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買了這本書(下圖,不知圖片咋轉過來)
這本書匯集了50年代刊登在《紐約客》上最優秀的各類文章合集——最優秀怎麽評的,我也不知道。估計是文筆+名氣+五十年代熱點話題。
書到的時候,我男人炒勺兒先翻了翻,然後嘖嘖一歎:“哎呀,居然有你常念叨的常凱申(Chiang Kai-Shek,蔣介石)。”
於是這篇由傳奇女作家項美麗寫就的常凱申和他的老夥伴們的老年生活,成了我看的第一篇文章,好多生詞,為了鼓勵自己看完,我邊看邊翻譯,有些話死活不明白,查了字典還是不明白,直接跳過,還有些太敏感的東西,就不放了
閑言少述,上正文:
《老男孩們》
項美麗 (1953年11月7日,《紐約客》)
蔣介石 1
在擁擠的福爾摩沙島上(台灣的舊稱Formosa,葡萄牙語“美麗”的意思)——或像它在東方的叫法“台灣”,蔣介石有一個緊密團結在他周圍的小集團,這在現代流亡政府中是很少見的。
這並不是說中國國民黨為離開大陸而感到開心,而是說,國民政府在過去的二十幾年裏好幾次被迫遷都,他們早都已經習慣了,並知道怎樣調整自己去適應新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蔣忠誠的追隨者們從他們過去的經驗裏學到,蔣也一定會回饋他們的忠誠。
這種對彼此的忠誠卻阻礙了台灣的戰爭效力,現在的台北到處充斥著已經無法再貢獻多大價值的黨國元老們。島上的美國顧問,尤其是那些新來的,對這個情勢特別關注,也感到遺憾,連一些元老們自己也這麽想。
“你為自己是一個將軍感到驕傲嗎?” 我問一個參加過國共內戰,並跟隨國民政府跑來台灣的一個退伍老將軍,他正在給我看他的一本影集,其中有一張他年輕時代英氣勃發的戎裝照,背景是保定軍官學院。
“我曾很驕傲,”他悶悶不樂地點點頭,“但現在我更驕傲我不再是一個將軍了。因為這個小島上現在到處都是將軍。”
這個政府正在逐漸年輕化,因為元老們正被年輕官員們替代,然而這種轉變是巧妙地進行的,既沒有打得頭破血流,也保護了元老們的自尊心——這些老前輩們依然被以禮相待。
蔣介石自己也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表達過他對老家夥們感到礙眼,他從來都不會對長者不敬。
毫無疑問,比起和那些活潑的年輕一代們,已經六十七歲高齡的他和他的這些老夥伴們相處起來反而更加輕鬆。這些退休將軍並沒有讓他感覺多餘,相反,正因為有他們,台灣才更有家的感覺。哪怕是那些曾經和他對著幹的軍閥們,也成了他在這個陌生小島上的安心可靠的陪伴。
老前輩們並非都是49年十二月和委員長同一批逃離大陸的人,他們有的比他先到台灣,有的後來,每個人都有一段痛苦的逃亡史。他們大多數人並不是馬上就能退休,因為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還要忙於指揮韓戰。那時候,差不多所有的國民黨人都放棄了勝利的希望,但是美國政府又對他們重新有了興趣,派了一些顧問來,更多的年輕人在精簡過後的政府中挑起大梁。
被取代的元老們都住在離他們的領袖很近的地方。他們有的住在城市周邊的平房裏,有的住在山峰連綿的草山上,離領袖常常活動的地區隻有12到13英裏。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聊聊天,看看報紙,還有為他們日思夜想的勝利光複大陸的那一天製定攻略。
一開始,對這些習慣於忙碌的曾經的要人們來說,日子太閑太長太難熬了,但現在他們發展了不少可以消磨時光的興趣愛好。
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照料花園,另一些人開始寫自傳和宣傳小冊子,還有一些人找了新老婆。賭博是不受歡迎的,因為委員長認為這會給人民樹立壞榜樣,所以雖然有人玩麻將,但也隻是偷偷摸摸地玩。
蔣還不定期地在他的官邸裏為這些老將軍們,老軍閥們和他的另一些老朋友們舉行會議,每當他們離開自己的巢穴來參加這樣的會議時,官邸的路邊一英裏開外都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吉普車,凱迪拉克和出租車。
老人常凱申(下)
常凱申牽著宋美齡的侄子宋仲虎(下)
插一段趣聞。
小時候的宋仲虎和別人談論summer vacation,浙江姨父常凱申問他:“你為啥子不開心?”
宋仲虎:“我沒有不開心啊。”
常凱申:“那你們剛剛在說啥'啥麽勿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