其實是早已超越(相生相克的競爭)。或許過去世早已做過、堪透了。這種天生帶來的空性,不為外人激賞,實在是因為解讀的人高度不夠。
作者將康維這樣一個從西方文明世界而來的人擱置在一個神秘而又無法定義的世外桃源,讓人見證到世界普世價值與靈魂最深處渴望的自由和獨立的對比。普世的價值鼓吹“強者適應社會”, 而真正的強者是不論社會如何變遷,他/她都在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真正的強者不會盲從而改變自己,他/她是能夠獨立思考並且十分知曉自己是誰的人。
(喜歡小藩文的讀者朋友們,敬請關注小藩在晉江首發的靈性小說 《破夢重生渡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