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墓高空拍攝全景
隋煬帝墓出土蹀躞金玉帶
隋煬帝墓出土陶俑
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11月16日下午,中國考古學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成果。
會前,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考古工地,察看了出土文物;會上,考古發掘領隊、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匯報了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情況。與會專家充分討論,分別對墓葬形製、文物特點、墓主身份、考古工作、發現的意義和價值、保護和展示等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大家一致認為: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印證了曆史文獻的記載;曹莊隋唐墓葬的考古,思路正確、方法科學;隋煬帝與大運河、揚州城有著密切的關係,隋煬帝墓的發掘,豐富了揚州城遺址的內涵,對於揚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大運河申遺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專家們建議,應進一步提高對隋煬帝墓發現重要意義的認識,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地開展隋煬帝墓的保護、規劃、展示、利用等工作。
專家談隋煬帝墓:隻能稱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2013年11月18日 17:51 來源:
考古專家究竟憑何“鐵證”否定已有“身份”的帝陵?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為何稱作“墓”而非“陵”?隨著真墓現身而被稱作“偽陵”的熱門景點,又將如何自處?16日,相關專家對此作出了解答。
為何是“帝墓”而非“帝陵”
一般來說,皇帝死後下葬的陵寢被稱作“帝陵”。盡管此次專家一致認定這是隋煬帝和蕭後最後下葬的場所,卻罕見地使用了“帝墓”這個稱號。對於這個有些“別扭”的定位,有人質疑是否僅為了避嫌“開挖帝陵”而刻意強調發掘的是帝墓。
考古專家回應稱,之所以定位為“帝墓”而非“帝陵”是經過討論後的結論。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說:“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煬帝在下葬的時候身份已不是帝王,政治上失去了皇帝的地位。盡管唐朝在下葬時仍然按照帝王的規製,出土的隨葬品跟大明宮也是一樣的規格,但嚴格意義上,仍然隻能稱作帝墓而不是帝陵。”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這位生前據稱好大喜功的帝王,主墓室僅有6米多長,8米多寬,僅從規模上看確實十分寒酸。
考古專家分析,這種“寒酸感”與其死因和多次遷移有關。畢竟從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縊死後草草下葬,曆經多次遷移,直到公元648年才最終與病死的蕭後合葬。
現存“偽隋煬帝陵”何去何從
在西湖鎮考古發現之前,揚州已經有一座隋煬帝陵,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是清代嘉慶年間的大學士阮元捐建,現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一位考古專家表示,阮元所采用的考證方法與現代考古技術顯然不可比,他隻是考察了地形地貌,結合當地的傳說,就認定那裏是隋煬帝陵。現代的考古發掘是重實證的,顯然後者的結論更加科學。此前一些考古專家也曾對槐泗鎮槐二村的隋煬帝陵持懷疑態度,並一直在探尋隋煬帝葬身的確切地點。
既然真墓已無疑義,那麽“偽陵”是否將麵臨“摘牌”的命運?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表示,並不會因此全盤否定阮元的考證,而且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上來看,阮元所考證和修繕的隋煬帝陵也是重要的曆史遺存,還會繼續予以保護。
隋煬帝其人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華陰人(今陝西華陰),生於隋京師長安,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後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14年。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城,開創科舉製度,親征吐穀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618年在江都(今揚州)被部下縊殺。唐朝諡煬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