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新發現你的父親

(2016-01-08 09:31:50) 下一個

武誌紅

我內心總有個添不滿的黑洞,我總在期待一 個溫柔智慧堅強並且無比愛我的男人出現來添滿我這個黑洞。這一切就是因為我家爸爸是媽媽,媽媽是爸爸,我所有的溫暖都來自於爸爸,而成年後媽媽橫刀奪愛, 我與爸爸漸行漸遠,爸爸的形象在我眼中也與日劇下,所以我孤單,我痛苦,我無能為力。

                                        ——我博客的網友

               廣東南澳島,一位父親抱孩子過“小海灣”。

父親節致中國式的父親們——重新發現你的父親

 

    前不久,和一個朋友C聊天,問她最近有什麽變化沒有。

    她說有啊,結婚了。

    我略略吃了一驚,接著為她高興。C已三十多歲,難聽一點可以說是大齡剩女,盡管她從來不缺條件不錯的追求者,但總是離婚姻有一段距離。

    你的先生是什麽樣的人呢?我繼續問。

    她津津有味地向我好好描述了一下她的先生。聽完她的描述,我隱隱有一種自得感,因為覺得她能有這份好姻緣,我有相當的功勞。

    那是近兩年前,我和她聊天,問到她的擇偶標準。她說,意識上,她希望是強有力的成功男人,但自己又總是對這樣的男人沒有興趣。的確,她的追求者中不乏成功人士,但她對這些成功人士總是不耐煩,甚至冷嘲熱諷。

    為什麽會這樣呢?她也有些納悶。不過看起來也不難理解,因為追求她的這些成功人士對錢權太感興趣了,不僅如此,他們還將錢權視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似的,這讓她覺得很沒意思。

    但是,她又恰恰想和這樣的男人結婚。

    真是矛盾!

    我請她說說她的爸爸,而她一說,我就明白症結出在哪裏了。

    首 先看起來,她的父親是成功人士的對立麵,他溫和、善良且人情世故簡單得出奇,自她長大後,從不能為她遮風擋雨,每當遇到困難需要找一些人際關係去解決時, 為她出頭的總是媽媽,要不就是她自己去努力。她曾經遇到過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時還是一個年輕女孩的她隻好自己去找關係,遇到了很多挫折。從此以後,她對父 親絕望到極點,也開始升起強烈的願望——一定要找一個能為她遮風擋雨的強有力的男人。

    但是,再向前回憶時,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在她小時候,父親帶給她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5歲前,她覺得父親完美無缺。她的父親是一個美男子,愛好運動,她經常吊在父親的胳膊和大腿上玩耍,她的什麽需要爸爸似乎都能滿足。甚至,在她家中,連換尿布這樣的事情也是爸爸做的。

    到了讀小學時,爸爸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仍然是偉岸而迷人的。她爸爸在她的女同學中相當有名,她們經常去她家玩,而她有感覺,她們貌似是去找她,但很多時候其實是去看她爸爸的。

    一直到了初中,她對爸爸的印象才開始惡化。她逐漸發現,強壯的父親在社會上懦弱無能,遇到需要人情世故的情形他總是退縮,有時還大發脾氣顯得很憤怒,但她感覺到,是這些情形刺激了爸爸的無助感。他越憤怒,就意味著越無助和懦弱。這時,她對爸爸的討厭就會達到頂峰。

    到了高中、大學、研究生和工作後,爸爸的形象更加不堪,最後全然崩塌下來,她對爸爸再也沒有了崇拜感。

    但是,在這一生中,又有哪個男子能給她父親給過她的那種溫暖和愛呢?至於在社會上為她遮風擋雨的需要,真的一定會勝過兒時父親給過她的那些瑣細的照顧與快樂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當她回憶起兒時父親和她在一起的經曆時,她有淚水落下來,身體也輕輕地抖動,她明白,那才是最珍貴的,才是她最最想要的,而錢權能提供的安全感,是無法與兒時父親給過的感覺相匹敵的。

    最後,她說,像父親那樣的男子,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和那些將錢權視為一切的男子在一起時,她看不起他們,因她內心深處隱隱知道,她寧願要父親的溫和、善良和簡單。

    當她明白這一點後,她的戀愛觀自然發生了轉變,她開始認真地去留意那些溫和而善良的男子,而對於錢權不再執著。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先生,恰恰是既溫和、善良、簡單而又有相當的社會經濟地位的。

    其 中的道理很簡單。以前,當她一心想找成功男人時,這其實是對爸爸的背叛,也是對自己童年那麽美好體驗的背叛,她潛意識中未必接受。並且,一心找成功男人, 是長大後的她的願望,而留戀溫和、善良而簡單的父親,是孩童時她的感受,這兩者如果不整合,那也會給她內心帶來巨大的衝突,前者將後者視為敵人,後者也會 抵觸前者。結果,她既不能很好地與父親那樣的男子相處,也不能與和父親相反的男子很好地相處,她哪裏都去不了。但是,在完整地看待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後,她 內心中的這兩部分就得到了整合,她就有可能同時擁抱這兩者了。

               

要主流父親的幻象,還是要真實的父親?

    長大後重新看一看父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未成年時,我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常見的影響有兩點,第一點是,我們很容易卷入父母的婚姻戰爭中,甚至是家族的戰爭中,而被這場戰爭迷惑了雙眼。

    第二點是,我們難免會受整個社會輿論的影響,會追求主流輿論所倡導的父親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親的真實存在。

   2006年 春天,我的父母來到廣州和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一天,我帶他們去植物園玩,當給父親拍一張照片時,通過相機和鏡頭看父親時,我突然發現好像看到了一個非 常不同的父親似的,他在我眼中第一次變得無比生動,我的心似乎都在和父親的心同步跳動。這麽多年來,這是我第一次重新找到與父親的鏈接感。

    C一 樣,我的父親也不是強有力的。他先在他的原生家庭被忽視,而他成家後,我們一家都被爺爺奶奶忽視和壓製。那時很講孝道,如果老人看你不起,那麽不管事實如 何,你都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簽而被村人所輕視。對此,爸爸沒有做什麽抗爭,或者他也做不了,他隻是默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對爺爺奶奶的責任,和對我們一家 的責任。

    不僅如此,我的父親也是非常不擅長人情世故的,他喜歡一個人做事,而任何需要求人的事情,哪怕隻是去鄰居家借一把鐵鍬,他都不願意去,母親知道父親這個特點,所以幾乎有任何需要求人的事情都是母親去。

    父親很聰明,他現在已70多歲,但在做小生意時還可以在很多時候用心算,而不是用小計算機算賬。此外,我們家裏的農具和家具,很多也是他自己做的,例如做生意用的秤都是他做的。每天,他會很早起床,要麽是去趕著做小生意,要麽就是在家裏做各種各樣的農活。除了偶爾看看電視,他幾乎從來不閑著。

    但是,勤勞和聰明並不能讓父親很好地撐起這個家,我們家在村裏還是被邊緣化,還是會被人欺壓,而且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這和父親的另一個特點有相當關係——每當家裏日子好過一點時,他就會在做生意上出點事情,要麽被偷錢包要麽被人騙。

    因 這些特點,也因母親偶爾會抱怨,我心裏對父親總有一些不認同。他的一些特點在我身上幾乎完全看不到,譬如我一點都不喜歡修理家具和電器,大學時電腦出了問 題一定是找哥們幫忙,而現在電腦出了問題也是由學物理的女友搞定。我們家還有很不錯的打印機,主要用來打印照片,但我隻會在電腦上操作,而一旦出了問題, 也總是女友搞定。

    因為這些不認同感,我覺得與父親總有一些隔閡,但這個隔閡在植物園給父親拍那張照片時一瞬間崩塌,於是我和父親的關係有了很大改變。以前,每次打電話回家總會問:“我媽呢?”現在,我一定會和父親聊會兒,有時聊很久。

    並且,從此以後,覺得自己心裏有相當一塊兒多了一些暖意。

    華 南師範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張敏翻譯了一本書《父性》,這本書稱,盡管我們意識上對暴君般的父親有百般不滿,而且殺掉暴君般的父親的譬喻在很多神話故事都有出 現,且曆史上也不乏真實的故事,但是,我們還是傾向於找一個這樣的父親的。與溫和近乎軟弱的男性相比,很多人感情上還是更容易被強勢到蠻不講理的男性所吸 引。

    對 於這一現象,可以在許多層麵上做解釋。譬如一種常見的解釋稱,這是遠古蠻荒時代所遺傳下來的需要。那時,男子是獵人,他們的狩獵能力將決定一個家庭乃至一 個部落的存續,而細致、敏感和善解人意這些因素並不是很重要。也就是說,一個男子的權力味道是一種真實的保障,而不像現在更可能是一種虛幻的心理需要。

                            父與子,拍攝於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的森林公園。

    德國一名女權主義作家的故事也耐人尋味。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這位女作家先嫁給了一個無比尊重女性的男子,但最後她與這個男子離婚,而嫁給了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她到底想要什麽呢?

    對此,這位女作家有她的一番解釋,而且是上升到哲學高度的解釋。

    我相信這些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我更願意從微觀的角度去看這些事件。在我看來,其中的關鍵就是,你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你是接受了他的真實存在,還是活在理想父親——也即白馬王子的原型——的幻夢中。

 

你是否卷入了父母的戰爭而迷失雙眼?

    比起社會主流輿論對父親形象的塑造外,更能影響我們是否接受父親真實存在的因素是,家庭對父親形象的扭曲。

    夫 妻之間很容易爆發婚姻戰爭,雙方都想爭奪關係的製高點。從社會的角度看,因為我們仍然是生活在男權社會,似乎男性更容易獲得這一製高點,但從家庭的角度 看,卻是未必,因為孩子們天然和母親的鏈接更緊密,所以女性們有更大的機會在家庭中贏得孩子們的支持,從而令一個小家庭中的婚姻戰爭徹底失去平衡。

    也是在剛做谘詢的時候,我另一個來訪者常向我描述一種情形:每當她的父親和母親發生衝突時,他們四個孩子會排成一排,站在母親的麵前,擋住氣勢洶洶的、有暴力傾向的父親。

    看上去,孩子們是在主持正義,但這最終成了這位女子的一個嚴重問題。她和她的先生常常爆發衝突,每次事後看,她知道自己做得過分了,但她就是控製不住自己,總是對非常老好人的丈夫發脾氣。

    我請她列舉每一次對丈夫大發脾氣的詳情,最終發現其中有一個模式:每次都是先有一位年長的女士斥責她,接著她對丈夫大發雷霆。

    這個模式是如何來的呢?

    原來,自從她很小的時候,媽媽便抱怨甚至斥責她沒有良心,因為她不能保護媽媽。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稱,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的,這一天然傾向會讓他們很自然地想平衡家庭的各種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假若父母一方甚至兩方有意誘導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那麽他們很容易成功。

    這位女子即是如此,不管年齡多麽幼小,她一樣會渴望保護媽媽。但是,在很小的時候,她不敢這樣做,因懼怕有暴力傾向的父親。一直到她16歲時,她才敢帶著三個弟弟妹妹,在父親麵前一字排開保護母親。

    盡管是保護了母親,但她的內疚已積攢了很多年了。她想釋放這種內疚,而她的老好人丈夫是最佳的宣泄對象了。

    並且,能看到童年和成年時的一個共同模式,先是一位年長的女士斥責她不中用,而後她的內疚就會被激起,接著轉化為憤怒宣泄到男性身上。

    在童年的時候,她對媽媽的保護還有主持正義的味道,但到了成年後,她仍然延續這一模式,就不再具備這一味道了,她的先生成了完全的受害者。

    而在我看來,她的媽媽本來是可以直接與丈夫抗爭的,但她沒這樣做,而是選擇了以超級弱者的形象出現在家中,在大女兒還是一個孩童時就呼喚她保護自己,她雖然在很多年內沒有贏得實質性的保護,但她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心,孩子們都和她站在一起,將父親徹底排擠出這個家。

    這位女子說,父親經常對她和弟弟妹妹說,他恨他們,他們是白眼狼,他們對他的養育沒有一點感恩之心。最後,在家中完全找不到歸屬感的父親離開了母親,雖然沒有離婚,但在外麵有了女人。

 

背叛父親,也是背叛自己

    父母任何一方如何數十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數落對方的不是,都會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最終,為了順應這種壓力,孩子們選擇了與情緒最激烈的一方站到了一起。

    在多個來訪者中,我都發現這一現象。孩子們並不是真正去平衡強弱,實際上他們和誰站到一起,經常性的關鍵是,誰在訴苦時更執著,誰有更多的機會向孩子訴苦。

    很自然的,因為母親是每一個人第一個愛上的人,且母親與孩子天然有更深鏈接,女性在這一方麵占據優勢。

    一個在我看來相當誇張的個案中,因母親先向大兒子訴苦,大兒子精神崩潰了,他選擇了跳樓自殺來逃避這種壓力,而在自殺前,他常說,他發誓要拯救母親,他恨爸爸,絕不會和爸爸和解。

    大兒子自殺後,媽媽訴苦的對象轉向了二女兒。結果,二女兒對父親的感覺完全改變了。哥哥自殺前,她對父親的回憶是有很多溫暖的,但哥哥自殺後,她對父親的回憶隻剩下了憤怒和厭煩。

    並且,因為她接住了媽媽的怨氣,而妹妹和弟弟就逃脫了。盡管妹妹和弟弟對父親也有諸多不滿,但他們現在和父親的關係比起她來要好很多。

    那麽,她對父親的敵意從何而來呢?毫無疑問,她是接受了母親對父親太多的怨氣,她是在通過母親的眼睛看父親,而不是通過她的眼睛看父親。

    此外,非常關鍵的是,她母親對父親的怨氣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 個問題的答案非常可悲。原來,她母親在自己原生家庭是嚴重被忽視的孩子,她的姥姥和姥爺對她的母親都是忽視加虐待。按照道理看,她的母親對她的外祖父母本 應該有很多怨氣的。但是,她的母親卻把自己父母視為了聖人一般的人物,一直對她強調,你姥姥姥爺對我多好,我對他們多感激,如果沒有他們的愛,我根本活不 下來。

    她的母親甘願去做父母的炮灰,如果這能讓她在父母心目中重新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如果這還不夠,她還願意讓丈夫和孩子們去做父母的炮灰。

    這是她和先生關係惡化的一個關鍵點,她的先生不願意配合他。並且,她的先生自己家也是重男輕女的,所以更是無法容忍她太照顧自己家庭。

    於 是,他們的家庭就分成了兩半,她還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而他也一樣如此。矛盾由此開始。而且,她不敢抱怨父母,但卻敢抱怨丈夫。甚至,她一生中所有的怨 氣都在丈夫這裏找到了突破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在孩子們耳邊說丈夫的不是,甚至於令一個孩子自殺都不能醒悟。之所以不能醒悟,是因為發泄怨氣的對象根本 不對。

    在這個個案中,二女兒和男性的關係一團糟,但三女兒和男性的關係卻相當融洽。如果姐姐也想擁有和妹妹一樣的關係,她就需要像我的朋友C學習,重新去看看自己的父親,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

               

你不能背離自己的心

    在相當的程度上看,一些女性對孩子抱怨丈夫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我們這個重男輕女的社會,無數女性嫁到男方家後,會遇到非人的待遇。尤其可悲的是,製造著非人待遇的罪魁禍首,也恰恰常是女性——婆婆。

    這是一個很可悲的輪回。先是婆婆進入這個家庭時被忽視甚至虐待,她找不到自己的同盟,她心無所依。但有孩子後,她的心有了牽掛,她找到了自己的同盟,而且她心中淤積著的怨氣終於有了傾訴對象,孩子們總是容易和媽媽站到一起的。

    如此一來,這個婆婆就和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兒子建立了過於密切的關係。當兒子愛上另一個女人後,她的心又失去了依靠,於是她很容易去排擠這一個年輕的女子,就像她當年被自己的婆婆所排擠一樣。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在我的博客上寫了《重新發現父親》一篇短文,目的是為了知道更多的故事,好讓我的文章多一些素材。這篇短文引起了一些女性的不滿,她們說,原因在男人的身上,如果不是他們錯在先,女人也不會聯合孩子去對抗丈夫。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假若她們這樣做,孩子未來的幸福就被影響甚至摧毀了。難道,孩子的價值就是成為一個傳遞怨氣的通道嗎?

    美國總統奧巴馬之所以能有今天,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他的媽媽沒有向他傳遞怨氣,盡管她看上去有足夠的理由向兒子抱怨不負責任的父親,但她卻每一次給兒子講起父親時講的都是父親的優點。

    當然,假若父親不是一朵花,也沒有必要非將父親美化成一朵花。關鍵就在於,對你自己而言,父親是誰,你與父親有過什麽樣的真實往事。

    我們必須尊重真相,否則就會背離自己的心,而這種背離會讓心分裂,讓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劇烈交戰。結果就是,我們的人生也一直處在劇烈的衝突之中。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這句話也可以用到你與父親的關係上——

    你必須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與父親這一重要關係的存在。

 

作者:武誌紅

微信:wzhxlx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