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市
泛指南門外大街、南馬路、和平路一帶的街區。19世紀時,這裏到處是積水,一片荒涼。19世紀末,外國租界逼近東南城角和海河東岸,這裏成為中日法三國勢力交匯的地方,舊社會也叫“三不管”。這個名稱說明這一地區統治力量較薄弱,因此成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聚集的地方。算命的、說書的、唱曲的、練把式的、賣野藥的,各種藝人都來這裏謀生。同時,飯館業、娛樂業、服裝鞋帽業、百貨店等也應運而生,南市逐漸發展成一個下層人民的娛樂購物中心。軍閥李純的東興公司,清末貴族榮源的榮業公司在南市廣置房產,更促進了南市的繁榮。由於政府控製力薄弱,南市也成為藏汙納垢的場所,妓院賭場雲集,黑幫勢力猖獗一時。解放後,南市已滌盡汙濁,但仍然保持著影劇、飲食、服裝、百貨集中的綜合消費中心的特色。
南市上世紀20年代開始繁華
擁有百年曆史的南市,是天津民俗文化的聚集地,與上海的城隍廟、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民族區”。
據了解,南市泛指舊天津城南一帶,北起南馬路,南至多倫道,西起南門外大街,東至和平路,麵積約1.04平方公裏。該地區原是水網縱橫、地勢低窪的“衛南窪”。明中晚期,在衛南窪陸續興建大悲庵、三官廟等宗教建築,遂在廟宇附近逐漸形成一些村落。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天津的舊商業區遭到毀壞,商販紛紛遷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擺攤設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榮業、東興等房地產公司相繼在“衛南窪”購地填坑,築路建房,至上世紀20年代逐漸發展成為繁華的南市地區。
老南市就像大型娛樂城
“老南市的市井風味可是不含糊。”解大爺告訴記者,“民不管、官不管、洋人也不管的‘三不管’地區魚龍混雜、世相紛繁,是老天津衛最具平民特色的遊樂場所。它包羅萬象也藏汙納垢,一般家長是不讓小孩去的,但我們還是會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去,平時的早點錢節省下來,湊個兩三毛就能好好在那玩一圈兒了。”
“其實那些洗浴、餐飲、演藝之類的娛樂項目,並不是今天才有,早先稍微有點兒閑錢的天津人就已經這麽玩兒了。在老南市,浴池、飯館,戲園子、茶樓、書場和雜耍館等是一應俱全,就像是一個大型娛樂城。南市其實是舊天津餐飲、娛樂業的中心,是天津的民間藝術搖籃,尤其在租界地產生之前,天津的娛樂產業幾乎全部在這裏。”解大爺說。
“有句話說‘不到南市逛一逛,白來天津走一趟’,因為那時的‘三不管’實在是太熱鬧了,唱戲的、雜耍的、說書的、變戲法的、撂地兒說相聲的……一個場子比一個場子精彩,要想都看過來一天時間都不夠!另外,賣各色小吃的攤子也很吸引人,味道更是沒得說。藥糖、果子露、涼粉、糖堆兒,既解饞又實惠!”
老南市洗澡吃飯聽戲一樣都不少
“南市的澡堂子不少,玉清池、全興澡堂、明園澡堂、新華園等都很有名。父親帶我去澡堂子,一進門,夥計就會高聲問你是‘洗盆還是洗池?’洗盆,就是說單間,洗池,就是說大夥一起洗。我和父親一般都洗池子,泡累了還可以躺在大廳裏麵睡一覺,口渴了,讓夥計給送壺茶,十分愜意。”說話間,解大爺不時眺望遠方,仿佛思緒又回到了曾經的那個年代。
“從澡堂出來,一般就到中午了。開始找地方吃口飯,那陣一到中午南市大大小小飯館就開始上人了,非常火。”解大爺說,“吃完了飯,下午玩的項目就多了,除了演京劇的戲園子,還有專門表演各種地方戲曲、曲藝的茶樓、書場和雜耍園子,想看什麽都行。”解大爺說:“早年的戲園子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賣茶水的。到了中軸戲一上,茶房夥計就把香片用開水沏上一大壺,外麵罩上保溫棉套提到園子裏來,看到肯花錢的茶客,就趕緊倒上一杯熱騰騰、香噴噴、冷熱合口的好茶,一碗不夠可以再來。等最後武戲一上場,他們到後台把水牌上第二天唱戲的演員名單抄下來,送給喝過茶的客人看,借此討幾個茶錢。”解大爺說。
老南市是天津曲藝發祥地
“除了聽戲,評書也有專門的書場。一般的書場開早、中、晚三場,早場生意清淡,行話叫‘上板凳頭’,三流以下演員或初學藝的演早場。中場聽眾漸多,晚場最盛。書場門前一般都要預先貼出大紅海報,通知各位聽家‘本場特約某某某’,在什麽時間講哪一部評書。書場一般都不收門票,聽眾任意入座,每場說兩到三個小時,半小時一段,每段停演後收錢。所以藝人表演技藝高低和名聲大小,對書場業務、收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不少的名角過去都曾在南市演出過,可以說南市是天津曲藝人才的發祥地。”
“甭管選擇看什麽,全部看下來,天就黑了。到了晚上九十點鍾,賣糕幹、煎餅餜子、糖堆兒、蘿卜、水爆肚的小攤販們開始叫賣起來。有些小販用托盤把這些小吃送進戲園子,聽戲的人們邊吃邊聽。”解大爺表示,早期的夜市在南市已經出現了,每天晚上11點戲園子散場,好多消夜館子和賣小吃的攤子就開始做生意。
“大街上燈火通明,有的館子專門增加了消夜的服務,也有的館子隻做消夜,還有各種小攤販,挑個挑子在胡同裏叫賣。有很多小吃攤子是通宵營業的,煎餅餜子就是如此。”解大爺說,“我那時還小,不可能天天這麽玩,但有錢人往往第二天一睡醒,吃過了早點又要去泡澡、下館子、聽戲,如此往複,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