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2015年4月4日 09:15 閱讀10萬+
作者: 呂洛衿
2015-04-03 09:04:38 來源: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630
中國人總的癌症發病率比起發達國家來要低很多,但是每年因罹患胃癌而造成的死亡率卻在全球名列前茅。胃癌在中國是一個嚴重問題,對於這一常見疾病,很多人在認識上存在諸多的誤區。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的統計,胃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症,全球範圍內,每年新診斷的胃癌大約有95萬人,其中71%的胃癌患者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而亞洲尤其東亞國家發病率為最高,是非洲的4倍。
2013年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依次是韓國(每10萬人41.4個)、蒙古、日本(每10萬人31.1個)、危地馬拉、中國(每10萬人29.9人)。
這 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要知道,中國人的總體癌症發病率比起發達國家要低很多,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因為長壽,診斷手段先進和檢診的普及,癌症發病率比起發展 中國家要高很多。比如總體癌症發病率最高的6個國家分別是丹麥、法國、澳大利亞、比利時、挪威、美國。同為東亞國家,癌症發病率韓國世界第8,日本第 48,而中國排在50名之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2年中國每10萬人全體癌症新發病人數為181名,而日本為201,韓國262。還是根據世 衛組織的數據,2012年每10萬人中,死於胃癌的人數為:韓國21.4,日本16.8,中國26。這三項比較,就可以看出,中國的胃癌是個嚴重的問題, 比起韓國和日本更加突出。
胃癌是什麽造成的呢?
很遺憾,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目前卻沒有確切的答案。對於具體的胃癌是如何形成 的,醫學界還沒有定論。目前所能知道的是哪些因素是促發胃癌的風險因素:比如胃內幽門螺杆菌的感染、長期的慢性胃炎,又如吸煙、家族史、肥胖、缺乏運動 等,還有飲食方麵的因素,比如醃製食物、高鹽食物、熏烤食物等。
其中,幽門螺杆菌需要得到最大的重視,因為這是一種可傳染也是可預防的細菌。
接吻傳染幽門螺杆菌?
幽 門螺杆菌是一種螺旋狀的杆狀細菌,大約長3微米,直徑0.5微米。大概有一半的人胃內會有幽門螺杆菌生存,但是有85%的人一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所以也 就不知道。感染有幽門螺杆菌的人,一生中有10%-20%的機會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而其中1%-2%的人還有可能發展成胃癌。
幽門螺杆菌的具體感染途徑目前還不是很確定。但是隻有人類和一部分猴子的胃內分離到了幽門螺杆菌,因此推斷是通過人類的口口傳播的,也由此推斷感染途徑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地區主要是通過飲用水傳播。
現 代都市飲用水都經過嚴格淨化處理,經飲用水傳播的可能性大幅下降,主要傳播途徑就變成幽門螺杆菌感染者的唾液了。胃分泌和黏膜免疫機能不全的幼兒期是主要 感染期。成人間互相感染的極少,通常的接吻或共用杯筷是不太會傳播的,可能性很小,接近於零,所以成人間普通的共餐問題不大。而且成年後即便感染,雖然也 有感染後引發急性胃粘膜病變的情況,但大多數是一過性的感染,不引發長期的慢性疾病。因此主要的感染時期是嬰幼兒期。這是因為幼兒胃液酸度低,胃黏膜的免 疫功能還未完善。
有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10歲以下的兒童有75%感染有幽門螺杆菌。主要的細菌來源除飲用水外,就是母親的唾液,比如母親 喂食時候和孩子共用餐具,還有很多嬰兒在4到8個月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家人用嘴嚼碎食物喂孩子,或者用嘴巴試溫度後喂孩子,都是主要的傳播方式。而且嬰 幼兒一旦感染極少會自然消失。所以一定要注意喂孩子時候盡量分開餐具,更不要用嘴喂食。
多數人並不知道
首先,感染上幽門螺杆菌不是人人都會出現疾病的,多達85%的人一生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所以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長 期感染有幽門螺杆菌的人,一生中也隻有10%-20%的人會發展成消化性潰瘍,而其中隻有1%-2%的人有可能發展成胃癌。之所以會出現即便感染也不發 病,或者發病也會各不相同,是因為感染的幽門螺杆菌種類亞型,以及個人的體質不同,所導致最終出現的病情也不同。也正是這個原因,感染了幽門螺杆菌的人也 不是都需要吃藥除菌的。因此也就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進行幽門螺杆菌檢查的。
根據胃癌大國日本的研究,日本消化協會的指導方針是:隻有在出現了 有充分理由懷疑是因為幽門螺杆菌引發的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才需要藥物除菌。這是基於這樣的研究結果:胃潰瘍的大約70%,十二指腸潰瘍的大約92% 是因為幽門螺杆菌引起的,而且大多數人除菌後潰瘍不再複發。既然大多數人即便感染了也不需要治療,那也就不需要做檢查知道有沒有感染了。
具體來說,下列這些情況是需要去做檢查,以確定有沒有感染幽門螺杆菌:
有活躍期的消化性潰瘍,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過消化性潰瘍曆史但沒有用藥物除菌的;患有胃MALT淋巴瘤的;早期胃癌行內視鏡切除的患者;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的人。
下列這些情況需不需要檢查幽門螺杆菌還沒有確切的定論,視個人情況而定:
有非潰瘍性的消化不良的人;胃食道反流症的;長期在吃非甾體類消炎藥的;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
那怎樣檢查有沒有幽門螺杆菌呢?
檢查方法大致分兩種:內視鏡檢查和非內視鏡檢查。
內視鏡檢查就是做胃鏡的時候取一些黏膜組織做細菌的培養檢查,或者顯微鏡檢查,或者檢查一種特殊的酶,做出診斷。
非內視鏡檢查包括檢查血中的抗體或尿中的抗體,大便抗原檢查,尿素呼氣試驗。
如果符合上述條件,檢查出來有幽門螺杆菌感染,具體又該如何除菌呢?
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者患有胃MALT淋巴瘤的,推薦立刻藥物除菌。
早期胃癌經胃鏡做了黏膜切除術(EMR)後的萎縮性胃炎,或者有胃息肉,如果可能,可以考慮藥物除菌。
至於功能性胃腸疾病和胃食道反流症,是否除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決定。
有其餘消化道以外的疾病,比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缺鐵性貧血、慢性蕁麻疹、雷諾病、缺血性心肌病、偏頭痛等的人,是否需要立刻吃藥根除幽門螺杆菌,現在還在討論階段。
小 孩如果感染了怎麽辦呢?通常不建議孩子做幽門螺杆菌的檢查,除非有明顯的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或沒有症狀但一級親屬有胃癌,建議做檢查,如果陽性可以考慮進 行治療,通常建議5歲以上的孩子才適用。因為兒童即便根治了,再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如果沒有明顯的症狀,等成年再治也不遲。
當然,任何具體的治療都需要去醫院接受醫生的診斷,嚴格遵守醫生的治療方案,因為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不能自作主張。
日本的治療指南
考 慮到中國抗菌素不像外國管理那麽嚴格,很容易自己買到,大致了解一下治療方案也沒有壞處,所以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日本消化病學會的臨床指南。之所以是遵從日 本消化病學會指南,而不是美國消化病學會的,是因為消化性潰瘍,尤其幽門螺杆菌感染,在東亞國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國,非常常見,因此日本的消化病治療指南 向來在全球獨領風騷(由於存在抗生素耐藥等問題,方案僅供參考,具體情況仍以臨床醫生的意見為準——編者注)。
具體用藥標準是:
初 次除菌的,使用三藥聯合。第一種藥是抑製胃酸分泌的抑酸藥,常用蘭索拉唑,或者奧美拉唑,或者雷貝拉唑。第二種藥是阿莫西林。第三個藥是克拉黴素。這三種 藥物聯用,每日早晚飯後服用,連用7天(美國的消化病協會建議服藥10-14天)。一周療程結束後30天再去醫院複查,以判斷除菌是否成功。
但 最近也有研究認為一個月的時候檢查結果可能會出現假陰性,也就是結果是陰性,但其實不是,所以也有建議半年後再複查的。現在日本消化病學會的推薦是胃潰瘍 患者服藥開始後8周,十二指腸潰瘍服藥後6周複查。有胃潰瘍的人在一周除菌治療後繼續使用抑酸藥8周,十二指腸潰瘍則繼續抑酸藥6周。
一個 療程(一周或10-14天)的除菌效果,根據日本消化病學會的數據,潰瘍再發的隻有3.02%,一年後胃潰瘍再發率為2.3%,十二指腸潰瘍再發率為 1.6%,如果除開同時服用阿司匹林或者非甾體類消炎藥的人,胃潰瘍再發率則隻有1.9%,十二指腸潰瘍再發率為1.5%。總之,都非常低。其他國家的研 究數據顯示,一周除菌後,除菌成功的人,胃潰瘍再發率為4%,不成功的人再發率就高達59%。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除菌成功的再發率為6%,不成功的為 67%。所以無論日本還是他國,除菌成功後複發的比率都是很低的。
雖然如此,一周初次藥物治療後,隻有70%-90%的人成功除菌。這意味著還有10%-30%的人沒能成功。對於這些人,建議二次除菌。
二次除菌則需要變換藥物。具體還是三藥聯用。前兩種藥物與第一次相同,抑酸藥加上阿莫西林。第三種則換成甲硝唑。也是一日早晚飯後共兩次,療程一周。
根據日本的數據,第二次療程結束後,大約有高達90%的人除菌成功。
那除菌過程中,會有哪些副作用呢?
最 常見的副作用有軟便、腹瀉(拉肚子)、口腔炎、味覺異常等,大約有10%的人會出現。如果症狀很輕,則無需停藥,繼續完成一周的療程。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 用,比如高熱、起皮疹、劇烈腹痛、便血等,則盡快就醫,聽從醫生的決定。綜合利弊,可以看出來,除菌不但可以很好地防止潰瘍的再發,結束病人的痛苦,益處 遠大於可能的副作用,同時也使得過去建議的長期服藥的維持治療失去了意義,也就不再需要。
因此,除菌既安全簡單,效果又明顯,對於符合以上除菌條件的人建議除菌治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除菌中途停藥,沒有完成完全除菌,則很可能導致耐藥菌的出現,使得以後的除菌變得困難。所以,一旦開始除菌治療,一定要謹遵醫囑,完成一周的療程。
雖然除菌成功的人再次出現潰瘍的非常少,但是也不是100%就不會複發。亞洲國家的報告顯示,甚至會有大約10%的人出現新發生的反流性食道炎,或者原有症狀加重的。另外,除菌後,也有少數人會出現肥胖、膽固醇升高、新的生活習慣病等等,雖然少見,但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