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四年前,有位朋友向我推薦16街和9街的新房子。他說這個地方是熱點,將來升值空間好。
16街和9街處於大多倫多地區的外圍,往東和往北都是寬廣無比的空地。
“我真的想不通,” 我皺了一下眉頭,疑惑地問我的朋友:“那裏有這麽多建設用地,為什麽房價會這麽高,遠遠地超過建設成本呢?”
最後我沒有買。最後那片房子價格飛漲起來了。有些都快接近八九十萬加幣了。
……
大概在兩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和幾位朋友一起去底特律考察市區的房子,看一看有沒有機會。
看著那大約二幹多尺的樓房,新的屋頂,全木地板的客廳和房間,大理石台麵的廚房,心裏馬上喜歡上那房子。問經濟這房子多少錢賣。
“五萬美金。”經濟回答說。
“什麽?再說一遍。”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下意思地叫了出來。在多倫多,就是在不大好的區,這房子也要六十萬加幣,相當於六十萬美金。
“五萬美金。”經濟很冷靜地又回答了一遍。
我感到非常的吃驚,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簡直是白菜價!
……
這樣的經曆經曆了很多次,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這些經曆極大地衝擊著我腦海中原有成本論固有觀念,並且把成本論的觀念衝擊粉碎得一踏塗地。
原來我是堅定的成本倫者:其核心是價格是由成本所決定,價格不可能偏離成本太多。
而我所看到的,所經曆的是:房子的價格和房子的成本似乎根本沒有關係。在多倫多,房價遠高於房子建築價格,在底特律,房價遠低於房子建築價格,盡管這兩個城市隻相距四個小時的車程。
那問題就來了,房價到底是由什麽決定呢?
經過一些研究,逐漸接受了供需理論。
供需理論是這樣解釋的:
下麵是一個供應需求模型:
標準的供給和需求模型:向右上傾斜的是供給曲線,代表生產者願意在某一價格水平下出售的物品數量;向右下傾斜的是需求曲線,代表消費者願意在某一價格水平下購買的數量。透過模型的分析,可發現兩條曲線交接之處(均衡點)就是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
如果需求增加,供給不變,那麽紅線就會往右移,均衡點就會往右上方移,代表價格上升。
反之如果需求不變,供給增加,那藍線就會往右移,均衡點我會往右下方移,代表價挌下降。
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許多地房房價和房子造價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現象:
比如說底特律,人口持續地往外移,從最高的兩百一拾萬到現在的七十萬,而且隨著工作機會的減少,對房屋的需求持續減少,而房屋的供給變化不大,最後供遠大於求,房價便底得不能再低了。
比如說多倫多,工作機會在增加,人口持續地流入,對房屋的需求持續增加,而低層房屋的供給變化不大,最後求大於供,房價便被炒了起來了。
緊接著就有問題便來了:
第一個問題是,什麽樣的因素會導致房屋需求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