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Internet 作者:不詳
斯拉夫和日耳曼兩個民族在中歐地區交匯,德國和奧地利兩個日耳曼國家以東大部分都是斯拉夫國家,兩族宗教上也不一致,斯拉夫人以東正教為主,日耳曼人則信仰天主教或新教。
不過,屬於斯拉夫民族的捷克卻像楔子一樣嵌入德國與奧地利這兩個日耳曼國家之間,因而使捷克深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與其他斯拉夫民族反而在曆史上沒有太多交集。
捷克正好位於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分界線上
從1306年到1918年整整600年間,捷克被日耳曼(德意誌)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及繼任者統治著,並被稱為“波西米亞王國”。雖然是斯拉夫人國家,波西米亞在帝國內的地位卻很高。
布拉格曾經是整個帝國的首都,經濟和文化非常繁榮,成為帝國第一大城市。不過,在1918年獨立時,這些斯拉夫人卻拋棄“波西米亞”,改用了“捷克”,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捷克民族服裝,帶有明顯的斯拉夫風格
今天的捷克共和國處在克爾科諾謝山、舒瑪瓦山、喀爾巴阡山脈圍成的盆地之中,由於這三座山脈不夠高大險峻,從各個方向都可以很方便進入這片盆地,因而使這裏成為各民族的交匯點。
這裏有史可查的最早居民是波希人,與高盧人同屬蠻族凱爾特人,在凱爾特人北方的是北歐日耳曼人。公元前2世紀時,羅馬帝國向北擴張,凱爾特各部落被迫向西逃離大陸進入不列顛群島。
捷克地形圖,被三座山脈包圍,但沒能阻隔各民族進入
波希人雖然跟著其他部落一起逃離了家園,羅馬人卻仍然將此地命名為“Boihaemum”,意思是波希人的家園,這是“波西米亞”的最早來源。
羅馬人進一步北上,意圖征服另一蠻族日耳曼人,但寒冷的氣候和日耳曼人的頑強都使帝國無功而返,反而被日耳曼人趁機南下衝擊帝國的北方邊境,在公元前1世紀占領了波西米亞。
▲凱爾特人最早在歐洲的分布
在日耳曼人的衝擊下,日益衰落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半,羅馬人不得不雇傭日耳曼人來保衛帝國的邊疆,可日耳曼雇傭軍最後反客為主,在公元476年毀滅了西羅馬帝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日耳曼部落進入帝國的原有疆域,波西米亞地區的日耳曼人也大幅度減少。
與此同時,發源於東歐平原的斯拉夫人也開始向南、向西遷移,他們是為了躲避來自亞洲的強大遊牧民族,漸漸散布到幾乎整個東歐。一部分斯拉夫人占據了除了希臘以外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接受東羅馬帝國的統治,開始改信拜占庭教廷控製的基督教。
捷克人是最靠近西方的斯拉夫民族
還有一支斯拉夫人在6-7世紀進入到波西米亞,填補了日耳曼人留下的空白,他們的部落名稱叫“?echy”,音譯就是“捷克”。捷克人與留在此地的日耳曼人相鄰而居,慢慢受到日耳曼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跟著日耳曼人改信了屬於羅馬教廷的基督教。
沒過多久,無險可守的波西米亞地區又遭到亞洲遊牧民族阿瓦爾人的入侵。日耳曼商人薩摩將分散的捷克人聯合起來,在623年建立薩摩公國,這是捷克人的第一個國家。真正完成驅趕阿瓦爾人任務的則是830年建立的大摩拉維亞公國。
大摩拉維亞公國的疆域,以捷克和斯洛伐克為核心
阿瓦爾人之後是另一個遊牧民族馬紮爾人,即匈牙利的前身。由於馬紮爾人的入侵和擠壓,大摩拉維亞公國僅存在了數十年,其下捷克人的普舍美斯公國轉投同樣信基督教的東法蘭克王國,捷克人的東部鄰居、另一支斯拉夫人—斯洛伐克人則被馬紮爾人統治。
962年,東法蘭克國王接受羅馬教皇的加冕後,自認為繼承了羅馬帝國,成為全新的“神聖羅馬帝國”,並按羅馬人的習慣將捷克稱為“波西米亞”,一直延用了一千多年,“捷克”這個名字隻在捷克人內部使用。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由很多日耳曼人諸侯國組成的封建製國家,隻有波西米亞是一個斯拉夫人為主的諸侯國,除了宗教外,民族、文化等各方麵都與日耳曼人有很大不同。波西米亞的大部分貴族是日耳曼人,平民和一小部分貴族是捷克血統。
不過,波西米亞在帝國內部的地位一點也不低,因為波西米亞處於抵擋其他民族和異教徒的前線,還積極參與十字軍東征,尤其是1158年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波西米亞傾力支持帝國皇帝,從而成為帝國的選帝侯之一。
支持皇帝參加十字軍東征,使波西米亞備受皇帝青睞
選帝侯,顧名思義是選舉皇帝的諸侯。神聖羅馬帝國較多保留了日耳曼人部落時期的習俗,皇帝由幾位最大的貴族選舉產生而不是世襲。能成為選帝侯,意味著這個斯拉夫諸侯國的地位不亞於其他任何一個日耳曼諸侯國。
歸屬神聖羅馬帝國後,日耳曼文化進一步深入影響到這個國家,帝國內部的日耳曼人漸漸演變成德意誌民族,德語與捷克語一樣成為波西米亞的官方語言,上流社會主要通用德語,城市裏的捷克人也廣泛學習使用德語。
硬幣上的七個選帝侯,波西米亞國王是其中之一
11世紀中期,羅馬教廷與拜占庭教廷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後,波西米亞堅定地站在天主教一邊,與南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分道揚鑣。天主教會特意將布拉格教區升格為教廷直屬,抬高了波西米亞的宗教地位。
1306年,波西米亞國王被刺殺,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王位,普舍美斯家族至此斷絕,帝國皇帝趁機封自己的兒子為波西米亞國王。此時的皇帝屬於盧森堡家族,後來被哈布斯堡家族接替。
▲作為帝國的首都,布拉格充滿各種民族風格的建築
1453年,哈布斯堡家族正式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後,波西米亞和奧地利一樣成為哈布斯堡的核心統治區。為了擴大對北德意誌地區的影響,皇帝一度把首都從維也納遷至更靠近北德意誌的布拉格,使波西米亞成為帝國的中心。
波西米亞的經濟、文化各方麵在此期間都得到很大的發展,布拉格成為歐洲最繁榮的城市,大批捷克人出任帝國官員,捷克語或稱波西米亞語也隨之成為帝國通用語言之一。
波西米亞風情曾經在中世紀風靡整個歐洲
14-15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及中西歐的日耳曼民族,一邊鄙視著信仰東正教、被蒙古和奧斯曼統治過的斯拉夫人,一邊卻推崇帶有斯拉夫色彩的波西米亞文化,也算是一個歐洲曆史上很獨特的現象。
然而,波西米亞王國地位高,並不等於捷克人的地位也高,統治這個王國的大部分貴族原本就是日耳曼人,現在應該叫德意誌人了,他們與捷克人之間更像是殖民者與土著的關係。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盤散沙,邦國多達上百個
更讓捷克人氣憤的是,帝國其他地區的德意誌貴族們經常來這裏攫取土地、森林和礦山等等,德意誌平民也把捷克人視為低等民族,在貴族的縱容下頻頻擠占捷克人的優質耕地和財產。
相對來說,這是捷克人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黃金時期,捷克人逐漸接受了“波西米亞”這個名字,對強大而又富裕的帝國頗有認同感。但是,兩場暴風驟雨般的宗教戰爭很快會將這副看似美好的幻象撕得粉碎。
第一場宗教戰爭是在15世紀前期,捷克人為了反抗天主教會的沉重剝削,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卻遭到血腥鎮壓,引發了長達14年的胡斯戰爭。
世俗的王公貴族與天主教會一起鎮壓胡斯派,而捷克平民和領主並肩作戰,共同抵抗被德意誌民族把持的教會和領主們,捷克民族意誌開始變得強烈起來。
弱小的捷克人抵抗全歐洲騎士14年,是捷克曆史上最輝煌的戰績
胡斯戰爭雖然失敗了,胡斯派也被皇帝和教會宣布為非法,但仍然在捷克人當中偷偷傳播。15世紀末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與胡斯教派有很多相同的理念,很快得到捷克人的認可,大部分捷克人改信新教,受哈布斯堡影響較深的德意誌人和部分捷克人堅持天主教。
1526年,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一世繼任皇帝和波西米亞國王,他命令所有人必須信仰天主教,德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要在宗教和文化上完全剝奪捷克人的自由。
▲歐洲人將三十年戰爭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都被卷入
1618年,捷克人再一次因為宗教發動武裝起義,點燃了遍及全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所有歐洲強國都參與其中,支持天主教或新教一方。這是捷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對歐洲曆史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
這場戰爭大大削弱了哈布斯堡,不得不承認新教在波西米亞的合法地位。但是,捷克人遭受的剝削和壓迫並沒有減輕,70%以上的勞動所得都要交給德意誌貴族和天主教會,“波西米亞”這個日耳曼名稱越來越受到捷克人的痛恨。
哈布斯堡特別擅長用聯姻方式擴大自己的領地,在1526年把匈牙利收進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臣服於匈牙利的斯洛伐克人也同時成為帝國臣民,與捷克人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哈布斯堡治下的帝國注定是鬆散的,德意誌人雖然最多,但大部分屬於北德意誌各邦國,擁有較大自主權。隨著普魯士的崛起,哈布斯堡在北德意誌的權威被進一步削弱。
今天瑞士境內的鷹堡,哈布斯堡家族的最初起源地
哈布斯堡在19世紀初慘敗於拿破侖,被迫在1806年宣布廢除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個延續了800多年的古老帝國徹底瓦解。哈布斯堡的統治範圍僅限於奧地利等南德意誌,以及匈牙利、波西米亞等附庸國,成為奧地利帝國。
在這個縮水的帝國裏,德意誌人雖然最多,但隻有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匈牙利人比德意誌人略少,捷克人大約是德意誌人的一半左右。這樣一來,波西米亞的地位得到更加上升,被哈布斯堡列為重點建設對象,大力發展新興工商業,對捷克文化的壓製也有所放鬆。
紅色和黃色區域都曾是哈布斯堡統治區域,歐洲最強大的家族
利用這個機會,捷克人形成自己的知識階層和資產階級力量,並接受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洗禮,提出要尋求捷克民族解放和獨立。他們通過武力鬥爭和議會選舉,贏得了相當一部分自治權利。
1866年,奧地利帝國又輸掉普奧戰爭,為了防止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趁機獨立,宣布與匈牙利組成二元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還將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並稱“捷克斯洛伐克”,加大斯拉夫人的權重,以平衡匈牙利人的勢力。
奧匈帝國是一個奇葩,表明哈布斯堡已接近崩潰
捷克人遠比匈牙利弱小,也不奢望與德意誌民族平起平坐,民族獨立才是他們的目標。在布拉格的大學裏,捷克語的地位已經超過德語,古代捷克文化被廣泛發掘出來並得到大力宣揚,德意誌血統的貴族和官員被看作趴在捷克肌體上吸血的寄生蟲。
1914年,奧匈帝國與德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與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爆發了一次大戰,很多捷克人被奧匈帝國強製征兵,他們無法直接拒絕,隻好在暗地裏反抗,進一步加劇了帝國軍隊的低效和懶散。
最偉大的捷克文學作品之一《好兵帥克》反映的正是奧匈帝國時期捷克人與德意誌人的關係
1918年戰爭結束,同盟國失敗,奧匈帝國徹底瓦解,哈布斯堡流亡海外失去所有統治權,德意誌人主體的奧地利成立共和國,捷克、匈牙利等民族紛紛獨立。
在捷克人看來,“波西米亞”是日耳曼人起的名字,象征著上千年的被奴役曆史,新生的捷克人國家要與奧地利及哈布斯堡徹底切斷聯係,絕不應該繼續使用。所以,隻有“捷克”才能代表本民族,新的國名自然也要用“捷克”。
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麵積差不多,人口卻差好幾倍,埋下今天各自獨立的種子
1918年10月,捷克人與兄弟民族斯洛伐克人聯合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就這樣,“波西米亞”一詞永遠被拋棄了,捷克人終於用本民族的名字來定義自己的國家。
國名改起來容易,要想擺脫德意誌人的影響卻很難,原先的宗主國奧地利已經極度弱化不再構成威脅,北方新成長起來的德國則是一個更富有侵略性的國家。納粹上台後,不但吞並奧地利,還把擴張目標對準捷克境內的蘇台德地區。
經曆哈布斯堡近千年的統治後,各民族混居現象在原帝國內部非常普遍,蘇台德地區居住著大約三百萬德意誌人。納粹以此為借口,向捷克索要蘇台德地區。
各民族混居造成了蘇台德問題,導致捷克亡國
1938年9月,英法等國對納粹的侵略行為采取綏靖政策,強逼捷克同意割讓蘇台德地區,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陰謀”。但是,蘇台德地區並沒能滿足納粹的胃口,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次年3月被納粹吞並,再一次淪為日耳曼人的附庸。
二戰勝利後,捷克斯洛伐克複國,收回蘇台德地區,全國境內的德意誌民族基本都遷回德國,並與匈牙利等國家進行了民族交換,使民族成分大為簡化。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分手,捷克終於成為一個較為純粹的捷克人國家,比例達到94%以上。
1993年元旦,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分手
雖然已經擺脫了“波西米亞”這個名字,但捷克依然跟俄羅斯等斯拉夫兄弟有很大差異,如今的捷克是一個公認的發達國家,是北約和歐盟的成員國,被視為西方世界一員。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除了地理條件外,跟受到日耳曼文化上千年影響有著很大的關係。
本文來自Internet 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