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喜樂

人 若 賺 得 全 世 界 、 賠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麼 益 處 呢 . 人 還 能 拿 甚 麼 換 生 命 呢 。
個人資料
Lilac200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多數美國人每天都吃轉基因食品

(2015-03-19 13:36:56) 下一個

ZT

美科學院院士:大多數美國人每天都吃轉基因食品
 

 
美國人已經持續食用轉基因食物長達18年之久,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本報記者 丁佳
 
馬頓·克裏斯貝爾(Maarten J. Chrispeels)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國際知名生物學家,可他在中國華中農業大學講授作物生物技術課程時,卻被學生的一個問題問住了。那名學生向他求 證:美國農場主種植轉基因作物隻是為了出口,並不在美國本土銷售,這是否屬實?
 
克裏斯貝爾對這個問題倍感詫異,直到他聽說這一觀點在中國被電視新聞人物和社會媒體廣為傳播,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2014年第一期《植物學報》中,克裏斯貝爾專門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轉基因食品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現狀。
 
轉基因革命:始於美國,遍及全球
 
“作為一名從事轉基因研究長達15年的科研工作者,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大多數美國人幾乎每天都在食用轉基因食品。” 克裏斯貝爾說,“美國人已經持續食用轉基因食物長達18年之久,就我所知,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克裏斯貝爾介紹,關於轉基因作物的革命始於美國。根據美國農業部2013年的統計數據,轉基因大豆在美國的種植率高達95%,玉米則達到75%。“這些作物通常含有兩類基因,一類是抗蟲害,另一類是抗除草劑,未來的轉基因作物很可能還會攜帶更多基因。”
 
另一方麵,全球已有28個國家、多達170萬公頃的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其中半數以上是在發展中國家,這其中也包括中國。即使在歐盟,轉基因作物雖然勉強獲得政府批準,但也已在5個國家種植。2012年西班牙轉基因玉米的種植率達到了30%。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含有抗蟲基因的轉基因作物能夠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改善農民健康。”克裏斯貝爾說,“這一點對使用手持噴霧器的國家和地區的農民更為重要。”
 
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不做標注
 
在美國,廠家可以自己決定是否給食品貼標識,這種做法在美國非常普遍。例如一些食品上標有“猶太食品”“清真食品”“有機食品”“無麥麩”或“無乳糖”等字樣,以迎合特定的市場需求。可對於轉基因食品,盡管很多國家都要求廠商對其進行標注,但美國卻沒有明確要求。
 
克裏斯貝爾說:“也有些消費者聽信了某些組織關於轉基因食品的言論後會去尋找貼有‘無轉基因’標簽的食物,但問題是,這些標識的本意是為顧客提供中性信息,但由於這些組織製造的恐慌情緒,就會讓公眾將轉基因標識視為‘警告’而不是單純的信息。”
 
另一方麵,目前主要有大豆、玉米、油菜和甜菜這4類轉基因作物被廣泛種植並食用,除了在夏威夷種植的彩虹番木瓜和一些南瓜品種外,人們在水果蔬菜攤上基本是看不到轉基因食品售賣的。
 
但在銷售包裝食品的商店裏,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包裝食品和軟飲料廣泛使用玉米澱粉、大豆蛋 白質、菜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等原料。如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高果糖糖漿,廣泛用於軟飲料和餅幹、蛋糕、麵包等甜食。大豆蛋白質和玉米澱粉還廣泛應用於湯 料。菜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也作為油炸烹飪原料出售,在人工黃油和色拉醬中也有使用。
 
“總而言之,超市中70%的包裝食品、瓶裝食品和冷藏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克裏斯貝爾說,“沒有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食物較傳統食物對人類健康有更多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大多數國家的醫療衛生組織、科研機構以及科研群體也支持這一觀點。”
 
選擇性緘默
 
克裏斯貝爾坦承,偶爾會有科學家發表論文聲稱轉基因食品會危害人類健康,這類文章一經發表,就會有部分媒體、博客和反轉基因組織抓住機會大肆宣傳。“可遺憾的是,當這些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被撤稿或勘誤時,上述機構卻緘默不語了。”
 
2012年,法國分子生物學家Seralini等人在《食品和化學毒理學》上發表了一篇成果,稱除草劑草甘膦和抗草甘膦玉米都會在小鼠身上誘發癌症,旋即被電視明星、新聞記者和反轉基因組織作為轉基因食品有毒的證據廣泛宣傳。
 
然而,許多學者在讀過此文後感到震驚,期刊編輯部也收到了大量列舉該文章問題的信件。4個月後,期刊發布了撤稿聲明,同時發布了領域內多位卓越科學家撰寫的“讀者來信”,詳細指出了該文存在的缺陷。
 
“科學正是在這種自我修正中發展。可博客圈和社會媒體會關注這些後續內容嗎?大概不會。” 克裏斯貝爾覺得,“推銷有機農業的組織試圖增加市場份額;流行電視明星控製著最佳播放時段,拿著高昂的薪水。報紙也常常不去報道那些枯燥的科學細節,而是 用聳人聽聞的消息增加銷量。從根本上說,現在的轉基因作物之爭還是利益之爭,而不是健康和環境問題之爭。”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560.shtm

 
 
《中國科學報》 (2014-01-15 第3版 國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