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歡樂頌——獻給易德文博士伉儷

(2015-06-08 09:23:25) 下一個

ZT

在中國大地上,易德文一家既享受了愛的祝福,也感受了悲痛和創傷。
 
那年代似乎如此遙遠,但是人們從不曾忘記──中國河南省的基督徒們,仍在傳講著這些開拓者的故事,並為他們帶來的影響繼續做見證──他們,就是在中國傳教的先行者,A.W.易德文,以及他的妻子艾佛瑞達(注1)。
 
母親的奉獻:1871年
 
A. W. 易德文(August William Edwins),生於美國愛荷華州(Swede Valley,Iowa)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在11個孩子中排行第四。
 
母親海倫娜·凱翠納(HelenaKatrina),在懷孕的時候,禱告願將這孩子奉獻給上帝的聖工。上帝垂聽了她的禱告,所以易德文從七歲起,就開始宣講上帝的道了──小易德文陪著父親去田裏幹活,雖然因為害羞,他躲在了樹叢後麵,但他竟然向周圍所有的生物講道。
 
易德文的聖經知識非常廣泛,在行堅信禮之前,教會就要他給年幼的孩子教授主日學了。
 
堅實的基礎:1887年
 
易德文很早就知道,如果要做上帝的工,就必須聽從上帝的安排。
 
為了掙錢讀大學和神學院,他16歲就外出學習貿易。當他剛剛存夠所需的錢,得知父母親因負債,要失去農場,他和哥哥查理毫不猶豫地替父母償清了債務。
 
他繼續工作存錢。當他再次儲夠錢的時候,農場的馬又不幸都死掉了,父母再次陷入困境。易德文又一次把錢給了父母。
 
為了掙錢,他當過鐵鋪的學徒。多年以後,在中國寒冷的冬天,他非常感謝上帝賜給他這門手藝,使他能在自家的房屋裏,裝上洋鐵皮的取暖爐。這很可能是當地第一台這樣的取暖設備。
 
最終,易德文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了奧古斯坦拿學院(AugustanaAcademy),及信義宗神學院(LutheranTheologicalSeminary)的課程。1902年,他從神學院畢業的時候,還被選為致告別辭的代表。
 
他所在的畢業班的題詞為:“RES SEVERAVERUMGAUDIUM"──這是拉丁文,意為:成功於逆境,其樂無窮。這句話貫穿了他的一生。
 
呼召的回應:1905年
 
1 9 0 0 年的奧古斯坦拿總會( T h e A u g u s t a naSynod),並沒有準備派人去中國傳教。因為該會在其第一塊宣教區──印度,遇到了挫折。而且,教會也對義和團運動期間許多基督徒被殺,心有餘悸。
 
但 有一些人堅信(盡管人數不多),上帝正呼召他們去中國傳道。1901年,這些人在明尼亞波利市的伯利恒信義教會(BethlehemLutheran Church,M i n n e a p o l i s ) 聚集, 成立了“ 外國傳教協會”(ForeignMission Association)。四年以後,該組織募集到1043塊錢,並決定把這錢提供給回應呼召的A.W.易德文牧師。
 
易 德文牧師是“ 外國傳教協會” 會員之一。但自1 9 0 2 起,他已經在明尼蘇達州的斯提沃特(Stillwater)牧養教會了。他很愛他的工作和教會,而且他的年薪有800元,生活很舒適。難道要放下這一切去 中國嗎?何況,這宣教的決定,也並非奧古斯坦拿總會通過的……
 
那麽,到底接不接受這項使命呢?
 
一 天晚上,易德文懇求上帝給他一個異象:“主啊,向我顯明你的旨意。”在黑暗中,他打開聖經,把它倒扣在書桌上,然後就上床睡覺了。第二天早晨醒來,他將聖 經翻轉過來,發現昨晚打開的正是《使徒行傳》16章: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
 
這就是上帝的回答!
 
既已如此,還有兩件事情要先辦。一是,經過深思熟慮,他給自己的教會寫了一封措辭謹慎的辭職信。他表示在教會解除合約之前,他不會離開斯提沃特。他認為這樣做是恰當的,因為這體現了對聘請他的會眾的尊重。
 
第二件事,他需要一個好伴侶,幫助他在中國工作。那女子必須有驚人的勇氣,陪他前往中國,並能同他一樣,將生命和傳教事業緊緊地捆在一起。
 
在威斯康辛州的克雷頓(Clayton),恰好有這樣一位女子。盡管她很年輕,卻堅強,有勇氣,有近似咄咄逼人的活力。易德文靦腆內向,她大方開朗;易德文滿腹經綸,她則是現實生活的強者。
 
就 這樣, 1 9 歲的艾佛瑞達· 奈蒂娜· 安德侯(Alfreda NatinaAnderholm),嫁給了34歲的易德文。這是一樁般配的姻緣,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分:易德文是學究型的丈夫,艾佛瑞達是一個實用主義的 妻子;易德文宣講上帝的道,艾佛瑞達則不知疲倦地照顧他人的身體、生活。
 
巨大的禾場:1905年
 
他們於1905年9月6日結婚。兩星期後,他們從西雅圖登上了首航中國的“達柯達”號(SS Dakota)商船。
 
1905年10月,他們抵達了上海。然後與鴻恩會(注2)的宣教士一起,乘船到漢口(現武漢)。再雇了一艘帆船,沿漢江而上,到達樊城。
 
這次水上之旅,相當危險。白天,中國船工竭盡其能,或劃、或撐、或拖這艘滿載乘客和貨物的大船。到了夜間,船停在江心,以躲避沿江兩岸強盜的襲擊。大部分時間,婦女都要呆在船上,唯有男士可以下船散步。
 
有一次,男士在岸上散步的時候,船隻突然掙脫了繩索,快速向下遊漂去。而此時船上,隻有女士。好在最後,船隻被救起了。
 
後來在宣教營提起此事時,大家都認為,船能安全到岸,全因易夫人強烈的禱告。大家笑著說,上帝都知道何時易夫人在禱告,她確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人。
 
在樊城,易德文夫婦與鴻恩會的宣教士,同住了幾個月的時間,集中培訓終身事奉所需的語言──中文。
 
然 後,鴻恩會的宣教士蘭大德(注3)和穰福林(注4),陪同易德文展開長途之旅,尋找一個適合他開拓的地區。易德文是這樣描述的:“在襄城,我們遇到了內地 會(注5)在河南的一些領袖。這些宣教士傳給我們的資訊,以及他們……所持的友好態度,引導我們對禾場做出了選擇。這些上帝的友善使者,幫助我們打開了在 中國傳道的機遇之門……我們馬上與相鄰的宣教區,進行了謹慎的磋商,使大家能夠理解我們將有的宣教區域。”
 
易德文還記下了見到這片宣教禾場的感受,“震撼靈魂的、十足的歡樂與滿足”。這片禾場大大超過了他的想像,麵積有10,000平方英裏,每平方英裏的平均人口是520人──在易德文原來牧會的明尼蘇達州,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裏約22人。
 
在這樣一片巨大的禾場裏,易德文毫無畏懼地啟動了他的事工。
 
四年零七個月後,即1909年5月,他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上達成了自己的心願:九名中國人(成人),受洗歸入耶穌基督。
 
除了走訪宣教區的集鎮和鄉村,易德文把其餘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中文。每當夜深人靜,艾佛瑞達勸他趕快結束一天的學習,早點休息,易德文總是答應:“再給我十分鍾,親愛的。”結果這十分鍾,就變成了幾個小時。
 
幾年以後,易德文的中文閱讀和寫作,已和口語一樣流利了。不看他外貌的人,會把他當成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美好的家庭:1906年
 
在中國大地上,易德文一家既享受了愛的祝福,也感受了悲痛和創傷。1906年10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但幾小時後就夭折了。
 
艾佛瑞達以再一次投入籌備宣教工作的方式,悼念失去的愛子。
 
上帝知曉這個家庭的痛苦,祝福他們,使他們後來在河南傳道期間,生養了十幾個孩子。
 
現保存下來的信件,證實了易德文夫婦對兒女深深的愛和支持。易德文給兒子寫道:“沒有任何世俗的友誼,比父母對孩子的愛長久……當一個年輕人,因在品格和行為上向邪惡低頭,而成為自己的勁敵時,他的父母仍然是他的朋友……
 
“通過人生的經曆及所受教育,我發現一個真理:不能用犯另外的錯誤,來矯正或消除原有的錯誤。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地承認,並譴責自身的錯誤,並用上帝的話,以及上帝的話啟發的良心所指引的正確方法,來改正我們的錯誤。”(1940年寫於灄口)
 
盡 管易德文的每個孩子,都有一段有關父親的特別故事或回憶,但父親對音樂的摯愛,是他們共同珍藏的記憶。因為,每當易德文休息時,他就會拉他那把寶貴的小提 琴,和家人分享音樂。孩子們至今還記得,聖誕之夜,父親在下麵的樓梯口演奏聖誕頌歌,孩子們則在樂曲聲中進入夢鄉。父親的愛,使他們早早透過搖籃曲,記住 了耶穌。
 
至於艾佛瑞達,既要照顧孩子、操持家務,還要不知疲倦地到鄉間、村落,巡回講授保健、衛 生、助產等知識,並要對婦女傳道。一天,當她又累又髒地回到宣教營的時候,遇見了一群鄉民。他們告訴她,一個在宣教診所看過病的士兵,想從火車站逃跑、開 小差。他已經被抓回來,並反綁著,吊在離宣教營不遠的一棵樹上。
 
每個人都能聽到他痛苦的喊叫,很多人急切地請求艾佛瑞達:“請您快想想辦法吧!”盡管艾佛瑞達已經很累了,她還是走過去,站在樹下,讓士兵把雙腳放在她的肩上,放鬆他被吊著的肩膀。
 
接著她打開聖經,朗讀上帝的話,直到一位軍官把那個士兵放下來。士兵再次被送進宣教診所治療。他接受了耶穌為他的救主,然後返回了軍營。
 
著名的中國通:1914-1921年
 
在傳教士圈子裏,易德文是有名的飽學之士,也是中國問題專家,非常了解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
 
1914年,因為新的來華傳教士需要學習中文,易德文遂趕赴避暑勝地雞公山,任語言學校的負責人。
 
到了1916年,該校已有來自不同宣教區的36名學生。同年,易德文成為第一份全中文的信義宗報刊《信義報》的編輯。
 
1917年,易德文全家返回美國休假。鑒於他在中國傳教事業上的領導能力,以及學術上的研究,易德文被授予神學博士學位。

灄口神學院:1922-1942年
 
1921年,奧古斯坦拿差會決定,支援武漢郊區灄口的神學院(注6)。易德文受召,以奧古斯坦拿教員的身份,到此神學院工作。他主教教義學和基督教倫理學。後擔任神學院的院長。
 
艾佛瑞達這樣描述易德文在神學院的歲月:“他真的很喜歡教學。為宣教事業裝備年輕人,這殊榮給了他極大的快樂。學生們總是帶著各樣問題來到他的麵前……”
 
時間流逝,宣教工作仍處於困難之中。1927年的革命,造成了排外及反基督教情緒,大批外國宣教士家庭暫時撤出了中國。
 
1937年日本入侵,教會及宣教事業再次陷入困境。戰爭迫在眉睫,易德文的家人隻得返回美國,但易德文仍留在灄口繼續教學。

葬在中國海:1942年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易德文就因傷寒病倒了。他被送到漢口的醫院。
 
一個月後,他被日軍以“戰時非作戰敵人”的罪名拘留,並送到武漢的信義公所軟禁。
 
1942年6月,易德文又罹患腦出血,並導致右偏癱及語言障礙。他被送進醫院,後又移送到上海。
 
6月29日,他乘坐義大利商船“柯特威”號(ConteVerde)駛離上海。但他沒能完成這次航程。1942年7月2日,傳教士奧古斯特·威廉·易德文病逝於船上,並葬在南中國海,緊鄰他摯愛的那片大地。
 
不斷結果實:2002年
 
作為承擔奧古斯坦拿總會傳道職責的先行者,易德文在中國的宣教異象,是非同尋常的。他工作的地區,約有10,000平方英裏,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分割成了12個縣;人口約有500萬人,絕大部分是不識字的農民。
 
在這樣的地方,宣教士們快速地、一個縣接一個縣地,建立起由教會、學校,甚至診所組成的“總站”。通過這樣的中心,福音傳播前哨甚至可輻射到偏遠小鎮。
 
他 們艱苦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易德文的神學院同學, 後來成為總會主席的伯賽爾博士( P .OBersell),在紀念易德文的儀式上告訴大家,易德文去世那年(即他到達中國的第37年),在這個地區,已經有了63間教會,24名中國本土按立 牧師,200名受過培訓的同工(負責傳道和教學),6000名皈依信徒及7000名初信徒。“在安息於蔚藍的南中國海時,因著他的歡樂,以及在中國的艱苦 工作,毫無疑問,天堂裏的天使樂團會祝福他,慶祝他的到來。”
 
易德文牧師逝世已經60年了,河南省人口增長了許多,當地基督徒的信心增長得更快。1942年時,當地每千人有2名基督徒。到2002年,基督徒已占人口的3%──易德文和同工們的工作,仍在不斷地結出果實。
 
新的歡樂頌
 
禾場常常意味著危險和困難。我們是否選擇了隻呆在舒適的地方?我們的愛在哪裏?易德文博士完全可以留在斯提沃特,但是他沒有。我們是否也願步出安樂窩,把上帝的道,把那能將歡樂帶入我們生命的聖名,傳入心靈的不毛之地?
 
易德文、艾佛瑞達,以及無數勇敢的宣教士,正在呼召我們加入他們的行列,譜寫出新的“歡樂頌”!
 
本文援引及參考資料:
1. One Man's Journey。這是一篇未出版的學術論文。作者是SkipGoetzinger牧師,易德文牧師的重外孫。
2. The Legacy。此文摘錄自易德文家族的私人筆記和記錄,2000年10月由Cleo A.Edwins(易德文牧師的兒媳)編輯而成。
3.筆者的父親,易德文牧師的兒子David C. Edwins 的口述。筆者對此深表感謝。
 
譯者注:
1. 本文譯自2002年3月出版的Spotlight on China(《光照神州》)VOL.45,NO.2.。原文標題為Ode to Joy: A Historyof Life inChina。譯文中部分宣教組織名稱及人名,參考了《中國基督教百年史》(湯清著),以及《認識信義宗教會》(蕭克諧著)。
2. 亦稱美國侯格總會(Hauge LutheranSynod),1891年開始赴華傳教。其宣教區為湖北樊城及河南新野。
3. Carl W. Landahl.,美國宣教士,1895年到達中國。
4. Halvor N. Ronning, 鴻恩會第一位赴華宣教士,1891年到達中國。
5. China Inland Mission.,1865年由戴德生(James HudsonT a y l o r )在倫敦成立。現名為海外基督使團( O v e r s e a sMissionary Fellowship)。
6. 現香港信義宗神學院之前身。
 
作者為易德文牧師的孫女。
本文首發於《海外校園》
還可以輸入1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