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西安回民街吃羊肉泡饃,先到靠廚房的櫃上拿碗拿饃自己掰。 麵膜不能用刀或機器切, 因切出的橫斷麵上的空隙全部擠死了不好吃。
未發酵的死麵饃特別磁實,掰起來需耐心需手勁。 據說掰大了湯進不去不入味,饃心還可能煮不熟。 但如果小過了頭,整出的就是一碗麵渣了:)。
同桌的兩位西安妹妹剛考完期末,一身輕鬆認真仔細地掰饃。 看她們碗裏均勻細至的蠅頭小饃,感慨慢工手巧出細活。
印象中附近有個大清真寺。 與西安妹妹聊熟後向她們證實後問清方向,飯後按她們的指點一路尋去。
在一條商業街尾看到化覺巷大清真寺,門麵很小,毫不起眼,甚至無法
跨入大門,裏麵別有洞天,很有氣勢。 第一院落內,古建木質大牌坊與磚雕大照壁對麵而立, 飛簷異角, 鬥拱層疊,琉璃頂蓋,蔚為壯觀。該牌坊建於17世紀初,距今有3
寺院有四個院落,看上去像舊時大戶人家的庭院,若非看到後麵地上的雕龍,真懷疑該清真寺是否由
五間三啟的五間樓是清真寺中第二道門,跨過此門就是第二院落。
我在門前駐足片刻。 因看到兩對“戶對”,抬頭卻未找到“門當”, 它們是“門當戶對”的出處。
過二道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刻字的三間四柱式的石牌坊, 東西有踏道,繞以石雕欄杆,約建於明代。
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
清真寺內的必備設施 -- 穆斯林們淨身的沐浴室。
三道門“敕修殿”,是該寺最早的殿宇,上懸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所題“敕賜禮拜寺”匾額。 後門上那塊“
“敕修殿”進去便是第三進院落。
經過飾有精美雕鏤的磚刻“連三門”進入最後院落, 麵對的是“一真亭”。
主亭呈六角形,飛攢尖頂,下懸“一真”雕龍小匾,係明建文元年兵
走過約10 米的登月台甬道,穿過石門,後麵就是寬闊的大月台。
月台之上便是巍峨壯觀的禮拜大殿,殿寬七間進深九間, 屋頂覆以藍色琉璃瓦。 麵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同時做禮拜。
據說殿內刻有經文六百餘幅, 中、阿文《古蘭經》各三十幅, 巨型雕刻藝術在伊斯蘭教寺院中極為罕見。
寺內北廳內展示明清兩代技藝精湛的桌椅、瓷器、字畫等文物, 中國傳統韻味濃厚。 牆上有宋代米芾
首次見到這種多元文化交融、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為基調、
在中國園林式的庭院裏,花草樹木、香爐
在古色古香的廳室內,造型美觀的中式屏風、吊燈點綴著阿文的裝飾。
下圖為唐寶元年敕賜進士、戶部員外郎兼侍禦史王鉷所撰《創建清真寺碑記》、明嘉靖年重修清真寺碑各一通以及清官石、日晷(古時測量日影,推算時間的儀器)等。
希望現實社會裏,各個民族,各種宗教,也能如此水乳交融,和諧共存!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