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2015-08-31 12:37:33) 下一個
ZT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發布日期:2015-08-1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 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人到老年,機體各部分、各髒器包括大腦在內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老化,功能減退,如視力模糊、兩耳失聰、行動不便、皮膚多皺、毛發變白或脫落、代謝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麵的改變,與此同時,也可發生心理方麵的改變。

  1、情緒改變:有些老人變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倚老賣老;有的變得鬱鬱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2、智力改變:記憶力常有減退,以近時記憶較明顯,如昨天吃的什麽菜,幾天前有誰來看望過自己都會想不起來,東西放下就忘,經常要尋找鑰匙、眼鏡、鋼 筆等小物件,見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腦力不足,對空間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減退,計算能力也會緩慢遲鈍,容易出錯,新的知 識難以吸收。

  3、性格改變:有的老人顯得嚕蘇,說話多重複,過於小心謹慎,唯恐出錯;有些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不注意個人衛生;也有的變得幼稚,喜與孩子們在一起,貪吃零食;或變得自私、貪婪,好占小便宜。

  當然,正常老人的這些改變有一定範圍,但若過分突出,尤其與一般同齡老人相比,若已明顯不同,則要考慮有無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二、老年人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的矛盾。這是老年人退休後帶來的矛盾。退休、離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 樣的。工人退休前後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為穩 定,社會適應良好。但離退休幹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幹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係,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退休、離休以後, 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係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

  2、老有所為與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較高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離開工作崗位之後,都不甘於清閑。他們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 做一些工作,所謂退而不休、老有所為,便是這類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實寫照。然而,很多年高誌不衰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並不理想。他們或者機體衰老嚴 重,或者身患多種疾病,有的在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麵,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喪偶的打擊,若是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會很快垮掉,甚 至導致早亡。據統計,居喪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喪偶之外,夫妻爭吵、親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對老年人的心靈打擊 也十分嚴重。

  三、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麵。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他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 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 接的關係。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裏,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裏,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 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 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要做到長壽,老年人要 對自己負責,多做心理保健。

  1、“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 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俗話說,“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

  3、“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 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鬆。”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 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如打電腦、上 網等。“網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隻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麽其生活質 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 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

  四、衝出對“死亡”的恐懼

  正如任何美妙的樂章都有終曲一樣,死亡是生命曆程的終結。談論死亡,認識死亡,正視死亡,會使我們更加全麵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存在的價值。哲學家和 心理學家將死亡理解為生命的一個自然階段,死亡隻是生命有機體的自然變化,其本身並沒有什麽可怕之處。人們對死亡的種種恐懼、焦慮,不是來源於死亡本身, 而是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特別是人到晚年或身罹疑難病症時,便會掉進“死亡恐懼”的漩渦,愁緒滿懷、憂心忡忡,弄得自己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夢幻紛 擾,進而自暴自棄,消極悲觀。這樣,不僅會加速死亡的到來,縱然活著,也會將生命的樂趣剝奪。

  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這是人生一條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人生自古誰無死”,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便會消除不必要的懼怕、憂傷感,抱著泰然處之的 態度,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情緒。這樣便可擺脫恐懼和憂傷感,使人暢懷怡性,心情寧靜。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越是怕死,越是易死;愈不怕死, 愈不會死。”話雖不多,卻通俗明了,且頗具哲理和科學依據。年老莫言老,人老心不老,那就會產生一種青春活力。總覺得自己還能有所作為,這就有利於延年益 壽。心理狀態良好的人,心誌安定,氣血調和,身體機能必然和諧;生理活動按正常規律運行,就會災病不生,福壽永存。反之,會激起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一 係列反應,影響人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降低免疫功能,必然導致疾病纏身未老先衰。

  有位詩人曾說過:“信心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有信心,才能激發拚搏精神,產生頑強的意誌。保持坦然心境,樂觀態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潛在 能力。任何時候,求生觀念不可淡漠。如能這樣,便會出現“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喜人局麵。步入晚年並不意味坐待人生的結束,而是重構新生活的始端。因此,老 年人要衝出“死亡恐懼”的漩渦,唯有端正世界觀,認識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這樣,就可以既不忌諱死亡,亦不整天陷於恐懼與焦慮之中,坦蕩而達觀,以自己 的寶貴晚年,“隻爭朝夕”、老有所為地發揮餘熱,對人類多作一點貢獻。

  五、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努力延長人類自然壽命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 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 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社會應該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 供心理谘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群體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http://health.eastday.com/zyw/n1078/n1100/n1970/n1986/u1ai20540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