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世,我們還做一家人 (四)

(2013-11-20 13:28:12) 下一個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初,家裏有了第一台電唱機。爸爸用來聽英語的。當時流行的是跟我學,靈格風一類的英式英語。後來又添了很多的音樂唱片。有各種顏色的半透明的軟膠盤,也有很厚的黑顏色不透明的塑膠的。最初主要是一些民樂,和亞非拉的民歌,後來更有了電影音樂,流行歌曲,到交響樂。我的音樂啟蒙應該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幾年後家裏又添了一台SONY單卡錄放機。當時開始流行港台歌曲。但好多磁帶都是朋友間相互翻錄的。雙卡機很少。質量差一點的是兩台錄音機喇叭對在一起,一放一錄。好一點的使用內錄先把兩台機器連起來。還一個渠道就是聽短波的澳洲廣播電台的聽眾點播。都是最熱門的好聽的歌曲。鄧麗君,鳳飛飛等。當時就好奇爸爸怎麽會知道這些。心裏還一度懷疑他會不會是國民黨特務,家裏不會有電台吧。

爸爸對那個時候對我來說就是百科全書。無所不知且具有權威性。曆史地理天文唐詩宋詞,他那裏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媽媽有時開玩笑講爸爸當初就是用唐詩三百首把她騙來的。約會時拿著本三百首,逐段講解。借古人無限的詩意終於騙得美人歸。實際上我最驚奇的還是他對新事物的驚人的接受能力。有錄音機後,爸爸出差回來的包裏錄音帶開始多了起來。從最初的江南絲竹,廣東音樂, 京劇越劇,到後來的西方交響樂,流行音樂,對當時居於偏遠地區一偶的我來說無疑是開起了一道通向外麵世界的大門。鄧麗君,卡彭特,巴巴拉.史翠山,麥克爾.傑克遜,到貝托芬,舒曼,肖邦。不過我們倆人最喜歡的還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他居然有好幾個版本。俞麗拿,盛中國,呂思清,西琦叢子,每一位演奏家都有不同的感悟因此演奏起來有不同的味道。

八十年代的中後期,因工作爸爸隨團去了美國和西歐幾次。帶回來了很多照片,實物,和感想。家裏有關美國和西歐的書也逐漸多了起來。但對我來說,如同當時看電影《未來世界》一樣,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但那是別人的世界。並沒有想到那會與我有什麽關聯。直到我大學畢業前一年在北京實習,碰巧爸爸也出差到北京。一天他帶我去北京西苑飯店去見一美籍華人。當時是一家美國軟件公司派駐中國的代表。走前美籍華人請我和爸爸在西苑飯店吃了一頓飯。這是我這個來自邊遠城市的土包第一次在涉外飯店裏吃飯。 金碧輝煌的大廳,吃飯兩旁站裏服伺的美女。席間美籍華人講說看見我和爸爸之間的溝通不像是一般大陸人家的兩代人,倒像是美國的父與子,多一番平等和友愛。問到我有沒有打算到美國留學的事。又聊了出外學習的好處。一時間我好像看到了在另一個世界的我。美國似乎開始離我近了。

九十年代

於是九十年代中我拿到了美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和簽證。這個時候爸爸已退休在家。頭發半白,像個老頭了。說實在的,當時限於東北的信息環境,去美國怎麽住,學什麽課程,如何生活都是一串串的疑問。一直以來都是媽媽不情願我走。甚至她還埋怨爸爸不該把我往這條路上引。國內過得好好的,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一下子去那麽遠,又人生地不熟的。有什麽事連個照應都沒有。但爸爸對我出國一事一直是相當支持。甚至可以講留學是他在後邊推動而我來實施的。他當然是樂觀其成。臨走前,全家一起到公園玩了一天。照了很多相。那些天,爸爸一直很高興。還把他在美國的幾個同學朋友的電話號碼給我炒到一個小本上, 以備一時之需。不過越是臨近走的日子,他的話好像是越來越少了。離開家的那天,姐夫走近我低聲說“爸好像一天沒怎麽講話,怕是舍不得你了”。我輕輕走進他的房間。他半躺在床上。頭靠著牆。眼睛閉著。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像是睡覺。但我知道他沒有睡,因為他的手指在不時的動。這種割舍的痛在八年後當我要將女兒送去北京由爺爺奶奶暫時照看時才深有體悟。

九九年我畢業找到了工作並順利的把爸媽接到紐約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為此我搬家到了有眾多華人居住的法拉盛。租了兩室一廳。又置齊了家具。開著剛買的二手車,歡歡喜喜地去機場把他們接了回來。

那一年應該是他們多次來美國中最充實的一年。單身的我了無牽掛,帶著他們幾乎走遍了美國東西兩岸。爸爸本來就是喜歡到處走動的人。有些地方又是故地重遊。每到一處,他總是先收集當地的地圖和人文介紹,明天走什麽路線,沿途周圍都有什麽,晚上在旅館現研究個透。那時爸爸已近古稀了。但玩起來,體力精力絕不輸於年青人,甚至比我還多一份童心。在洛杉磯的環球影城,有一活動是乘飛船在宇宙中航行,當然是要曆經風險。座下的飛船是會動的,配上聲光樂和上四周不斷快速變化的環境,體驗如同身臨其境。因爸爸堅持要上,我們把媽媽留在出口等我們。十幾分鍾出來時我已手腳冰涼。爸爸則是臉色煞白,一下坐在門口,說什麽也不走了。害得我跑到很遠買了四根冰淇淋才算把他救了回來。我還沒忘給他當時的光輝形象照了張相以留作紀念。在以後的行程中老頑童再也不做冒險的事了。

雖然以前曾兩次來美國,但都是公務,走馬觀花,來去匆匆。這次是真正體驗老百姓的日子。一方麵是感慨美國優美的環境,完善的設施,發達的交通,和優良的服務。另一番麵則是充分感覺到了荷包的壓力。當時的中國物價並不是很高但收入也同樣是低水平。來到美國發現買東西樣樣還要加稅,然後再習慣性地乘以一個八。折成人民幣就是天價了。為了盡量減輕我的負擔,於是爸爸媽媽就開始想辦法賺錢了。先是在報紙上找到在家做手工的。對方送來綢布條和夾子,並作簡單培訓。爸媽然後開始按培訓的把綢條做成綢花,再用膠槍把夾子粘上去。對方再在約定的時間來取貨。手工價格按發夾的複雜程度每個幾分到幾角不等。於是我們家就成了加工廠。兩人戴上老花鏡,一個做花,一個粘夾子。我也曾勸過他們沒必要這麽辛苦。家裏也不缺這個錢。但他們執意要做。說有活做也省得寂寞。當然沒多久就做不下去了。因為實在也是太辛苦了。

應該說爸爸對美國的適應力是很強的。他也很喜歡這裏。基本上他沒有什麽語言障礙。和美國人做一般的英文交流一點問題也沒有。再加上他腦子裏有關美國的知識恐怕一般美國人都豐富,即使與美國人在一起也總有的可聊的話題。另外強烈的好奇心使他更渴望更樂於了解美國社會。有一段時間他甚至於比我還忙。參加教會和圖書館舉辦的各種英文補習班,或者由圖書館安排的與美國老頭老太太一對一的聊天。補英文是次要的,主要是他想多接觸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事。在班裏他往往是老師的助教和同學學習的好幫手。因此也結識了各族裔的好多朋友。常常是我下了班回家發現他留在桌上的字條,“菜已切好,我去上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