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
2021 (7)
半個多月前被導演方勵的《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傾家蕩產》講演而感動,昨晚終於如願以償看到這部豆瓣評分9.3的電影《裏斯本丸沉沒》,非常震撼!
方勵在香港采訪裏斯本丸沉沒一書的作者: Tony Banham.
1942年,“裏斯本丸號”是一艘由日本征用的客貨輪,上麵關押著1816名來自英聯邦的盟軍戰俘,從香港被押送至日本。 因日方違反日內瓦條約,未在船上做任何表明載著戰俘的標誌,船隻行至浙江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沉。日軍不僅沒有救援,反而封鎖船艙並掃射,導致戰俘跳海後慘遭屠殺。舟山當地漁民冒著危機,救出384名戰俘,挽救了數百條生命。
導演方勵率領海洋科技團隊曆經10年深入勘測與調查,用聲納將沉船、沉艦定位、幸存者訪談、國際檔案資料查詢等多方元素,通過“進行時”式敘事呈現,使觀眾仿若身臨其境般追尋曆史真相。
方勵本是地球物理與海洋探測領域的專家,曾擔任《後會無期》製片。在拍攝該片期間,他無意中聽聞裏斯本丸號的故事。一句“當一艘船沉入海底”觸動了他,促使他將專業與紀錄結合,展開尋船之旅。
拍攝耗時8至10年,他不僅調動海洋科技團隊定位沉船,還四處尋找幸存者及其後代、戰俘家庭,以及相關國家的曆史資料。期間,他賣房、借債,自掏腰包將這部紀錄片完成。
方勵稱自己非出於導演欲望,而是“被曆史選擇”的“臨時工導演”。麵對即將消失的證人,他覺得自己不拍“就是一個罪人”。他說,“曆史給了你這個窗口,不去做你就是罪人。”
在英國軍事博物館查看裏斯本丸號上的人員名單
經在倫敦報紙多日登尋人啟事,找到了兩位近百歲的幸存者。及時采訪,趕在他們離世之前。
采訪獲救居住在英國的幸存者
采訪獲救居住在加拿大的幸存者
采訪美軍潛艇船長後代,該船長在前任被免職後臨危受命
采訪美軍潛艇魚雷出擊手後代
采訪日軍裏斯本丸船長後代,該船長最後死於癌症
幸存者的記錄
英國網友說:“方先生可謂古道熱腸,為人很認真,也很灑脫。做事也很細致也很專業。 在英國各大報刊登尋人啟事,找到二戰獲救老兵的過程,沒有眼界和能力,沒有堅持,不可想象。
當時BBC還采訪了他。 早年留美,會做海洋測繪,回國創業後又發展到拍電影,在舟山拍攝聽到當地傳說,因為專業能力發現了沉船地址。也是眼界開闊,直接就去了英國各大媒體,大手筆”。
《裏斯本丸沉沒》不僅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場曆史與人性的洗禮。影片將戰爭的殘酷與漁民救援的勇氣對比得淋漓盡致 – 在絕望中閃耀的是那份純粹的生命善意。
在嚴謹再現戰船細節與海洋環境之餘,也讓我們感受到那種跨越年代與國界的情感共振:漁民的無畏、戰俘的掙紮、導演的堅持。這種情感力量比任何特效更具穿透力。
曆史常因時間流逝而模糊,但當我們被真實所觸動,就會覺察到它的不隻是過去,而是當下。這部片子正是一次對被遺忘的記憶的救贖,一次對海底無名靈魂的複活。
方先生的堅持告訴我們:個人雖渺小,但當曆史向你敞開一扇窗,那種回應可以讓時代之光照進現實。這種創作勇氣、曆史責任感令人動容,激勵人心。
《裏斯本丸沉沒》不僅是記錄曆史的檔案,也是喚醒情感的力量。它讓我們看到,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當下的血肉與敘事。方勵用十年把這段故事“打撈”成我們能觸摸的真實,讓更多人在影像中銘記那段沉沒在海底的生命與勇敢。
謝謝瀏覽!願世界和平!
更多【 我的文章】
“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當下的血肉與敘事”徽寧的總結精辟!世界再亂,總有那麽些人為尋求真理,發現真相而努力奉獻。這是人性的光輝,生命的禮讚。這部紀錄片我要看。謝謝徽寧好分享。徽寧旅遊愉快!
馬上要去湖邊小住垂釣,上次釣到鯰魚,很可惜在與鄰居交談時,讓釣上的一隻大甲魚逃了。希望這次能再釣到:)。
很高興中國也有這種體現人性光輝的故事,並且被記錄下來。我們經常在國外看到類似的故事。而近代中國,大概被政治鬥爭和文革洗禮後,經常看到人性的自私與冷酷,或被擴大化的煽情炒作。
我相信人性的bottom line,有著最淳樸自然的,對他人生命的敬重之心的。
“太令人震撼了!“拍攝耗時8至10年”,這才是真正的電影人。
“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當下的血肉與敘事”,徽寧說的真好!“在絕望中閃耀的是那份純粹的生命善意“,讓我們回顧曆史,看到那些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還能保有生為人的一點尊嚴。”,同感!
《東極島》是管虎,費振翔執導,朱一龍,吳磊,倪妮 領銜主演的新故事片,應該是講的同一件故事。
“曆史不是沉默的石碑,而是活在當下的血肉與敘事”,徽寧說的真好!“在絕望中閃耀的是那份純粹的生命善意“,讓我們回顧曆史,看到那些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還能保有生為人的一點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