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兒的好文在上海偶遇烏克蘭人,讓我想起在上海博物館東館穿越時空閱讀曆史的一日。
上海博物館是中國最頂尖的博物館之一,原以為隻有位於人民公園那一處,其實, 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和玉器等現收藏在上海博物館東館,浦東世紀大道1952號, 地鐵2號線至上海科技館站,8號出口出站步行一刻鍾。
事先做了功課,計劃依序參觀青銅館、玉器館、書法繪畫館和雕塑館。為節省體力,時間不夠隻挑鎮館之寶看。 很遺憾書法繪畫館閉館至6月下旬,因此與國寶級的名帖名畫失之交臂,如王羲之的《草書上虞帖卷》、懷素的《草書苦筍帖卷》、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宋徽宗趙佶的《柳鴉蘆雁圖卷》,和文徵明的《真賞齋圖》...。
因書法繪畫館閉館,有更多時間流連忘返在青銅館、看實物與介紹,此文主要介紹所見的青銅器。
館藏的珍稀青銅器工藝複雜、造型精美,青銅器上萌萌的現實與傳說中的動物,很引人入勝。
#1 大克鼎: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大盂鼎,台北故宮博物院之毛公鼎,被譽為晚清“海內青銅器三寶”,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屬首批禁止出國(境)展品。 大克鼎鑄於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紀末-公元前771年),器形非常大,足有93.1厘米高, 鼎腹外表飾大環帶紋,足上端飾浮雕獸麵紋。最重要是鼎的內壁鑄銘文28行,基本為每行10字,共計290字,記載克承襲其祖師華夫之官職,被周王授予“膳夫”。
大克鼎與大盂鼎都是潘達於捐贈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之後,大盂鼎北上至中國曆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兩件重器就此分隔兩地。
#2 牆上貼有大克鼎內壁鑄銘文290字的原文及注解的照片
#3 晉侯酥鍾: 西周完整的編鍾。這組編鍾大小不等,皆為甬鍾,共有16件,除上海博物館的14件,另2件收藏於山西博物院,據介紹,山西的2件曾運到上海合展。每個編鍾上都刻有銘文,下鍾連著上鍾讀才完整。整套銘文記載了周厲王親征東夷的功績,也屬首批禁止出國(境)展品。
#4 商鞅方升: 戰國時期的量器,小且不起眼,卻見證了商鞅變法的那段重要曆史。
#5 子仲薑盤: 春秋時期的青銅盤,為古代舉行淨手之禮時承接棄水的。盤中共鑄31個水生動物,當淨手棄水流下衝擊到盤內小動物時,它們便像魚一樣遊弋其間。腦補一下那個畫麵,很美妙!
#6 犧尊: 商代晚期的青銅尊 (溫酒器), 頸及脊背上共有三穴,中穴置一個“杯”。 從前後兩空穴往中間加熱水時,放在杯中的酒被溫熱。 古人蠻會享受哦:)!
#7 西周早期的“德鼎”。“鼎”是古代最重要的一種禮器,為同時期留存下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鼎身雄渾,鼓腹圜底,雙立耳特別大,下麵的三條柱形足粗壯而有力。
#8 商父乙觥: “父乙”是氏, 觥是盛酒器,即為父乙做的盛酒器。 這個牛的形象是不是很萌?
#9 西漢時期的“五牛枕”,出土自雲南,寬達68厘米的馬鞍形枕,兩端上翹的角上各鑄有一頭威猛的水牛,枕身還有三頭浮雕牛。好佩服古人啊,用如此堅硬的青銅器做枕頭,睡得著嗎:)?
#10 交龍鱗紋鼎:春秋末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公元前476年),食器,無蓋。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11 蓮斑瓣蓋龍紋壺(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酒器
#12 透雕蟠龍鼓座(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年-前476年)
#13 吳王夫差鑑: 鑑為盛水器,可用於盛水照麵或冰鎮食物。
#14 八牛貯貝器:用於貯存貝幣。器蓋上方鑄有八頭姿態各異的水牛,因而得名。
#15 斝是一種用於祭祀禮儀的盛酒器,也是一種可以用來受熱溫酒的器皿。青銅斝出現在夏代晚期,發展到商代中期時,器形已趨成熟。
#16 神人: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頭戴平冠,耳佩環飾, 雙手交於胸前,再現史前巫師或部落首領舉行祭祀儀式時虔誠與神溝通的形象。展品很小,位於玉器館入口處。
#17 晉歸義氐王: 此金印為西晉王朝頒發給歸附內郡的氐族首領的官印。據博物館介紹,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根據與周邊各民族不同的關係製定了一套有別於內郡的官印製度,用於賜封歸附中原王朝或相互修好的部族首領。以金、銀、銅質及王、侯、君、長的官號區別不同等級,又以駝、馬、羊、蛇鈕式作為不同族別的標誌。三國、魏晉仍然沿襲了這一製度。
#18 粉彩蝠桃紋瓶:景德鎮窯清雍正年(公元1723-1735年) ,由張永珍女士在國外拍賣會上購得捐贈。
#19 供養維塔木特爾的菩薩: 唐(618-907)菩薩麵呈滿月型,表情安祥。細腰長裙,褶襞自然流暢。以大理石的細膩材質, 充分展示肌膚柔軟彈性的質感。
#20 黑陶刻紋蓋罐: 新石器時代嵩澤文化(距今約6000-5400年),古人審美能力不錯,花紋至今並不過時。
#21 青釉盤: 汝窯北宋(公元960-1127年),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製青瓷聞名,特別是北宋汝官窯。汝窯瓷器以其獨特的釉色、精湛的工藝和稀有性而著稱。
#22 緙絲董其昌行書七言聯: 清(1644-1911), 1979年楊瓞縣捐贈
上海博物館東館收藏豐富,尤其是青銅館,不愧有中國青銅器“半壁江山”之美譽。 器件上的銘文篆刻,如大克鼎和晉侯酥鍾,讓今日的觀眾穿越時空去閱讀幾千多年前的故事,印象深刻難以忘卻。
謝謝瀏覽!
展品很精美耐看,以後有機會我也想去。
謝謝徽寧好分享。
古人的確會享受,上博的“青銅編鍾“演奏我沒聽過,但聽過“曾侯乙編鍾”奏出的樂曲。此次中國行有幸在武漢博物館親眼目睹“曾侯乙編鍾”,很開心。
我不懂得青銅器,但我欣賞青銅器之美,那精湛的製作工藝,堪稱鬼斧神工一樣,不僅是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古文明智慧的見證,這就像那些“大美妞“一樣,雖說人家跟我沒關係,但我還是喜歡,對待青銅器也是這個道理,聽說那個“青銅編鍾“演奏出的樂曲,就像天籟般的唯美,古人真會享受、、、
為知識淵博的微寧點讚,為造型精美的青銅器點讚!
大讚,做不做功課真是太不一樣,我們走馬觀花,幑寧學者風範。有些看了,但沒照相。跟著幑寧再認真看一遍,特別喜歡八牛貯貝器。
謝謝徽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