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der Isar 伊薩爾河畔

伊薩爾河的水主要來自巴伐利亞南邊的阿爾卑斯山,然後流入多瑙河,最後流進黑海。我的家就在它的身旁。
個人資料
正文

周末電影推薦 《起跑線》

(2021-04-17 14:24:47) 下一個

(文章摘自國內網站)

印度人民用另一部高口碑電影《起跑線》探討了印度的教育問題,再次切中了我們自己的“起跑線”之痛。

《起跑線》的故事圍繞一對中年夫婦拉吉和米塔為了將女兒皮雅送入頂尖私立學校的努力而展開。在印度這個貧富差距懸殊、階級劃分鮮明的國家,拉吉和米塔的生活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裁縫店老板的兒子拉吉傳承家族手藝,經營著自己的時裝門店,米塔在家專心相夫教子,把女兒的生活打理得公主一般。但“不差錢”的生活卻出現了一個不僅花錢,還要考驗智商的問題。

米塔一心要把女兒送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從而引發了這家人的一場“變形記”。從“土財主”到“社會精英”,然後再從上流社會流落貧民窟,隻要能讓女兒讀最好的學校,拉吉夫婦無所不用其極。當拉吉和米塔終於得償所願,卻發現一路的波折經曆已經改變了自己的樣子,扭曲了他們的初心,他們回不到過去,也無法奔向原本設想的美好結局。與同樣聚焦教育體製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相比,《起跑線》要講的問題更像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前傳——受教育的權利是否公平,但兩者也有共性的探討——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麽。

不論是買學區房並試圖擠入上流社會的用力,還是潛伏在貧民窟的漏洞百出和悲欣交集,《起跑線》都在用一種印度電影格外擅長的戲劇化演繹去觸碰最堅硬的社會現實,誇張手法沒有削弱它的真實感。為孩子申請入學徹夜排隊的家長、為應對錄取麵試而去參加的各種培訓班,我們身邊不就有這些似曾相識的身影?家長不僅要拚經濟實力,還要拚社會地位,如今刷爆朋友圈的家長委員會競選,又何嚐不是一場微妙的角力?至於買學區房,就更容易引發我們深深的共鳴了,幾百萬、幾千萬的投資,打造一條黃金起跑線,似乎踩在這上麵,孩子就可以原地飛起。

《起跑線》的前半段竭盡浮誇搞笑之能事,與拉吉夫婦打入貧民窟內部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也讓後半段的故事更有人情溫度。為了扮窮而競爭學校25%的貧困生入學名額,拉吉和米塔的“貧民”生活需要從頭學起,善良的鄰居一家給了他們最大的幫助,鄰居的兒子卻沒有獲得入學資格,皮雅竊取的名額本可能屬於她在貧民窟的好朋友。印度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教育資源的不均,受教育權利的不公在兩家人的陰差陽錯中盡顯。而不論培訓機構的老師還是私立學校校長的角色,都充滿諷刺意味。培訓老師時時流露家庭背景對孩子申請學校的重要性,校長則把教育經營成一門生意,盡管她自己出身貧苦。當階層意識根深蒂固,唯有出人頭地才能搶占生存資源的灌輸成為教育理念,學校就變成了一台製造畸形的機器。

再對照我們的生活,已經記不起從什麽時候開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勉勵的初衷,發展為教育產品的廣告語。起跑線的劃定從升學考試到幼兒園的入學競爭,再到孩子吃什麽奶粉,最終一路折騰回胚胎形成之前。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沒有錯,但如果這個“育”揮發出致人焦躁的魔幻氣息,讓涉及這個問題的人都殫精竭慮,那一定是哪裏出了問題。

米塔在貧民窟的生存之戰中無所適從而感到暴躁時,鄰居的一句話點醒她,“貧窮是很難教授的”。其實同樣,高貴也是很難教授的,它與出身無關,是人品的貴重,而這本應是教育的首要。貧民窟不明真相的鄰居為了給拉吉湊學費,不惜用性命冒險去“碰瓷”,即使得知拉吉的騙局後,憤怒卻仍然不忍心揭發他們的寬容,人性的善良和人品的高貴並沒有因生活的磨折而黯淡。而拉吉最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米塔也意識到,她希望女兒成為她父親這樣的人,而不是某名校的畢業生。教育的目的是什麽?片中公立學校寒門學子的茁壯成長並非歌舞升平的假象,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

(文章摘自國內網站)

https://www.pangzitv.com/vod-detail-id-22126.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雨弦 回複 悄悄話 對印度電影的記憶好像還停在 《流浪者》:)), 謝謝推薦,記住了,有空可以看看。
momo_sharo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準備搜來看看。
Coco_lau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推薦,看完了,很久沒有看電影了,印度人的幽默是挺好玩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