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Yuan

記錄生活點滴,分享旅途快樂
個人資料
正文

從兒子和我們口味的變化談起

(2025-07-15 18:19:43) 下一個

兒子回來看我們,難得的12天時間,是兒子大學畢業後回家時間最長的一次,四天前的飛機他回自己的家了。在機場和他擁別,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感慨他成熟的同時也越來越感覺到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

記得我回國看父母,我媽媽總是為我準備了我喜歡吃的糯玉米,菱角,酸菜炒毛豆。還有她最拿手的炒黑魚片。即使到了八十多歲,有全職保姆,她也要親力親為,從殺活魚,片魚片,到炒熟,黑魚骨湯也是雪白鮮美。不知道是我的口味變了,還是母親年齡大了, 手腳慢了?尤其是最後幾年, 那魚片沒有記憶中的那麽可口。

每次兒子回家度假,我也都要給他燒幾樣我記憶中他喜歡的菜,糖醋藕絲,黃瓜番茄雞蛋, 醬鴨。兒子18歲離家上大學,二十多年來,我們的口味也在變化。越來越注重食品多樣化,營養全麵。去年我熱衷於燒“哈佛蔬菜湯”,羽衣甘藍,洋蔥, 胡蘿卜,日本南瓜為主, 再加一些應時蔬菜。兒子不喜歡我們各種“混合配方”,問我為什麽不各炒各的。他說他小家堅持我們以前的傳統菜肴,青菜就是青菜。想想他從小到上大學前,我們自己從讀研究生到工作都挺忙的,做飯也簡單。我媳婦是台灣人,她父母家幾乎每天吃餐館,周末做一點, 所以她原來也不擅長烹飪。我兒子說他教我媳婦燒蔬菜,按照他的口味, 即我們家原來的口味。難道是我們變了口味?這次他回來我有意變回去一些,結果還是“不達標”。有些已經形成的習慣是變不回去了,比如用初榨橄欖油炒蔬菜,我們從來不用大火爆炒了。還有我們現在燒菜比以前淡,也軟爛一些。我媳婦大火煸蒜炒青菜或者油菜確實脆脆香香的。所以呢,兩代人,兩個家庭口味不太一樣很正常。隻要兒子吃的慣,他們過得幸福我就心滿意足了。口味的變化一點不影響我們之間的感情,兒子為人父也懂得父母的不易了,我能感覺到他比以前更關心我們了。

兒子有心拓廣我們的飲食興趣,這次請我們去了一家印度餐館和一家馬來西亞餐館。這家印度餐館確實比我工作時同事聚餐常去的那些印度餐館食品,味道都精致一些。我們2007年去過馬來西亞旅遊,但是對食物沒有太多的印象了。吃下來感覺馬來西亞菜肴和印度菜有些相似,也有的菜和中國菜類似。印度和馬來西亞燉肉的紅色濃濃的醬汁我們挺喜歡。兒媳婦春節時來出差,特地請我們去了家韓國餐館吃燒烤。這幾年我們附近開了很多中,高檔餐館,中國餐館也有好幾家。最常去的還是中餐館和一家海鮮館。我每次吃餐館後第二天嘴巴還是不舒服,蔬菜吃的太少的緣故吧。自己烹飪還是吃的放心,中餐館不會給你用初榨橄欖油燒菜的,也不會用鱈魚炒魚片的,醬油也不會是自然釀造的。還有我們平時的食材2/3是蔬菜。

印度餐館的噱頭菜,火從肉上遊走一遍。

燉羊肉(右),小魚塊(左), 差不多的sauc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AnnYu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ladys' 的評論 : 謝謝指正,現在改不了。,希望大家不要誤解。
gladys 回複 悄悄話 開始沒看懂“我媳婦”,其實是指兒媳。“我媳婦”本意是指自己的老婆。
AnnYu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臨帖點讚。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關於兒子的兩篇好文都拜讀了,點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